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皮蛋加工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测定皮蛋加工过程中总脂肪酸及游离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旨在明确皮蛋加工过程中总脂肪酸及游离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为探讨其对皮蛋风味形成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在皮蛋加工过程中,大部分脂肪酸含量在加工前20 d变化明显,在加工后期则变化幅度较小;总脂肪酸的种类由23种增加到27种,含量则由295.924 mg/g减少到242.338 mg/g。在加工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都有所增加,种类由最初的7种增加到13种,含量由21.774 mg/g增加到102.578 mg/g。  相似文献   

2.
朱建军  王晓宇  胡萍  宋朱谕 《食品科学》2014,35(16):185-189
以黔式腊肉为研究对象,对其加工过程中理化成分变化以及风味物质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式腊肉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由70.75%下降到45.06%,酸价由0.84 mg KOH/g增加到2.31 mg KOH/g,过氧化值由0.48 meq/kg增加到2.00 meq/kg,pH值由6.03下降到5.80,脂肪不断水解、氧化生成小分子脂肪酸;非蛋白氮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呈上升趋势;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由441.55 mg/100 g增加到1 060.79 mg/100 g,其中,半胱氨酸增幅最大(112.17 mg/100 g),其次是丙氨酸(94.79 mg/100 g)、亮氨酸(94.15 mg/100 g)、谷氨酸(89.67 mg/100 g)和苯丙氨酸(60.68 mg/100 g)。黔式腊肉中共鉴定出55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体风味物质为酚类、羰基类、醇类、酯类和烃类。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了卤猪肉加工过程中游离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及核苷酸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总游离脂肪酸有效峰面积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也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高温煮制1 h时达到最大值。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卤猪肉加工过程中变化明显,在原料肉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44.39 mg/100 g,其它样品中含量都显著(p0.05)高于原料肉,在二次煮制完成后达到最大值,为349.32 mg/100 g。谷氨酸在成品中的含量达到119.02mg/100 g,占总游离氨基酸的34.12%。呈味核苷酸检测结果显示,在加工过程中5'-IMP和5'-GMP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由于加热导致核苷酸热降解,其降解产物肌苷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成品中检测到其含量显著(p0.05)高于原料肉中的含量。本研究结果为改进卤猪肉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气相色谱对中式香肠和腊肉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 FFA)组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式香肠中的游离脂肪酸组分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其中仅油酸就占到总FFA的47.8%.在烘烤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FFA的百分比由53%上升至60%,饱和脂肪酸则由47%降为40%; 总FFA的数量由烘烤前的7.1 mg/g干重上升为烘烤52h后的13.7mg/g干重,成品中FFA含量达干重的1%以上.腊肉肥肉中的FFA组分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麻酸,其中油酸占总FFA的40%以上;在加工过程中,各主要FFA的变化不明显.腊肉瘦肉中的FFA组分主要是棕榈酸和硬脂酸,在加工过程中亚油酸含量有明显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风干肠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蛋白质的降解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总氮、非蛋白氮、氨基酸态氮、挥发性盐基氮、游离氨基酸以及不同种类蛋白质(肌浆蛋白、肌原纤维蛋白、碱溶蛋白和碱不溶蛋白)为指标,分析研究风干肠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蛋白质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风干肠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总氮含量没有显著变化;非蛋白氮含量持续升高,从原料肉的469.4 mg/100 g增加到成品肠的786.4 mg/100 g,贮藏240 d后增加至1 256.1 mg/100 g;多肽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均持续增加,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在风干过程中没有显著变化,在贮藏180 