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化疗灌注术(TAI)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并在术后1 ~ 3个月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研究终点为2013年6月。病例分为TACE(n = 41)和TAI(n = 38)2组。2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 Pugh评分、术前肿瘤直径及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术中将导管超选进入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无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病灶后经导管注入药物,TACE组采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TAI组则采用单纯化疗药物灌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1年复发率,Kaplan Meier 估计法比较无瘤生存期,t检验比较平均住院日差别。结果 79例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确认为切除术后复发,总体1年复发率为13.9%,其中TACE组1年复发率为12.2%(5/41),TAI组为15.8%(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13,P = 0.645)。TACE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1.6 ± 1.5)个月,TAI组为(17.4 ± 3.0)个月,TACE组明显优于TAI组(P = 0.038)。TACE组平均住院日为(6.3 ± 1.8)d,TAI组为(5.9 ± 2.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22)。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或TAI的1年复发率无差别,但采用TACE可望提高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4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肝动脉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的结果。我们将造影表现归纳为三种类型:Ⅰ型(边缘复发型)11例占27.5%,Ⅱ型(肝内播散型)23例占57.5%,Ⅲ型(隐匿复发型)6例占15%。造影表现特点是:血供相对不丰富,肝瘤结节染色浅淡;病灶常呈多发性;小病灶(直径<2.0cm)多见。我们认为介入治疗对肝癌术后复发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应该早期(术后2~4个月)进行。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住院天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接受TACE的3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采用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碘油剂量、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比率、患者术后的发热程度、发热天数、疼痛程度、疼痛天数、腹胀程度与住院天数呈显著正相关(P < 0.05),r分别为0.159、0.188、0.213、0.368、0.231、0.306、0.163。术后发热天数、肝区疼痛天数、腹胀程度、医保类型进入以住院天数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P < 0.05)。结论 肝癌患者TACE后住院天数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和术中用药情况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治疗和护理可以降低或缓解并发症,进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 D)水平变化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TACE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ECIST标准将患者分为病情控制组(CR+PR+SD)及病情进展组(PD),TACE治疗前、后血浆D- D水平的差异性采用秩和检验,D- D判断TACE疗效的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病情控制组TACE治疗前、后血浆D- D分别为124.00(88.00,212.00)、190.00(75.00,273.00)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进展组TACE治疗前、后血浆D- D分别为261.50(138.25,559.50)、554.50(398.25,1 080.00) μg/L,治疗前D- D水平高于病情控制组(P<0.05),治疗后D- D水平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TACE治疗前、后血浆D- D判断术后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0.907,两者分别取界值181.5、339.0 μg/L时,判断术后疗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70.7%及85.7%、87.8%。结论 血浆D- D水平变化对PHC患者病情评估及TACE疗效有一定评估作用,血浆D- D升高,意味着患者病情较重,TACE疗效差。
  相似文献   

5.
6.
王军  沈加林 《工业加热》2016,(5):439-442
【摘要】 目的 利用能谱CT探讨TACE在HCC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4例HCC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利用能谱分析软件(GSI)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用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观察病灶,在病灶最大层面测得首次发现未经介入治疗患者的HCC病灶(A组)、TACE术后无碘油沉积的部分病灶(B组)、术后远处新发病灶(C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碘含量并计算其标准化碘浓度(NIC)、肝癌碘浓度比率(ICratio)。结果 TACE术后B组ICratio值明显低于A组和C组ICratio值,分别为(0.43±0.09)、(0.66±0.06)、(0.63±0.04),B组和A、C组ICrati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ICrat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以上TACE术B组部分病灶ICratio值小于1~4次TACE术后部分病灶ICratio值,分别为(0.38±0.07)、(0.46±0.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灶术前ICratio值在碘油沉积区(0.65±0.05)与无碘油沉积区(0.61±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术后无碘油沉积HCC病灶部分同样具有一定疗效,且疗效与介入次数有关,而对远处新发病灶并无影响。同时能谱CT可以很好地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含雷替曲塞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9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含雷替曲塞方案行肝癌TACE术,观察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90例患者中获CR 23例,PR 36例,SD 24例,PD 7例,有效率(CR+PR)为65.6%。1年生存率为72.2%,中位生存期(mOS)为15.9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CLC分期、联合治疗、碘油沉积类型、血管瘤栓的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BCLC分期(χ2=9.83,P=0.002)、联合治疗(χ2=6.40,P=0.011)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疼痛、呕吐及骨髓抑制,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含雷替曲塞方案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患者易耐受。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术后发生肝癌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诊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 对2007年9月—2013年9月间原发性肝癌行TACE治疗术后并发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6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1 379次TACE术。其中,8例患者在TACE术后出现肝癌破裂出血,例数发生率为1.2%,例次发生率为0.6%。8例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11.5 ± 2.6)cm(7.6 ~ 15.9 cm),病灶均位于肝包膜边缘,多数突向表面生长,5例合并有门静脉高压;TACE术中平均碘油使用量为(14.9 ± 4.5)ml(8 ~ 20 ml)。行急症肝动脉栓塞治疗(TAE)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4例,7例患者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仅1例患者TAE止血成功后恢复出院。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肝癌破裂出血虽较为少见,但其后果却极为严重;其发生可能与病变特征(如肿瘤巨大、位于肝脏边缘突向表面生长或合并门静脉高压)及介入栓塞方法(如注入碘油后未使用颗粒栓塞剂加强栓塞)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 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 HA)在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 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研究。术中分别进行DSA- HA、CBCT- HA、碘油- TACE(Lip- TACE)、碘油CBCT(Lip- CBCT)。