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陈旭  孙硕  佟小光 《工业加热》2016,(3):189-192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5例(4.9%)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支架植入术后5 min~6 h,5例患者脑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均获再通,无溶栓相关致残致死情况发生。 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原因多样,积极的干预措施可减少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用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处理动脉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及最佳效果参数。方法 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采用热球囊及冷冻球囊扩张髂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段。将符合研究条件的实验对象(6头长白猪)分为A组(热球囊,42 ~ 50℃,扩张10 min)、B组(热球囊,42 ~ 50℃,扩张20 min)和C组(冷冻球囊,-10℃,扩张2 min),每组2头。DSA下导入球囊至血管狭窄段,在X线透视下,向球囊注入载热液体或氧化亚氮介质扩张球囊,同时用高灵敏温度测量仪实时测量球囊局部靶血管壁所承受的热、冷负荷。血管成形术后4周行病理学检查,动物处死前均行血管造影。观察局部血管对次高温、浅低温的反应及演变过程。结果 A、B、C组的血管横断面积分别为(263 653.76 ±251 422.46)μm2、(348 123.68 ± 199 871.47)μm2和(260 960.68 ± 141 244.12)μm2,B组大于A组和C组(P = 0.003 7);每高倍镜视野内膜平滑肌细胞数目及管腔狭窄指数分别为(289 ± 34)个和0.49 ± 0.18、(330 ± 105)个和0.78 ± 0.17、(232 ± 66)个和0.57 ± 0.19,B组亦高于A组和C组(P = 0.000 1);中膜面积及内膜面积分别为(545 198.09 ± 64 574.07)μm2和(178 497.16 ± 83 903.75)μm2、(543 880.64 ± 66 129.98)μm2和(84 640.09 ± 55 330.06)μm2、(640 743.85 ± 262 858.74)μm2和(263 897.40 ± 268 037.66)μm2,C组大于A组和B组(P = 0.000 1);内膜/中膜面积比(代表内膜增生程度)及内膜增生指数分别为0.34 ± 0.19和0.25 ± 0.11、0.16 ± 0.10和0.13 ± 0.07、0.42 ± 0.50和0.24 ± 0.19,B组低于A组和C组(P = 0.000 1)。结论 局部导入“次高温”或“浅低温”均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移行和分泌基质,从而可能会降低血管成形术后远期再狭窄率,最佳效果参数为次高温42 ~ 50℃,扩张时间20 min。

  相似文献   

4.
孙方贞  陈洁  祥丽  陈洁  杜彬 《工业加热》2014,(9):819-82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34例基底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患者,对其入院后按照护理核心制度,悬挂护理警示标识,监测双上肢血压,术日计算入院后双上肢平均血压,术后72 h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变化,将血压平稳地控制在110 ~ 120/70 ~ 80 mmHg水平。结果 34例基底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患者,术前无一例出现跌倒,术后无一例出现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 基底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严格的执行护理制度,术前、术中、术后严格的血压等护理措施的严格执行与管理,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尹传高  汪松  王昶  李旭  王悦 《工业加热》2014,(12):1083-1088
【摘要】 目的  总结球囊扩张成形术在小儿食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小儿食管狭窄行球囊扩张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 20例,先天性食管下段狭窄 5例,误服强碱食管腐蚀伤后狭窄 5例。按扩张次数将患儿分为3组,A 组18例,行 1次球囊扩张,均为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患儿;B 组 7例,行 2 ~ 3次球囊扩张,主要为先天性食管狭窄和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患儿;C 组 5例,行4 ~ 6次球囊扩张,为食管化学性烧灼伤患儿。扩张前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及狭窄程度,分别使用不同规格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后复查造影进行对照分析了解扩张效果,分析各组间病因、食管狭窄长度和狭窄食管直径对扩张效果的影响。结果 30例患儿共接受62次扩张,平均每例扩张2.1次(1 ~ 6次)。27例患儿扩张后呕吐症状明显改善,体重明显增加;3例化学性烧灼伤患儿疗效不佳,转而进行手术治疗,全部患儿未发生穿孔、呕血或黑便等并发症。A、B、C 3组患儿食管扩张前狭窄段平均直径分别为:4.0 mm(3.0 ~ 5.0),4.3 mm(2.5 ~ 6.0)和4.4 mm(4.0 ~ 5.0),平均狭窄段长度分别为(1.18 ± 0.59)cm,(1.53 ± 0.49)cm和(7.50 ± 2.89)cm。3组扩张成功率分别为18/18、7/7和2/5。C组患儿食管狭窄段长度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 < 0.05。C 组患儿扩张有效率显著低于 A、B 组(P < 0.01)。结论 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小儿食管狭窄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以有效地解除患儿的食管狭窄症状,是治疗小儿食管狭窄的首选方法。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和先天性食管狭窄患儿扩张有效率高;化学性烧灼伤患儿需要反复多次扩张和再手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行CAS术患者,记录并分析术后出血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513例患者中5例(0.97%)发生颅内出血,均经术后头颅CT/DSA证实。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71.4±5.0)岁;颈动脉狭窄率为90%~99%,出血时间为术中即刻至术后10 d;1例DSA显示同侧基底节区烟雾血管,1例DSA发现穿支动脉出血。3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其中1例恢复良好,2例死亡;2例接受血肿穿刺引流,遗留偏瘫。结论 CAS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低,但致死、致残率较高。发病原因较多,术前充分评估、危险因素筛选可降低发生率。