d后迅速增加;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经过加工和贮藏均有所提高,只有半胱氨酸含量明显降低;在加工过程中,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均因降解而减少,基质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在贮藏过程中,肌浆蛋白含量持续降低,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在贮藏前180 d无明显变化,贮藏至240 d明显减少,基质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雪藻Chlamydomonas nivalis样品中中性脂和游离脂肪酸的GC/MS分析方法,同时分析了方法的系统误差,并用此方法分析研究雪藻在0.25%盐浓度下胁迫时间对游离脂肪酸和中性脂的影响.结果表明:软脂酸、α-亚麻酸含量随胁迫时间变化极为显著.对游离脂肪酸含量分析时,这两种脂肪酸含量前2h内略为减少,后大幅度增大,在3~5h时分别达到最大值89.05μg/mg,71.41μg/mg(干重含量),比初始值分别增加142.42%,216.17%,24h时降至初始值的66.88%和58.64%.而在中性脂分析中软脂酸、α-亚麻酸含量在3~15h分别降到最小值O.19μg/mg和未检出,24h又分别增至3.90μg/mg和11.66μg/mg,增幅高达354%和418%.软脂酸、α-亚麻酸直接的协调变化最终使细胞内脂不饱和度增加以抵抗高盐环境,同时这两种脂肪酸的变化与游离脂肪酸、中性脂中的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变化呈密切正相关.因此推测软脂酸、α-亚麻酸对于雪藻调节细胞内脂肪酸不饱和度来抵抗盐胁迫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减压法腌制皮蛋过程中,不同时期脂类物质的变化。减压法皮蛋的加工条件为:温度20℃,真空度-0.08~-0.1 MPa。腌制过程中蛋黄总脂肪含量几乎不变;胆固醇含量降低约25%,磷脂含量也有明显下降(约19.1%),游离脂肪酸含量先增加后几乎保持不变,在化清期和成熟期达到最大值(3.56%);GC/MS共检测到15种游离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5种,腌制过程中,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宣威火腿、诺邓火腿、鹤庆圆腿、撒坝火腿及三川火腿共5种云南干腌火腿肌内及皮下部位进行游离脂肪酸种类及含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火腿中的游离脂肪酸种类最多检测出16种,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 n-3)、和亚油酸(C18∶2)是5种云南火腿的主要脂肪酸,且不同火腿及不同部位间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P 0. 05);以诺邓火腿和三川火腿的含量最高,诺邓火腿肌内及皮下脂肪部分的游离脂肪酸总量分别为40. 378 mg/g、79. 959 mg/g,三川火腿的为42. 336 mg/g与77. 548 mg/g,其次分别为撒坝火腿(30. 147 mg/g、62. 049 mg/g),宣威火腿(28. 446 mg/g、62. 078 mg/g)与鹤庆圆腿(27. 361 mg/g、55. 953 mg/g);肌内及皮下的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与必需脂肪酸含量,诺邓火腿与三川火腿均高于其余火腿,因此诺邓火腿与三川火腿的脂肪组成较其他3种火腿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绿茶传统加工过程不同工艺阶段茶汤总酚、总黄酮、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加工成品的总酚含量从鲜叶的119.91mg/g(以干质量计)下降到100.33mg/g,总黄酮含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从2.90mg/g下降到2.04mg/g,且这两种成分的降低主要发生在“回潮”阶段。此外,加工过程中茶汤抗坏血酸含量也逐渐下降(从4.17mg/g降至2.95mg/g)。尽管经过剧烈的加工,鲜叶总抗氧化能力(TEAC)仅出现轻微降低,TEAC从(524.94±18.68)μmol/g降至成品中的(487.03±17.97)μmol/g,但总酚和总黄酮与TEAC无线性关系(R2=0.19,R2= 0.01),而DPPH自由基与总酚和总黄酮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7,R2=0.56)。此外,加工过程中茶叶抗自动氧化能力增强(抑制率从52.45%增加至78.12%)。表明中国绿茶传统加工过程导致成品茶汤主要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减少,但仅导致其抗氧化能力的轻微改变。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小粒种咖啡豆为试材,系统研究烘焙过程中咖啡油脂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挥发性成分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烘焙度加深,油脂色泽加深;酸价呈增加的趋势,由1.60 mg/g增至3.75 mg/g;碘值反之,由142.04 g/100 g降至83.12 mg/100 g;茴香胺值先增大后减少,其值在3.40~16.26之间;皂化值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共鉴定出11 种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相对含量在43.06%~64.39%之间,其次为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在12.67%~27.55%之间,油酸相对含量为9.03%~17.20%;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明显,但各脂肪酸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从极浅度到法式重度的咖啡油脂样品中分别检出25、33、36、53、54、59、64 种和58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有呋喃类化合物、吡嗪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吡咯类化合物等,其种类和含量均呈减小趋势;活性成分中咖啡豆醇、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含量均减少;而总酚含量不断增加,由7.75 mg/100 g升至15.96 mg/100 g。