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目的评估DSA和MRI 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DSA和MRI 影像资料,DSA检查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MRI 检查为平扫后动态增强扫描。结果DSA显示病灶富血供性,供血动脉增粗、迂曲,进入病灶后的供血动脉分支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病灶染色均匀,边界清楚;6例见肝静脉引流。MRI 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于动脉期呈显著强化,持续至延迟期仍高于或等于肝实质;3例病灶中央显示瘢痕组织信号,于门脉期开始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结论FNH的DSA特征为供血动脉分支进入病灶后呈辐射状向周围分布,且常见肝静脉引流,MRI 动态增强扫描能敏感显示其病灶中央的瘢痕组织信号,两者结合检查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 于本文中,作者将由于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功能性重新分配而形成的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arterial- portal venous shunts, IHAPVSs),皆定义为功能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functional IHAPVSs或F- IHAPVSs);以此从概念上区别于由于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而形成的器质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organic IHAPVSs或O- IHAPVSs),如伴发于进展期肝细胞癌和其他恶性肝脏肿瘤的O- IHAPVSs以及伴发于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肝脏外伤(包括医源性损伤)等的O- IHAPVSs。在F- IHAPVSs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向肝性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致肝动脉血流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所形成的F- IHAPVSs,其形成机制分为3类:经肝窦性,如伴发于肝硬化的F- IHAPVSs;窦后性,如伴发于布加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的F- IHAPVSs;窦前性,如伴发于胃肠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F- IHAPVSs。另一种F- IHAPVSs常见于一些原发性肝动脉血流增多的肝脏疾患,如伴发于富血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丰富的小肝细胞癌和肝胆炎性病变等的IHAPVSs,皆归之于F- IHAPVSs范畴;然而,此类F- IHAPVSs的形成机制是随其基础疾病而不同。临床上,依据下列3个要点可作出F- IHAPVSs的影像诊断:①首先是伴有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的各种肝脏疾病 (已如上述)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皆已经被排除;②肝动脉DSA动脉期像上显示门静脉早显的特征性表现;或(和)③肝脏CT/MR动态增强成像动脉期像上显示一过性肝实质强化 (THPE),特别是如同时见到门静脉早显,则可确认为F- IHAPVSs无疑。但是,在鉴别诊断上,F- IHAPVSs必须仔细地与O- IHAPVSs、肝脏迷走静脉或体循环的异常向肝性引流静脉等所引起的局部肝实质灌注作鉴别;此外,伴发于肝硬化的小THPE如呈现为孤立小结节状时,则需谨慎地与小的肝细胞癌灶作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和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1~4次肝癌TACE治疗后1~6个月行CT和DSA复查,2项检查间隔时间为3~5d。分析和比较CT和DSA对肿瘤残存和复发的显示情况。结果碘油沉积形态可分3种类型:密整型,缺损型,稀少型。密整型9例(20.0%,9/45),CT与DSA6个月内复查均未见复发。缺损型32例(71.1%,32/45),32例中DSA示27例病灶残存或复发,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9例残存或复发,CT于动脉期见病灶显著强化者16例,门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者3例(提示有门静脉参与供血),DSA发现该区有明显染色及供血,另有8例CT与DSA表现不一致,CT双期增强无强化,但DSA可见肿瘤血供及肿瘤染色;稀少型4例(8.9%,4/45),CT双期增强轻度强化,DSA提示肿瘤为少血供。结论肝癌TACE治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和高发的肿瘤之一 [1] ,目前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仍然是运用最广泛的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2] 。TACE术后影像学评价对于进一步治疗和提高疗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螺旋CT扫描是PHC影像学复查的首选方法 [3] ,但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漏诊,DSA是检查TACE术后肿瘤复发和残留的金标准 [4] ,但由于其为有创性检查,不宜作为常规复查手段。本文通过对45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CT与DSA的影像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对肝癌TACE术后随访价值及其对进一步治疗的指导意义。1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45例肝癌患者资料,45例中男39例,女6例;年龄29~81岁,平均51岁;病灶最大直径1.0~19.5cm。于TACE治疗后1~6个月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间隔3~5d行DSA检查治疗。复查时采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平扫,再经前臂静脉注入80~100ml 碘海醇后行螺旋CT肝区双期增强扫描,注射速度3ml/s。扫描时间:肝动脉期25~30s,门静脉期55~65s,扫描层厚5mm。肝动脉DSA检查设备为美国GE公司LCV+血管造影机,将导管置于肝总动脉或超选择插入远端肿瘤供血动脉,必要时放于其他肝外侧支动脉,对比剂总量30~80ml ,流速2~6ml/s,观察肿瘤血管及染色。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CT扫描可作为显示肿瘤残存和复发的首选检查方法,DSA是观察肿瘤变化和评价疗效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两者的结合对病灶的显示和后续治疗作出更好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DSA在兔肝VX2移植瘤经门静脉阻断后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的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和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对照组,2周后分别行兔肝动脉与门静脉DSA检查.结果 DSA在肝动脉分支的显示效果上较血管灌注好,实验组肝左外叶肿瘤组织可见少许肝动脉供血.肝左外叶门静脉分支结扎(PBL)者均能被DSA证实.结论 DSA可直观地显示兔肝动脉与门静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在兔肝门静脉阻断效果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并均得到手术证实,包虫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8例行DSA检查,其中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 DSA表现为肝动脉迂曲,增粗,包绕,呈"抱球"征象.8例毛细血管期有环形染色.3例栓塞后DSA表现有碘化油沉积.3个月后CT随访,碘化油沉积良好.手术病理所见病灶区碘油沉积.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DSA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介入性治疗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DSA对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 170例非肿瘤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行DSA检查.对造影图像进行动态播放观察,记录APS出现时相、持续时间和相应区域肝实质染色特点,对非肿瘤性APS和肝癌造影特征作鉴别.对术中发现的小肝癌行节段性TACE治疗.结果 170例肝硬化患者DSA检查中31.7%显示了APS相关征象(54/170).术前CT检查未见APS的142例中21.8%在DSA中显示了APS(31/142).23例增强CT不均匀强化病例均有D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固有动脉(PEA)参与咯血供血的DSA表现及聚乙烯醇(PVA)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6例咯血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治疗患者的资料,共有32例为异常PEA患者,其中支气管扩张27例,肺部慢性炎症3例,结核性支气管扩张2例,病变均累及肺下叶。分析患者病变PEA的数目、DSA表现、与肺部病变部位、性质的关系,以及PVA栓塞相关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的DSA表现为血管增粗、迂曲,分支增多、紊乱并进入相邻肺组织。30例(93.75%)PEA与肺动脉交通;PEA供血的肺部病变93.9%位于肺下叶后基底段。未发现与PVA栓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PEA可参与咯血供血,当肺内病变累及下叶时,需探查PEA,应用PVA颗粒栓塞异常PEA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DSA影像特点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12例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DSA造影表现,并将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为肝脏单发占位病变,2例多发;动脉晚期病灶开始显影,在实质期及门静脉期,7例病灶周边染色明显,呈环状,中央区对比剂充填较淡,5例病灶不均匀染色。结论DSA是肝脏类性假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最有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MLL)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例经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证实的MLL行肝脏CT三期增强扫描及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随访1~3年,依据动脉化疗栓塞前后肝内病灶强化程度、DSA表现及生存期评估疗效。结果单发转移瘤3例、多发5例。治疗后临床症评价,显效6例,有效2例;影像学疗效评价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1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4/8和3/8。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