出血后积极控制血压,予以镇静、停用抗凝药、减少/停用抗血小板药以及手术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随访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中远期疗效,并评价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56例患者共64支狭窄闭塞股浅动脉。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史者分别为84.3%(54/64)、75.0%(48/64)、73.4%(47/64)和45.3%(29/64)。按照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分型, A型10支、B型20支、C型18支、D型16支。在A + B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 C + D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术后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及血糖等治疗,观察治疗随访结果。进行保肢率和疗效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实际随访47例(52支患肢),失访9例(12支患肢),随访率83.9%。随访期6 ~ 36个月,平均(24 ± 18)个月。术后1、2、3年的一期通畅率: A + B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分别为87.5%、85.7%、57.1%,PTA手术21例分别为83.3%、75.0%、46.6%; C + D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分别为92.3%、80.0%、55.6%,PTA手术21例分别为61.5%、41.7%、25.0%。术后保肢率为94.7%。术后共有23条患肢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复发(1个月内 ~ 3年),其中15支为TASC C + D组病例,8支为TASC A + B组病例;而按照手术方式划分,其中14支为PTA手术组病例,9支为PTA及支架植入术组病例。在23例下肢缺血复发的患者中,13例血糖未行规律控制,而在未复发患者中仅10例。结论 球囊扩张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可以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TASC A + B型优于TASC C + D型。是否有效控制血糖和TASC分型可能是影响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尼莫地平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的VCI患者40例,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或头颈部CT血管成像确诊为脑供血动脉狭窄,并达到血管内治疗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组(支架组,20例)和口服尼莫地平治疗组(尼莫地平组,20例),接受治疗前行认知功能测定,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于治疗后6 h内和1、3、6个月分别行认知功能测定,观察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支架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3、6个月支架组MMSE评分较尼莫地平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支架组患者术后6 h内和1、3、6个月的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尼莫地平组仅在术后6个月的MMSE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口服尼莫地平治疗VCI均有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认知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尼莫地平治疗则需较长时间才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 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Kaplan- Meier法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对199例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植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有效性及近、远期获益差异。结果 Apollo、Wingspan、Solitaire支架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00%、97.4%、98.5%,即刻残余狭窄分别由术前(70.20±12.02)%、(78.61±12.15)%、(78.44±11.82)%下降至术后(18.00±6.33)%、(23.65±10.71)%、(17.21±8.02)%。支架植入组9例(8.5%)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术中栓子脱落、穿支闭塞4例,急性血栓形成1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例,再灌注脑出血1例,术后第5天动脉-动脉栓塞事件1例。支架植入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和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24,P=0.867)。结论 Solitaire支架和Wingspan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有效性,远期获益与药物治疗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刘英慧  赵卫  石潆 《工业加热》2014,(6):550-553
【摘要】 颅内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为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特点,为治疗创造了新的途径。但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处理对策;探讨降低并发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膨式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至2013年4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91例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者手术经验,将早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A组,中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B组,近期完成的31例患者定义为C组。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架成形术。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2.2±5.8)%改善至术后即刻(15.9±5.7)%;围手术期30 d内发生脑卒中事件13例(14.3%,13/91):穿支卒中8例(8.8%,8/91)、血栓形成4例(4.4%,4/91)、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1%,1/91);致死致残性脑卒中2例(2.2%,2/91)(死亡1例、重残1例),未出现其它非卒中相关并发症。