本研究结果可为咖啡精深加工及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发酵广式腊肠加工过程中的酸价、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硫代巴比妥酸(triobarbituric acid,TBA)值、羰基价、总酸、水分以及脂肪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发酵广式腊肠加工过程中脂类物质氧化特性及各指标变化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发酵广式腊肠在加工过程中,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酸价不断增加,过氧化值呈逐渐上升趋势,TBA值及羰基价总体呈上升趋势,游离脂肪酸总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烘烤8 h后呈下降的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略有上升。发酵广式腊肠在加工过程中脂肪不断氧化水解,氧化程度逐渐加深,酸价、过氧化值、TBA值、羰基价、总酸含量和脂肪含量呈正相关性,过氧化值和总酸含量呈正相关性,说明发酵广式腊肠中酸败程度和脂肪氧化程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2.
雌性虎斑乌贼缠卵腺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雌性虎斑乌贼缠卵腺的营养水平,确定其开发利用价值,对其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胆固醇含量和无机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虎斑乌贼缠卵腺(鲜质量)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3.27%、18.40%、0.16%和1.70%。缠卵腺中共检出18 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54 g/100 g,占氨基酸总量的41.47%,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模式。以氨基酸评分评价,其第1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以化学评分评价,其第1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脂肪酸总量的63.21%,其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分别为12.55%和33.19%。胆固醇含量为2.24 mg/g,远低于鸡蛋黄。常量元素K、Ca、Na、Mg和微量元素Se、Cu、Mn等含量丰富,但重金属元素As含量达到35.90 mg/kg,远超出限定的0.5 mg/kg。以上结果表明雌性虎斑乌贼缠卵腺营养价值丰富,但需控制食用量及加工方法,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凤丹’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我国不同产地牡丹种子的脂肪酸成分评价,对于筛选油用牡丹最佳种植地和研究其道地性具有重要意义。对7 个产地的牡丹品种‘凤丹’的籽油进行提取,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脂肪酸成分,并采用内标法对其主要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不同产地‘凤丹’籽的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差异显著,主要脂肪酸总含量为77.33~97.38 g/100 g粗提油,彬县‘凤丹’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最高;不同产地的‘凤丹’籽油中单体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彬县和凤县‘凤丹’籽油中亚麻酸含量分别为38.25 g/100 g和37.50 g/100 g粗提油,显著高于铜陵等地区;而旬阳‘凤丹’籽油中亚油酸的含量(30.62 g/100 g粗提油)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主要脂肪酸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亚油酸含量与其他脂肪酸含量呈负相关,亚麻酸、油酸含量与总脂肪酸含量呈显著相关性。因此,在今后牡丹籽油的生产方面,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油品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对奶酪的口味有重要影响,文中对酸凝奶酪成熟过程中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奶酪成熟时间的延长有机酸总量和各种有机酸含量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主要有机酸乳酸含量最高达到10.75 mg/g;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显著(P<0.05),缬氨酸和亮氨酸是优势氨基酸,最大含量为35.19 mg/100 g和27.06 mg/100 g;游离脂肪酸总量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奶酪的营养价值更高,口味更浓郁。  相似文献   

15.
