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过程中碘离子(I-)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EK1)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关系,探讨高碘促VEC增殖效应的作用通路。方法 ① 将体外培养的VEC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碘离子浓度的实验组。② 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碘离子浓度培养环境中MEK1蛋白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结果 ① 在300 μg/L碘离子浓度组,MEK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他组(P < 0.05)。② 500 μg/L、1 000 μg/L碘离子浓度可促进MEK1(Ser298位点)磷酸化水平上调(P <0.05)。③ 各实验组MEK1(Thr286位点)磷酸化水平下调(P < 0.05)。结论 碘促VEC增殖可能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聚合物涂层改性促进血管内皮化及抑制内膜增殖的作用。方法 选择32只小型猪,在冠状动脉内随机植入裸支架(BMS)15枚、新型聚合物涂层支架(Polymer)17枚、FireBird2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蛳 FB2)17枚和新型聚合物涂层的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蛳 Plus)15枚,分别于植入后7、28 d取材,用扫描电镜分析内皮化程度,并分别于28 、180 d取材,病理分析内膜增生程度。结果 扫描电镜分析显示,与SES?蛳 FB2组相比,支架植入后7 d和28 d ,SES?蛳 Plus组内皮覆盖率显著增加(分别为23% ± 11% 比47% ± 21%和84 ± 21% 比100%,P < 0.05),而BMS、Polymer和SES?蛳 Plus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理分析显示,支架植入后28 d和180 d,SES?蛳 Plus组和SES?蛳 FB2组间的新生内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8 ± 0.84 ) mm2比(2.08 ± 0.76 ) mm2和(3.19 ± 0.63) mm2 比(3.06 ± 1.33) mm2,P > 0.05]。结论 SES?蛳 Plus能有效抑制内膜增生,具有明显的促进内皮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华浅近  祖茂衡  滕飞  王磊  胡琳 《工业加热》2013,(12):1016-1020
【摘要】 目的 研究高碘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型受体(FGFR2)的关系,探索高碘因素在布-加综合征(BCS)隔膜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① 将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分成对照组、溶媒组、KI组、FGFR抑制剂组和KI与FGFR抑制剂共同作用组,采用CCK?蛳 8法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率。②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碘浓度(0、250、500、1 000、2 000、3 000 μg/L)培养环境中bFGF、FGFR2蛋白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多个实验组与1个对照组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结果 ① 在1 000 μg/L碘浓度组,KI与FGFR抑制剂共同作用组成纤维细胞增殖率(1.06 ± 0.13)高于FGFR抑制剂组(0.40 ± 0.12),而低于KI组(1.73 ± 0.0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 在500、1 000 μg/L碘浓度组, F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他碘浓度组,而1 000 μg/L组高于500 μg/L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碘浓度组间bFGF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① 高碘因素可能通过上调FGFR2蛋白表达量而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② 高碘导致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可能与隔膜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HIF)?蛳 1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月对60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另选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HIF?蛳 1a VEGF含量。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KPS评分、Child?蛳 Pugh分级、门脉癌栓、血管侵犯及BCLC分期等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采用Kanplan?蛳 Meier法分析术后血清中HIF?蛳 1a VEGF含量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60例患者TACE术前HIF?蛳 1a和VEGF含量分别为(175.7 ± 62.2)pg/ml和(346.6 ± 134.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 ± 5.07)pg/ml和(49.9 ± 1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第1天血清HIF?蛳 1a含量明显高于术前[(603.1 ± 166.6)pg/ml比(175.7 ± 62.2)pg/ml,P < 0.01]。VEGF含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血清HIF?蛳 1a、VEGF含量分别为(210.7 ±61.5)pg/ml和(300.1 ± 82.6)pg/ml ,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术后1个月下降更明显[分别为(146.8 ± 50.6)pg/ml和(244.8 ± 54.5)pg/ml,P < 0.001)]。Cox回归分析证实KPS评分、Child?蛳 Pugh分级、门脉癌栓、肝内外转移、血管侵犯等因素中,回归系数对风险度有重要相关性。Kanplan?蛳 Meier分析显示,术后血清HIF?蛳 1a、VEGF含量高低对评估预后有指导意义。结论 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血清HIF?蛳 1a和VEGF含量变化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血栓调节蛋白(hTM)基因转染兔内皮祖细胞(EPCs)的可行性及效率,为hTM修饰的EPCs活体移植预防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血管内再狭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蛳 hTM。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贴壁筛选出EPC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其CD34、vWF、KDR 等内皮系抗原,通过Dil?蛳 ac?蛳 LDL及FITC?蛳 UEA?蛳 1荧光染料双吞实验进一步表征EPCs pcDNA3.1?蛳 hTM转染EPCs,转染48 h后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72 h后行Western印迹检测比较重组质粒转染组、空载质粒转染组和对照组hTM表达水平。