统计学分析显示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病变累及基底动脉中段(P=0.049)、病变节段长(P=0.002)、狭窄度较重(P=0.001)相关,与术者手术经验不相关(P=1.000)。结论 自膨式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基底动脉中段、长节段重度狭窄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但致死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与之有关的因素.方法总结57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61处(23处为后循环狭窄,38处为前循环狭窄),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血管狭窄程度减为0%~32%,1例发生颅内出血.临床随访3~30个月,无短暂性缺血的再发作或中风;DSA随访43例患者,3例出现支架内内膜增生,但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成功实施颅内支架植入术的39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基线资料,对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脉动指数(PI)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39例患者中1例术后狭窄改善不明显,38例动脉平均管径狭窄率由治疗前(80.3±8.5)%改善为术后即刻(16.3±9.2)%(P=0.011)。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PSV与术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23),PI也较术前明显降低(P=0.028)。术后3个月时2例患者平均PSV回复升高31%~39%;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平均PSV略有升高(P=0.129),PI稍有增高(P=0.1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脑血流得到有效增加,长期血流改善程度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sICAS患者临床数据,分析患者基础参数、靶病变特点、技术成功率、围术期安全性和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sICAS患者27例(28处病变),植入Enterprise支架28枚。术前病变平均狭窄度为(75.7±6.7)%,术后平均残存狭窄度为(23.2±16.6)%,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发生穿支事件并发症2例,未发生出血事件、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高灌注综合征和心血管事件。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0.8±9.1)个月,发现3处支架内再狭窄(ISR)(≥50%,但无靶病变相关症状), ISR发生率为10.7%。未发生责任血管新发脑卒中、出血事件和死亡。结论 球囊扩张后Enterprise支架植入治疗sICAS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结果良好,期待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比较国产无聚合物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垠艺支架)与雷帕霉素涂层支架(乐普支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根据植入支架类型不同分为垠艺支架组45例和乐普支架组70例,观察两组基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基本介入技术指标及围术期情况。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发生无复流、心律紊乱等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等。随访1年, 垠艺组支架内再狭窄1例,乐普组2例,均行再次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均无急性、亚急性或晚期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无致命性心肌梗死,无心源性死亡。结论 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与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具有相同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结果.方法 2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分析影像学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28处(13处为后循环狭窄,15处为前循环狭窄),支架均1次成功植入.临床随访18~39个月(平均24.3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再发作或卒中;DSA随访20例患者,4例血管再狭窄(狭窄面积在50%以上),侧支血管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集18例接受支架成形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 ≥ 20 mmHg。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17例,无症状性狭窄1例。狭窄病变15例,狭窄程度均 ≥ 70%,闭塞病变3例(均在左侧)。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2例闭塞病变采取股动脉入路开通,1例闭塞病变采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联合入路开通。术后平均病变狭窄程度从术前的85.6%降至5.6%。围手术期内无脑卒中及死亡并发症。所有症状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8个月,1例症状性再狭窄,余无症状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闭塞性锁骨下动脉病变可行并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4月-2004年8月,为13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联合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和导丝机械性开通的方法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5枚Wallstent支架,采用多普勒超声或DSA随访.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植入支架.经8个月~5年(平均26.2个月)随访,1例于术后23 d支架内急性血栓闭塞,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再次成功开通;1例于术后19个月临床症状加重,造影证实支架处髂总和髂外动脉闭塞并同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