响应面优化粟米糠油溶剂萃取工艺及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舒  李新华 《食品科学》2014,35(24):81-85
以粟米糠为原料,采用正己烷为提取剂,对粟米糠油进行提取,并分析粟米糠油的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7(g/mL)、提取时间6 h、提取温度55 ℃。在此条件下,粟米糠油的实际提取率为83.3%,与理论值基本吻合。所得粟米糠油的凝固点19.0 ℃、酸值5.7 mg KOH/g、过氧化值2.1 mmol/kg、皂化值185.1 mg KOH/g、碘值118.9 g I2/100 g。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确定了10 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2.5%,其中亚油酸含量63.6%、油酸含量14.8%、α-亚麻酸含量2.7%。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average lipid content of mature camel milk (3.48 g100g−1), was found to be less than cow's milk (3.69g 100g−1), but the total cholesterol content of camel milk was high (31.32 mg100g−1) when compared to the total cholesterol content of cow's milk (25.63mg100g−1). The average free cholesterol content of mature milk from 54 lactating camels was 21.34 mg100g−1, while the average free cholesterol of mature milk of 24 lactating cows was 17.25 mg100g−1. In the esterified fraction of camel's milk the percentage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was 52% with a content of palmitic acid of 18.4%. In cow's milk saturated fatty acids accounted for 58% of the total with a content of palmitic acid of 23.6%.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fraction in both groups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oleic acid and palmitoleic acid. Pelargonic acid (C9:0) and decanoic acid (C10:1) were found in significant amounts in mature camel milk, but were only just detectable in cow's milk. The higher content of 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in camel milk is useful from a nutritional point of view as they are more easily absorbed and metabolized than long chain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17.
不同部位伊拉兔肉脂肪酸组成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部位兔肉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以伊拉肉兔的肩胛肌、背腰肌、后腿肌和肝脏为原料,对比分析4 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4 部位肌内总脂、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甘油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在不同部位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少数脂肪酸在肝脏中的含量与其他3 部位差异显著(p<0.05),而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在各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由于游离脂肪酸在肌内脂肪中含量较少,不足以对总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同部位伊拉兔肉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肌内甘油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薛山  贺稚非  肖夏  李洪军 《食品科学》2015,36(14):238-243
以伊拉兔背部最长肌为原料,用3 种不同的加工方式(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对其进行处理,观察各样品在冷藏期间肌内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在0~9 d冷藏期间,蒸煮、微波和烘烤3 种加工处理后的样品肌内脂肪的干质量比例均有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6~9 d冷藏后期。相对而言,微波处理对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的破坏作用较小,且该处理后的伊拉兔肉样品在冷藏期间肌内脂肪含量较高。在整个冷藏期间,伊拉兔肌内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的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6~9 d期间各样品中PUFA比例(尤其是长链PUFA)下降幅度最大。总体来讲,微波处理后的样品较之蒸煮和锡箔烘烤处理后的样品在冷藏期间具有更高的UFA。经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微波处理较之蒸煮和烘烤能够保留样品冷藏期间肌内总脂肪酸的组成,而锡箔烘烤处理后的样品较不利于冷藏。此外,处理后样品中的丙二醛沉积量在0~9 d期间持续升高,且耐贮性会大大降低,其中6~9 d冷藏期间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增幅较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牡蛎样品中游离脂肪酸含量随贮存温度和时间的变化,以期对小鼠法检测脂溶性贝类毒素假阳性结果的来源进行探索和分析。方法: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法对脂肪酸进行衍生化,使用固定液100%二氰丙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色谱柱对牡蛎样品中游离脂肪酸进行检测。结果:-10 ℃和-20 ℃贮存样品中游离脂肪酸总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加后减少,之后再缓慢增加,4 ℃贮存样品中游离脂肪酸总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一直缓慢增加;贮存时间相同,-20 ℃贮存样品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10 ℃。在3 种贮存温度条件下,高毒游离脂肪酸C20∶5n-3和低毒游离脂肪酸C22∶6n-3含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长。5 个月后-20 ℃贮存样品中C20∶5n-3含量为136.79 μg/g,达到小鼠最小致死量(6 mg)45%;若取2.5 倍称样量进行实验,可导致小鼠法假阳性结果。结论:牡蛎样品中高毒游离脂肪酸是小鼠法检测脂溶性贝类毒素假阳性结果的重要来源,且高毒游离脂肪酸含量随贮存温度和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