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时期介入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有3 546例出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分为两组。A 组:介入手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即术后静脉滴注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2 ~ 3 d,其中血管内手术1 362例,非血管内手术1 146例,本组患者共2 508例。B组:一般情况术后不应用抗生素,其中血管内手术680例,非血管内手术358例,本组患者共1 038例。结果 A、B两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44%和0.39%,其中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和0.15%,非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61%和0.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一般状况良好的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常规情况下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阐述介入手术记录单在介入中心手术预约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介入手术记录单的数据,统计手术平均时间、手术室空台等待台数和时间、手术变更率等数据,使用这些数据改进介入中心的手术预约。结果 使用记录单数据改进管理后,得益:①用手术平均时间预约手术,手术预约平均准确率达到72.8%;②手术室空台等待时间和台数减少(P<0.05);③手术变更率由11.2%降低到9.3%(P<0.05),医师、技护、患者满意率分别达到93%、89%、85%。结论 应用介入手术记录单的数据在准确预约手术、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手术变更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在改进介入中心手术管理质量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前颈椎疾病经常使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术、颈神经根性疼痛注射治疗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各种椎间盘减压术.因操作难度大和风险高,介入放射学技术在颈椎的应用受到限制,介入操作的风险集中体现在穿刺损伤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如何降低手术风险是介入放射科专家面临的重要挑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赵璐  吴琳 《工业加热》2013,(12):1059-1062
【摘要】 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数患者无需治疗。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瘤的大小、位置或性质的特殊性,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存,需予以积极的临床干预。血管瘤的一线治疗方法主要依靠药物与手术切除,但部分患儿由于药物治疗不敏感,手术无法切除或不耐受而造成预后不佳。近年来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就介入栓塞在儿童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通过介入护理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优化介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介入患者的安全。方法 针对医院回访中心在2011年进行介入治疗的929例住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由于介入流程与交接环节引起的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对其进行汇总研究。遵循实用、有序、规范、简捷、方便记录的原则,将交接相关项目及顺序优化排列,制定介入护理交接单。结果 使用“介入护理交接单”后, 有助于护士养成按固定的合理顺序行事习惯,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对2013年交接单使用后进行介入治疗的950例介入患者的满意度回访结果及与介入有关的影响因素,与使用前2011年的929例住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术中资料完整性、管路安全性、患者的满意度等均明显提高。结论 介入护理交接单的设计合理,实用性较强,使用后,提升了介入患者交接及转运的安全性,有利于介入手术护士与病房临床护士一体化培训,提高了介入手术室的效率和效益,增加了家属对医院的安全感、信任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张红梅  李天晓  蒯洁  张杨 《工业加热》2013,(10):868-870
【摘要】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 对30例采用Solitaire支架行急症介入取栓术的手术配合进行总结。结果 30例采用Solitaire支架行急症介入取栓术的患者血管开通率达93.3%。术中护士、技师与手术医师配合良好。生命监护操作及记录良好,无手术器械递送错误;影像资料记录完整。结论 器械护士周密的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术中配合是保证顺利完成急诊介入手术的关键环节。巡回护士的全程心电监护对顺利完成急诊介入手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综合性介入手术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达到规范、简化介入手术工作流程,加强术中安全管理。方法设计综合性介入手术记录单,使用于不同种类介入手术;统计不同种类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使用剂量、速度、压力;将护理记录与技术记录融合在一起,进行针对性记录,分术前准备记录、术中记录、术后评估记录3部分,对实施记录前后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综合性介入记录单克服了以往专科性介入记录的局限性,适用于所有介入手术;将以往只重视生命体征和手术过程的形式记录升华到科学管理记录,使流程管理规范化,为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护士及技师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结论综合性介入手术记录单记录内容规范、具体而全面,体现了介入手术的特征性,使介入管理步入规范化、流程化、科学化,弥补了护理缺陷和管理漏洞,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PCI专用操作台装置的设计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临床经桡动脉路径行PCI手术患者使用桡动脉专用操作台装置,对比使用前后的患者舒适度及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等。结果 使用桡动脉专用操作台装置后,患者舒适度提高,介入医师平均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缩短,术中无手术器械脱落等事件发生。讨论 桡动脉专用操作台装置设计合理、简洁,可以改善桡动脉PCI手术中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3岁以内婴幼儿单纯膜周部VSD 229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介入组)88例,外科手术(手术组)141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及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在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手术组。手术组在次要并发症多为呼吸道感染及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上显著高于介入组。结论 3岁以下婴幼儿膜周部VSD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临床上可行,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改良操作技术基础上,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策略安全可靠,优势明显,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陈超  赵卫 《工业加热》2018,(4):390-393
【摘要】 基底动脉是神经介入手术中较常用靶血管,介入技术不断改进为基底动脉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神经介入术是基底动脉多种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基底动脉穿支供应脑干、中脑、基底神经节及其内囊结构,但相关显微解剖特征及影像学文献资料相对缺乏。本文就目前介入手术基底动脉显微解剖及其穿支影像学表现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张峥  高嵩芹  王馨  毛燕君 《工业加热》2014,(10):926-928
【摘要】 目的 探讨球扩式主动脉瓣支架经导管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对9例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介入手术治疗,积极术前准备,充分的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积极配合手术。结果 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生存良好,无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 介入手术室护士正确掌握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各项术前准备,术中与医师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郭伯伟 《工业加热》2006,35(2):65-66
