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观察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初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期间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9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49个动脉瘤,其中41例患者41个动脉瘤(26个破裂出血,15个未破裂)术后随访12~48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DSA、CTA或MRA检查评价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结果 栓塞术后有2例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3例脑梗死,1例载瘤动脉闭塞,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栓塞术后12个月DSA、MRA或CTA检查显示,32个动脉瘤(32/41,78.0%)完全栓塞,明显高于术后即刻(21个,42.9%)(P=0.02);瘤颈残留7个(17.1%),部分栓塞2个(4.9%),均较术后即刻有改善。24个动脉瘤(58.5%)稳定而无变化,复发4个(9.7%)。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评分显示0分18例(43.9%),1分10例(24.4%),2分5例(12.2%),3分4例(9.8%),4分2例(4.85%),5分2例(4.85%)。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自理率为80.5%,预后良好。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完全栓塞率,降低操作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7枚颅内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1枚,后交通动脉18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中2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21枚,相对宽颈6枚,瘤颈/瘤体均大于0.7。结果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6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7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9枚几乎完全栓塞(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4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0.8个月。3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2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栓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刘志华  沈进  赵卫  石潆 《工业加热》2015,(6):463-466
【摘要】 目的 分析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20例共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曾患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无出血史8例;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位于基部动脉未端分叉部14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8枚,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3枚。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和3个月后三维DSA检查结果,根据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结果 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三维DSA检查显示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RaymondⅠ级21枚,Ⅱ级2枚, Ⅲ级2枚;术后3个月DSA随访显示RaymondⅠ级20枚,Ⅱ级3枚,Ⅲ级2枚。术后3个月mRS评分显示17例患者0分, 1例患者1分,均预后良好;2例患者4~6分,预后不良。结论 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 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1段,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和M2段,13例位于后交通,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顶端,2例位于椎动脉V2和V4段,1例位于小脑后下动脉;3例在第1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例在第2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2例在第4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0例在第1枚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成篮后植入支架,其余10例先植入支架再进行弹簧圈栓塞,所有微导管均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覆盖了瘤颈,同期行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88.5%),次全栓塞3例(11.5%);术中1例支架轻度回撤,无血栓事件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栓塞术后随访到23例,至少复查1次脑血管造影,最多复查3次;完全致密栓塞14例(60.8%)动脉瘤均末显影,6例瘤颈少许显影病例中3例(11.5%)存在血栓形成,次全栓塞1例(3.3%)瘤体再通,另外2例始终稳定,所有病例载瘤动脉通畅,狭窄2例(7.7%),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 急症血管内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出血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足方便的、安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6枚和Enterprise 10枚。结果 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并行弹簧圈栓塞,即刻造影动脉瘤获得完全及大部分栓塞13例,瘤颈残留1例,部分栓塞2例。14例患者术后3 ~ 12个月复查,13例完全及大部分栓塞中11例复查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6个月后复查复发,再次行支架植入完全栓塞,部分栓塞2例复查时瘤腔消失。结论 通过支架辅助对宽颈动脉瘤瘤颈重塑及弹簧圈的介入栓塞作用,使动脉瘤栓塞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后3年以上的复发率、支架内狭窄率、动脉瘤再破裂发生率。方法 47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后3年以上接受DSA下全颈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内狭窄3例,其中1例出现载廇动脉慢性闭塞。复发5例,其中1例为小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动脉瘤体可见部分显影;4例为超过1.5 cm的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大型动脉瘤,栓塞后半年随访发现,动脉瘤内弹簧圈压缩,瘤体再度显影,该4例中有3例经过2次栓塞后即时显影消失,但仍有2例3年随访动脉瘤体再度显影,另1例拒绝2次栓塞,继续随访中。3年随访期内无一例患者栓塞后动脉瘤再破裂。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复发率低,支架内狭窄发生率不高,长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操作中不必刻意追求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7月—2013年8月收入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2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按临床Hunt?蛳 Hess 分级,Ⅰ级11例,Ⅱ级10例,Ⅲ级2例。动脉瘤直径为2.2 ~ 19.9 mm,平均5.7 mm。术后采用DSA或MRA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进行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 23例患者共有27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GDC弹簧圈栓塞15枚,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12枚。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级4枚,Ⅲ级1枚。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1例术中瘤颈出现血栓形成,1例支架辅助栓塞术中1枚弹簧圈尾端突入支架内,1例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失明。18例患者随访2 ~ 62个月,复查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5例(84%),次全栓塞3例,1例患者存在双侧动脉瘤,未处理侧随访体积增大,并给予血管内治疗。临床随访中,改良Rankin评分0 ~ 1分18例,均病情稳定,无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及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价低剖面编织型设计的自膨式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7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术后即刻效果、复发率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1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中成功植入130枚LVIS支架,1例植入失败,技术成功率99.2%。7例术中或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7/127,5.5%),无围手术期出血、死亡。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112枚(88.1%),瘤颈残余15枚(11.9%)。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37例影像学复查显示33例(89.1%)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10.9%)瘤体仍显影,其中3例为术后即刻有瘤体显影,1例为动脉瘤复发,无死亡。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张锋  王武  顾斌贤  李明华 《工业加热》2011,(12):925-930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lloon-assisted coiling embolization,BACE)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48例使用新一代BACE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38例破裂出血。42例宽颈动脉瘤,7例瘤颈 > 4 mm,37例体颈比 ≤ 1.5,16例最大径为5 ~ 7 mm,25例 3 ~ 5 mm,7例小于3 mm.