转染后分别于第3、4、5天采用四氮噻唑蓝法(MTT)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双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均证实pcDNA3.1?蛳 hTM重组质粒构建成功;细胞表面抗原及免疫荧光双标实验表明所培养细胞为EPCs。转染后的直接免疫荧光实验及Western印迹检测证实hTM在重组质粒转染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MTT比色实验示重组质粒转染组、空载质粒组、空白对照组在第3、4、5天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成功构建pcDNA3.1?蛳 hTM重组质粒,转染兔外周血EPCs后可使EPCs成功表达TM,且对EPCs的活力、增殖等生物学性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及其受体Ⅰ(TGF- βRⅠ)与高碘促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相关性, 探索布-加综合征(BCS)隔膜组织形成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溶媒组、KI组、TGF- βRⅠ抑制剂(SD- 208)组和SD- 208和碘化钾(KI)共同作用组。采用CCK- 8法检测TGF- βRⅠ抑制剂对高碘培养环境中成纤维细胞增殖率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0、250、500、1 000、2 000、3 000 μg/L)碘离子对成纤维细胞TGF- β1、TGF- βRⅠ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 在1 000 μg/L碘培养环境中,KI与SD- 208共同作用组成纤维细胞增殖率(1.29 ± 0.41)高于SD- 208组(0.52 ± 0.10),而低于KI组(1.70 ± 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 1 000 μg/L和2 000 μg/L高碘组成纤维细胞TGF- β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他各组(P < 0.05)。各组间成纤维细胞TGF- βR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① 高碘因素可能通过提高成纤维细胞TGF- β1蛋白表达而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② 高碘导致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可能与BCS隔膜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采用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研究脑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凋亡的表达及时间窗,初步探讨VEC凋亡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经血管内穿刺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脑血管痉挛模型,按处死时间将实验动物分为12 h、1、2、3、7 d共5组,每组7只。每组又分为SAH亚组5只及对照亚组2只(即导丝仅进入但未刺破颈内动脉)。动物处死后,选取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上段血管制成石蜡切片,采用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VEC凋亡情况并计数。每组取动物2只,对照动物2只,共12只右颈内动脉行电镜检查,了解血管内皮病理改变及VEC凋亡情况。结果 TUNEL法显示,TUNEL阳性细胞出现在SAH 1 d后,在2 ~ 7 d高表达,3 d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最多(凋亡率为39%)。电镜显示,SAH亚组VEC出现空泡化、胞质浓缩及弹力膜扭曲等改变,1 d组出现VEC核固缩改变,2、3 d组VEC核固缩现象出现概率较高,7 d组VEC未见核固缩改变。结论 研究证实VEC凋亡峰值略早于迟发性痉挛高峰期,表明内皮细胞凋亡在脑血管痉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通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蛳 MRI)量化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肌肉微循环状况。方法 收集25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闭塞患者,并选择体重指数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过DCE?蛳 MRI扫描获得比目鱼肌(SOL)和胫前肌(TA)的跨膜转运常数(K?蛳 trans)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记录糖尿病患者在股动脉PTA治疗前、后SOL、TA的K?蛳 trans值变化。结果 对照组TA和SOL的K?蛳 trans值均高于糖尿病组,分别为0.018/0.018比0.009/0.006和0.026/0.021比0.012/0.0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糖尿病患者的K?蛳 trans值在PTA治疗后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K?蛳 trans值下降,在PTA治疗后有所改善。K?蛳 trans可以量化下肢肌肉微循环变化,并可用于检测正常人SOL和TA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价血管内栓塞(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EVE)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蛳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蛳 DAVF)的技术和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CS?蛳 DAVF患者39例,其中单侧病变36例,两侧病变3例。根据供血动脉、瘘口和引流静脉选择不同途径进行EVE治疗。术后1 ~ 60个月进行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EVE治疗中,采用单纯经动脉途径栓塞(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12例,单纯经静脉途径栓塞(transvenous embolization,TVE)19例,联合途径栓塞8例。术后即刻造影示28例瘘口完全闭塞,11例瘘口残留。术中1例角静脉破裂出血,术后1例静脉栓塞导致脑梗死。1年复查脑血管造影示35例瘘口完全闭塞,26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结论 EVE是治疗CS?蛳 DAVF重要和有效方法,应首选。对于复杂的CS?蛳 DAVF可联合TAE治疗,术后配合压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李丁  向华 《工业加热》2014,(11):1018-1021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肿瘤的形成及发展的多个过程。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迁移和抑制核因子kB活化等生物学功能。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生理学特性与VEGF作用相关。现就VEGF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王丹  祖茂衡  魏宁  胡琳  方林 《工业加热》2016,(6):524-528