2名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共同分析DSA- HA和CBCT- HA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供血动脉。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个肿瘤通过金标准确定肿瘤供血动脉。DSA-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40个,其中真阳性32个,假阳性8个。CBCT-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72个,其中真阳性68个,假阳性4个。CBCT- HA对肿瘤供血动脉判断的灵敏度为68/75(90.7%),明显高于DSA- HA(32/75,42.7%)(P<0.001);阳性预测值(68/72,94.4%),亦高于后者(32/40,80.0%)(P=0.040)。结论 CBCT- HA对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判断明显优于传统DSA- HA,对超选择性TACE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原发性肝癌腹壁转移灶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8例原发性肝癌腹壁转移患者行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或经皮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结果 7例患者行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获得技术成功,术后5例患者腹壁转移灶内碘油沉积良好;2例患者部分瘤灶内碘油沉积不满意,行分次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术;1例患者动脉插管未能找到供血动脉,单纯采用经皮穿刺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所有患者瘤灶处腹壁疼痛缓解或消失,3例腹壁体表肿块隆起者,肿块变小,变软.7例AFP升高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下降.1例隆起肿块发生破溃、感染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价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VC)-右心房(RA)癌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患者,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之后行TACE。栓塞材料包括化疗药物-碘化油混合乳剂及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的靶血管包括肝动脉分支、右侧膈下动脉、胃左动脉分支等。术后定期随访,酌情行进一步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45次,所有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17例患者IVC-RA癌栓均可见明确供血动脉,肝动脉分支供血12例,肝外动脉供血9例,其中胃左动脉1例,右侧膈下动脉8例。复查CT,15例患者可见IVC-RA癌栓内碘油沉积。1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2.9%、29.4%。结论 原发性肝癌 IVC-RA癌栓血供丰富,主要供血动脉包括肝动脉、右侧膈下动脉,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行cTACE的2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结果(部分不明确的采用碘油CT)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肝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关系。随访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①257例患者中150例(58.4%)发现肝内有活性复发病灶(复发组),107例(41.6%)未发现肿瘤的存在(非复发组)。②子灶、包膜是术后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③肿瘤最大径、Edmondson分级、脉管癌栓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肝癌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无复发组明显缩短(39个月比93个月)。结论 肝癌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与卫星子灶、肿瘤包膜相关。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与肿瘤最大径、Edmondson分级、脉管癌栓有关。肝癌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无复发组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烧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其特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烧伤并发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37~67岁,中位年龄46.1岁;火焰伤9例,电击伤2例,热液伤2例;烧伤面积为1%~88%,平均(37.08±30.60)%;11例伴发下肢烧伤,其中8例双下肢烧伤;5例伴发吸入性损伤;烧伤后13~72 d发现DVT,平均(38.69±16.83) d。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介入手术技术均获成功(13/13)。3例经右侧颈内静脉入路,10例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分别接受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及抗凝治疗;7例留置溶栓导管接受接触溶栓,4例静脉溶栓,2例未溶栓治疗。未发生有症状的肺栓塞。介入治疗有效率为84.6%(11/13)。结论 介入治疗烧伤后DVT安全、可靠,但在穿刺点选择、是否留置溶栓导管方面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美国Cook公司LABS 100肝内穿刺活检针套装行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术(TJL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在广州南方医院接受TJLB的12例患者资料,对穿刺适应证、穿刺次数、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取样效果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TJLB均取得成功且无相关并发症,平均每例穿刺次数为2.8次,均取得足够肝组织并获得组织学诊断。结论 采用Cook公司LABS 100肝内穿刺活检针套装行TJLB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BCLC 0- A期肝细胞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与肿瘤介入治疗中心行消融治疗的95例BCLC 0~ A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消融术后1年内复发转移者定义为早期复发转移。根据术后1年病情进展情况分为两组:复发转移组与未复发转移组。对两组患者可能与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消融术后早期复发转移患者24例,无复发转移患者71例。术后1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为74.7%,总生存率为96.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目及病理分化程度是BCLC 0~A期肝细胞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均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局部消融术治疗BCLC 0~A期肝细胞肝癌安全有效。肿瘤数目及病理分化程度是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LT)已成为终末期肝脏疾病和部分肝脏恶性肿瘤的有效疗法。胆道并发症(BC)是LT后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采用引流、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多种介入手段,处理BC已经获得广泛认同,但是引起LT后BC发生的因素很多,了解BC的发病机制、病理、分类和诊断有助于合理制订治疗策略,提高LT并发症的处理水平和临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脾肾联合介入栓塞治疗脾肾损伤出血的临床应用值。方法 自2010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外伤性脾肾损伤出血患者24例,行血管造影后,采用明胶海绵对出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结果 24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栓塞成功,均得以存活,并发症轻微,复查见栓塞止血效果良好。结论 对有明确适应证患者实施脾肾联合介入栓塞治疗脾肾损伤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有效,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术在既往曾有肝功能衰竭的肝癌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既往有肝功能衰竭病史,接受TACE术的患者7例,既往肝功能衰竭痊愈距行TACE治疗时间平均3.5年。监测其术后不良反应,生化指标变化程度,至少随访6个月,与同期接受TACE术,且无肝功能衰竭病史的51例进行对比。结果 有肝功能衰竭史的患者,TACE术后随访期内无相关性死亡,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术后短期内,与对照组相比,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均有明显异常,但术后1个月,上述指标均能恢复,且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肿瘤控制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既往有肝功能衰竭病史,且有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仍可行TACE术,且是一项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