术后3/12/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 BACE成功栓塞颅内动脉瘤44例,其余4例使用了支架;完全栓塞39例,次全栓塞9例,术后48 h内2例出现缺血事件,随访发现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43例至少造影随访1次,36例造影随访超过24个月,完全栓塞病例中无一例再通,次全栓塞9例中2例稳定,2例进行性血栓形成,5例再通,其中3例进行了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BACE治疗最大径小于7 mm的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但宽颈动脉瘤有时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采用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28例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aymond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效果,出院时评估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影像学和临床随访4~24个月,平均9.5个月。结果 28例患者28枚宽颈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5枚(Hunt- Hess 1级5例,2级8例,3级1例,4级1例)。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成功27例,失败1例。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13例(48.2%),Ⅱ级8例(29.6%),Ⅲ级6例(22.2%);4例(14.8%)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经治疗后完全恢复,1例遗留神经功能缺失,1例非手术区域血肿;出院时mRS评分0~1分24例,4分3例。平均随访9.5个月,影像学复查17例(63%)(DSA 15例, MRA 1例,CTA 1例);Raymond 分级Ⅰ级11例(64.7%),Ⅱ级6例(35.3%),栓塞好转率为41.2%,1例瘤颈口复发;mRS评分0~1分24例,3分1例,4分2例。结论 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导丝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技术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本组包括25例小型宽颈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微导管成功超选动脉瘤囊内,将撤出的微导丝再塑形后跨瘤颈部位放置,通过微导管内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25例均获得成功,动脉瘤致密栓塞,载瘤动脉保持通畅,效果满意.短期影像随访16例,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微导丝瘤颈成形术作为小型宽颈动脉瘤治疗技术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方法 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结合Microplex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33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8例,后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3例,基底动脉顶端3例.结果 以支架辅助治疗的19例动脉瘤中13例完全致密填塞,4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70%~90%).以球囊辅助治疗的14例动脉瘤中9例完全致密填塞,3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结论 支架或球囊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采用支架或球囊治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和总结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收治8例前交通宽颈动脉瘤(体/颈比< 1.5)患者,均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6例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进行栓塞, 2例在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后6 ~ 12个月进行临床和DSA随访。结果 8例全部技术成功,支架到位满意,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并发症;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闭塞95%以上1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临床随访6 ~ 12个月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其中DSA 随访6例无支架狭窄及动脉瘤再通。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田红岸  赵卫  易根发 《工业加热》2012,(11):885-889
【摘要】 目的 分析内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探讨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曾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无出血史21例;颅内单发动脉瘤26例,多发动脉瘤12例,总计50枚动脉瘤中,位于前交通动脉11枚,后交通动脉17枚,大脑中动脉8枚,椎动脉5枚,颈内动脉床突段9枚。在对38例50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枚,单纯支架覆盖12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4枚,其中使用LEO支架27枚,Neuroform支架16枚,Solitaire支架3枚。结果 38例患者的50枚动脉瘤中,对46枚行支架治疗,动脉瘤内支架辅助治疗的总并发症率为19.6%(9/46),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支架诱发血栓形成5例(均为LEO支架),致支架移位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致偏瘫2例,因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中支架打开不良1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内支架辅助治疗有较高的脑血管并发症,需要加强内支架辅助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以减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并发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6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直径<3mm,体/颈比<1.5)采用Enterprise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5例采用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进行栓塞,1例将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结果6例全部技术成功,支架均满意到位,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闭塞95%以上2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3~6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Enterprise支架和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采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初步探讨该支架的特点、短期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2例34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眼动脉3例,后交通动脉8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5例,椎动脉6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基底动脉干2例,大脑前动脉A3段1例,多发动脉瘤2例.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或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以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形臂CT扫描联合金属条纹伪影消除技术(SMART)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 方法 2018年1月至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连续治疗41例(42枚)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和术后对支架置入区域分别作常规DynaCT和高分辨率Dyna microCT扫描,扫描图像经常规重建和SMART重建。2名神经介入专家对重建图像质量(支架金属丝显影程度、弹簧圈金属伪影程度等),并结合操作位造影对支架打开程度、动脉瘤栓塞致密程度等,进行观察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42枚颅内支架(Neuroform EZ支架26枚,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架LVIS 16枚)顺利辅助完成42枚动脉瘤栓塞(40例患者为单枚,1例为双枚)。与常规DynaCT重建和Dyna microCT重建相比,Dyna microCT联合SMART重建图像所示支架金属丝显影清晰,弹簧圈金属伪影消除明显,图像质量显著提高(P<0.05)。根据后者重建图像并结合操作位造影发现2枚支架局部打开不全,给予微导丝成襻支架内抚摸或球囊扩张后贴壁情况改善;4例患者瘤颈区栓塞未致密,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后继续栓塞术,直至栓塞效果满意。结论 高分辨率Dyna microCT联合SMART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支架和弹簧圈金属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术者判定载瘤动脉内金属支架打开情况和动脉瘤瘤颈区栓塞是否致密,继而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这种新颖成像技术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评估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36例39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5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个,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3个,眼动脉段13个,海绵窦段4个,椎动脉颅外段1个,椎动脉颅内段4个和基底动脉顶端3个。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价疗效。结果 共采用Solitaire AB支架38个辅助弹簧圈治疗39个宽颈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100%。术中15个支架回收调整位置,双支架5例,其中联合Neuroform3支架3例,联合Enterprise支架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30个,次全栓塞9个,术中1例患者支架轻度回撤,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血栓事件发生。术后血管造影随访27例,延迟性弹簧圈移位1例,完全栓塞病例中无再通病例,次全栓塞病变中6个达到完全栓塞,所有载瘤动脉通畅,支架内无明显狭窄,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和结果令人鼓舞,此法方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47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5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6个月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显影,4例仍有瘤颈残留,1例复发而再次治疗;12~37个月随访43例中,2例瘤颈残余,1例动脉瘤复发,其余完全闭塞,弹簧圈形态无改变.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后明显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