【摘要】目的研究碘离子(I-)对血管内皮细胞(VEC)迁移及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表达的影响,探讨细胞迁移与Budd-Chiari综合征隔膜形成机制。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VEC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I-浓度实验组,用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数、I-与Cdc42抑制剂ML141作用后VEC迁移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I-浓度培养环境中Cdc42表达。 结果一定浓度的I-可以促进VEC迁移(P<0.05);ML141可抑制VEC迁移;100 μg/L I-组、300 μg/L I-组、500 μg/L I-组VEC Cdc42相对表达量高于其它各组(P<0.05)。 结论碘能促进VEC迁移,该效应可能与调整Cdc4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类型,探讨不同类型基因与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通过384孔板DNA提取试剂盒检测2007年1月到2008年1月156例经过病理确诊2个月内接受TACE治疗HCC患者的VEGF基因型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基因类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检测出VEGF 2578C/A,VEGF 1154G/A,VEGF 634C/G和VEGF 1498T/C 4种基因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5.47%。经多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分期(TMN)、癌灶转移、VEGF 2578 AA和VEGF 1154 AA基因型是独立预后因素。肝癌TMN分期为Ⅲ至Ⅳ期将极大增加肝癌患者死亡风险(HR=3.64,95%,CI=1.67-6.79;HR=2.91,CI=1.30-6.27)。然而VEGF 2578 AA和VEGF 1154 AA基因类型患者相比野生基因类型死亡风险更高(HR=3.65,95%CI=1.35-11.13;HR=7.13, 95%CI=1.46-65.8)。结论 VEGF 2578C/A和VEGF 1154G/A基因类型与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能对预测介入治疗HCC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肝癌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预后有重要关系。本文主要对肝癌行不同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30例肝细胞癌患者分别于第1次TACE术前1 d、术后3~4 d及28~30 d测量血清VEG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清VEGF水平.TACE术后6个月CT及DSA评估患者肝癌转移发生情况.结果在碘油分布不均匀及门静脉癌栓组中,术后血清VEGF水平与术前比较增高(P<0.05).转移性肝癌组患者术前的血清VEGF为(211.06±112.11)pg/ml,显著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观察肝动脉灌注贝伐单抗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HAE)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的动态变化及其对HAE病灶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成功接种HAE的Wistar模型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经肝动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实验组(经肝动脉注射贝伐单抗),每组20只。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14、21 和28 d鼠尾静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VEGF、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并取HAE标本检测贝伐单抗对大鼠HAE病灶的影响。结果 从术后7 d开始,实验组血清中VEGF表达降低,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9),术后14 d VEGF表达量持续下降,且以第14天最低,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21 d逐渐上升,28 d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采用贝伐单抗治疗HAE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fluid flow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es that occur in a human-body vascular-access port. Such ports are used to facilitate the frequent introduction of cleansed blood and other drugs into the body from external sources. Each of the infusion ports studied here consists of a reservoir and an attached tube-like catheter which delivers the infused medium to its point of use. All told, three unique infusion ports were investigated. Each had a particular geometry characterized by the shape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mode of attachment of the catheter to the reservoi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three-dimensional and unsteady. Both Newtonian and non-Newtonian constitutive equations were employed for the fluid flow solutions and for the subsequent mass transfer solutions. The initiation of fluid motion was the injection of a controlled volume of fluid into the reservoir. In some cases, the injected fluid was the same as that in the reservoir, and in others it was different. For all the investigated infusion systems, no hemolysis (red blood cell destruction) was in evidence when blood was passed through the catheter. Potential hemolysis was averted in two of the systems due to the very low fluid velocities. As witnessed by the mass transfer results, the use of the reservoir as a chamber to mix a secondary liquid with blood is a viable strategy.  相似文献   

17.
【摘要】 血管闭合器是经皮血管穿刺后用于穿刺点止血的医疗器械,根据其原理大致可分为主动血管闭合器、压迫辅助闭合器及表面止血贴。它们可缩短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但每款闭合器均有其适用范围及学习曲线等,应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介入医师在采用闭合器前应熟知其特点并掌握常见并发症处理。本文综合闭合器厂家资料及近年相关研究文献,就数款常见血管闭合器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使用技巧等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