介入放射学治疗的麻醉方式以穿刺部位或操作部位局部麻醉为主.局部麻醉体现了操作的微创性,但患者术中疼痛、精神紧张、血压、心率变化等影响了手术的进行.介入手术的全身麻醉是一种相对简单的静脉麻醉方式,即经静脉推注一定剂量的静脉麻醉药物,然后在心电监护下利用微量注射泵持续给药,使患者处于深睡眠状态,无需气管插管,麻醉深度、麻醉时间完全可以控制,麻醉药物半衰期短,不良反应轻微.所以有必要将先进的麻醉技术引入到普通介入手术中,应重视麻醉学新技术对介入放射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晚期子宫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8例子宫癌,其中宫颈癌35例,宫体癌13例。全部病例均采用经子宫动脉选择性化疗药物灌注和栓塞。21例治疗后Ⅱ期手术。结果 介入、手术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0.5%(19/21);单纯介入治疗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8.9%(24/27)。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可为晚期子宫癌Ⅱ期手术创造条件,能提高生存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 Mentor血管介入手术模拟器在介入放射科进修医生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无介入手术经验的进修医师分为A组51名(接受传统模式培训)和B组38名(在进行传统模式培训前先接受模拟器基础培训1个月)。比较两组实际介入操作熟练程度、介入操作时间、失误发生等情况,判断培训效果。结果 B组实际介入操作熟练程度、介入操作时间、介入操作失误等明显优于A组。结论 该模拟器有助于全面提高介入放射科进修医师介入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术式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1例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栓塞组和显微手术夹闭组。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及预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 结果介入栓塞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36.0%,9/25)高于显微手术夹闭组(19.5%,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9,P<0.05);介入栓塞组预后优良率(84.0%,21/25)高于显微手术夹闭组(58.3%,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2,P<0.05)。 结论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高于显微手术夹闭术,但预后更好,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赵亮  王嵇  许建荣 《工业加热》2011,(11):909-912
【摘要】 目的 评价旋转三维重建技术及术中体位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E INNOVA 3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25例患者进行脑动脉正侧位和旋转DSA造影。结果 正侧位造影中16例患者动脉瘤阳性,其中9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显示不清,使用三维重建能在介入手术中为术者提供清晰的工作体位,动脉瘤颈、动脉瘤体、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2例患者使用三维重建后,DSA系统无法到达工作体位,将头颅固定支架旋转改变术中体位,工作角度显示清晰,手术成功。结论 在介入手术过程中个别患者的脑动脉扭曲或者先天异常致使最佳工作角度因DSA系统的机械原因无法到达,介入手术的体位改变可以达到由于机械原因无法达到的体位,使术者在动脉瘤介入手术过程中的工作体位有了更多的选择,充分暴露动脉瘤瘤颈,以及载瘤动脉的关系,对介入诊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怡博  冯广森 《工业加热》2015,(12):1095-1097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介入栓塞术与手术夹闭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90例,其中接受介入栓塞治疗患者49例(介入栓塞组),接受夹闭治疗患者41例(手术夹闭组)。术前根据Hunt-Hess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后根据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术后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栓塞组Hunt-Hess 0~Ⅲ级患者术后GOS评分与手术夹闭组0~Ⅲ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2,P>0.05);介入栓塞组Hunt-Hess Ⅳ级患者GOS评分高于手术夹闭组Ⅳ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3,P<0.05)。介入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与手术夹闭术相比,治疗0~Ⅲ级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预后效果无差异,治疗Ⅳ级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优于手术夹闭术,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手术夹闭术,疗效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159例经TAI/TACE治疗后的回顾性生存分析,评估影响胰腺癌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159例胰腺癌患者的TAI/TACE治疗病史资料,并对影响胰腺癌患者TAI/TACE治疗后生存期的因素和治疗模式进行单因素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59例患者总随访中位生存期(mST)为10.32个月,总的介入治疗后mST为8.11个月,总1年累积生存率27.0%,2年累积生存率11.0%,3年累积生存率2.0%,5年累积生存率为0.6%。根据临床反应率(CBR)评估判定介入治疗后能缓解症状的介入次数平均值为2.6次。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胰腺癌介入治疗后MST的主要因素有:初次介入治疗前CA19 9值,及其术后变化,初次介入前KPS评分,初次介入前症状,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介入治疗前有无手术史,介入治疗次数。而年龄,性别,初次介入前血红蛋白值,肿瘤分期(Ⅱ~Ⅲ期与Ⅳ期),初次介入时CEA的值,初次介入前后CEA的变化,治疗药物(是否含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方案(TAI/TACE),术前是否存在糖尿病,肿瘤部位(是否为胰头部),病理是否为导管腺癌,均显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介入治疗后生存期有影响的独立因素是:开始介入治疗时肝功能分级,初治时KPS评分,有无原发灶手术切除史。结论 TAI/TACE对于胰腺癌患者在改善患者症状和延长中位生存期方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介入治疗后生存期与患者的体力状态,存在症状和有无早期手术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总结重庆大坪医院综合性介入中心手术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成功经验。方法 重点介绍转型后综合性介入中心的管理模式、平台建设过程(环境改造,设备引进,制度、规范、流程、路径制定,人员培训,质量管理,手术安全等)。结果 通过转型使我院介入在近3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形成了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适合我院介入发展的管理体系,工作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安全指标、经济效益等方面呈快速上升趋势。结论 综合性介入中心手术平台建设对推动我院介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入手术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被认为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医学革命。而作为介入医疗器械的重要组成部分,输送系统直接影响了手术过程的顺利与否。本文综述了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中常见器械的输送系统。重点分析了支架(球扩式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起搏器、瓣膜和封堵器输送系统的结构及具体使用要求。不同的介入医疗器械根据其产品结构、手术路径、组织解剖结构等方面的用途,需设计相匹配的输送系统。最后,通过对目前市场上介入手术输送系统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今后输送系统研发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