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云彬  陈智  黄希勇  王祥  杨舟 《工业加热》2014,(10):853-856
【摘要】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在小儿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8例患儿,年龄(4.1 ± 3.8)岁,右冠状动脉起源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3例,分流入右心房、右心室各4例。所有患儿均成功进行封堵治疗,术后随访(2.2 ± 1.2)年,无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心肌缺血表现。结论 PDA封堵器应用于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低体重婴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30例体重低于8 kg 的PDA婴儿。术后24 h查血常规、尿常规,并于术后24 h、1、3和6个月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正位片、心电图检查。结果 1例患儿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残余分流,1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其余29例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残余分流;未出现介入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 应用国产PDA封堵器介入治疗体重低于8 kg的PDA婴儿的近、中期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未闭导管最小直径3~10 mm,平均(5.8±1.9) mm.应用6~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5~14 mm,平均(9.7±2.9) mm.9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无分流.全部病例术后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成角PDA封堵器治疗PDA使用安全,疗效可靠,与主动脉腔的解剖形态更匹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体质量 ≤ 8 kg小儿动脉导管末闭(PDA)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经验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01年5月—2013年8月确诊为PDA的102例体质量均 ≤ 8 kg患儿,通过经皮封堵术介入治疗,6 min后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 h、1、3、6个月行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02例患儿中漏斗型58例,管型39例,窗型1例,不规则型4例,PDA肺动脉端最窄处直径为2 ~ 10 mm,平均(4.8 ± 1.6) mm,选择Amplatzer公司生产的蘑菇伞型封堵器25例,新型ADO?蛳 Ⅱ封堵器5例,Plug 1例,国产蘑菇伞型PDA封堵器69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所选择蘑菇伞型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 ~ 16 mm。术前肺动脉平均压 ≥ 25 mmHg者87例,其中43例 ≥ 50 mmHg,封堵后10 min测量肺动脉平均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符合动力型肺动脉高压。102例患儿均治疗成功,成功率100%。结论 低体质量PDA患儿由于自身特点有其特殊性,介入治疗存有一定风险,如果术前准备充份,术中操作谨慎、细致,封堵器选择适当,注意预防并发症发生,仍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急诊介入封堵手术资料,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12例,因反复发生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均急诊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感染和强心等治疗,术后24 h查血常规、尿常规,并于术后24 h和1、3、6个月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X线正位片、心电图检查。结果 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短期随访未出现介入治疗主要并发症。结论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急诊介入封堵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好,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256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经超声诊断PDA患儿,随机分为术中造影组(A组)和CT导引组(B组),每组20例。A组根据术中造影显示作PDA封堵,B组根据CT检查结果指导PDA封堵。术中心脏超声监测,评价疗效。结果 B组PDA三维成像形态与A组术中造影PDA形态高度一致, PDA最窄内径分别为(3.88±1.59) mm和(3.63±1.41) mm,长度分别为(6.10±1.06) mm和(6.82±0.74) m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7.33±5.81) min和(34.30±9.11) min,术中接受X线辐射剂量分别为(33.93±11.00) mGy和(66.40±9.77) mGy,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但B组术前CT检查所接受辐射剂量为(119.79±29.45) mGy,累加术中剂量后总剂量较A组显著增高。结论 25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成像可替代术中造影,准确获取PDA患儿解剖影像资料,指导介入封堵手术,同时有效减少穿刺动脉损伤,缩短手术时间。但辐射剂量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术后血压变化,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术后左室功能改变的检测及评价.方法选取1997年4月~2002年5月在本院心内科行PDA介入治疗术300例,其中78例PDA肺动脉端直径<2.0 mm,选用Pfm公司Duct-Occluder可控弹簧圈(Coli);222例直径≥2.0 mm选用AGA公司Amplatzer PDA堵塞器,依据肺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2或<2分为两组,分别检测术前及术后血压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患儿术前、术后24 h、1、3个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动脉导管未闭患者47例,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31例,植入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Sunflower封堵器),对照组16例,植入双盘状封堵器(SHSMA封堵器)。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植入封堵器大小,右室收缩、舒张、平均压,肺动脉收缩、舒张、平均压及主动脉收缩、舒张、平均压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心电图,术后1、3、6个月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4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试验组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5 ~ 18 mm,平均(11.7 ± 3.6)mm;对照组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 ~ 16 mm,平均(11.0 ± 3.3)mm。试验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心电图左心室负荷增大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未见残余分流。对照组有1例术中出现高血压危象,1例术后血小板减少,1例术后3个月内存在残余分流,心电图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Sunflow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 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 h、1、3、6、12个月及以后每隔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 47例患者治疗成功,2例进行了外科手术.封堵后10~30 min,微量、少量、中量、大量残余分流率分别为12.8%(6/47)、27.7%(13/47)、25.5%(12/47)和14.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全组51例,肺动脉收缩压(84.7±13.5) (70~137) mmHg,肺动脉平均压(65.0±11.5)(42~97) mmHg,PDA最窄处直径(7.0±2.4) (3~15)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除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其他5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46.1±14.9) (24~109)mmHg,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特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选用合适封堵器和治疗方法,术后24h、1、3、6个月时以心脏超声随访评价疗效。结果特殊类型PDA23例,其中:①形态特殊型12例,包括细小型5例,4例成功,1例5F导管无法通过PDA放弃介入治疗;粗大型3例;动脉瘤型2例;特殊投照体位2例,均成功封堵。②合并其他畸形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右位心1例,均成功封堵。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6例成功。④外科术后再通1例,未封堵。结论特殊PDA采取不同的诊疗策略,大多可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