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Tessari法制作鱼肝油酸钠泡沫硬化剂,在DSA引导下硬化治疗20例(25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随访6个月,参照CEAP分级及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 在DSA引导下对25条患肢成功实施曲张静脉的泡沫硬化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2例患者术后第2和第4天并发浅静脉炎,予以抗炎等对症处理后3 d好转。20例患者均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后,显著有效的下肢为15条(有效率为60%),有效的下肢为10条(有效率为40%),总有效率(显著有效 + 有效)100%。结论 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项技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长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用国产鱼肝油酸钠自制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30例(39 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对其进行透视引导下曲张隐静脉注射自制鱼肝油酸钠泡沫硬化剂,观察大隐静脉的闭合情况。结果 39 条患肢均成功注射泡沫硬化剂,平均每条患肢使用5.9 ml泡沫硬化剂。35条(90%)大隐静脉治疗后即刻可见反流消失,3个月后随访血管超声示大隐静脉闭塞,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透视引导下自制鱼肝油酸钠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满意,是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岚  邢威  朱海云 《工业加热》2018,(6):504-509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触发非对比增强血管造影(TRANCE)技术在3.0T非对比增强(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8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DSA检查前接受NCE- MRA检查。2名MRI医师根据4分法,分别对NCE- MR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根据4级分级标准评价下肢动脉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分析计算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狭窄程度≥2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2名MRI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及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各节段显著狭窄一致性。结果 2名MRI医师对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NCE- MRA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93、0.89、0.82(P均<0.05)。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病变符合DSA金标准比例为95.15%(255/268),高估率、低估率分别为3.73%、1.12%。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0.3%、91.6%、85.5%、93.7%,其中主髂动脉段分别为95.8%、94.2%、96.8%、93.2%、98.4%,股腘动脉段分别为93.2%、93.7%、94.7%、91.8%、96.3%,膝下动脉段分别为92.4%、85.6%、88.3%、78.6%、86.6%。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一致性K值为0.85,其中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分别为0.90、0.87、0.73。结论 NCE- MRA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管腔内治疗(EVT)术中二氧化碳(CO2)造影的安全性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下肢EVT术中CO2造影的19例ASO伴肾功能不全或碘过敏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手推CO2造影或结合最小剂量碘对比剂造影导引EVT术,评价CO2造影相对碘造影的安全性和诊断准确性。结果 19例下肢ASO患者共行21次EVT术,处理28个动脉节段病变,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56±0.08改善至术后平均0.74±0.07(t=-20.605,P<0.001);术后48 h及1周复查血清肌酐(sCr)分别为平均(159.91±33.21)、(143.44±43.59) μmol/L,与术前平均(139.50±37.60) μ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8,P=0.285),均未达到对比剂肾病标准。21例次EVT术中有10例13次结合应用碘造影,平均使用碘对比剂(12±5.5) mL,术后sCr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均<50 mL?min-1?1.73 m-2,术后1周复查时恢复术前水平。CO2造影评价提示,膝关节以上动脉段图像质量除1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未能准确显示狭窄长度和程度外,其余图像均能满足手术要求;膝关节以下动脉段图像质量一般。结论 下肢ASO患者EVT术中采用CO2造影是安全的,尤其是对膝上动脉段显像满意,能显著减少甚至避免使用碘对比剂,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或碘过敏患者。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总结头颈部静脉畸形在DSA介导下硬化治疗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DSA介导下硬化治疗的60例头颈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硬化治疗的59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1例患者术中出现轻度的刺激性咳嗽,经过对症处理后消失,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室护士针对性地观察可能发生的问题、严密的监护、细致的护理,可减少DSA下硬化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出现不测情况的风险,同时增加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使此项新技术能够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7.
【摘要】 目的 对比腔内激光闭合术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数字法将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传统外科手术(高位结扎+剥脱)组(传统组)和腔内激光闭合术组(激光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根据简明健康状况调查(SF- 36)量表评价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术后随访期内,两组疗效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较传统外科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全脑血管造影及经动脉栓塞术对巨大富血供脑膜瘤术前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5月共治疗脑膜瘤108例,其中巨大富血供脑膜瘤28例,均经影像学及病理证实。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内、颈外及双侧椎动脉,了解脑膜瘤供血动脉情况及选择需要栓塞的颈外动脉分支。26例行术前栓塞,2例未行栓塞。所有全部或部分栓塞患者均在1 ~ 3 d后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28例中,完全栓塞12例,均为颈外动脉供血;部分栓塞14例,均为颈内、外动脉或颈外与椎基底动脉参与供血;未栓塞2例,均为完全颈内动脉供血。患者均在栓塞后1 ~ 3 d进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在肿瘤完全栓塞及部分栓塞患者的切除术中, 出血量明显减少, 手术时间显著缩短, 肿瘤易被彻底切除。未发生与栓塞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富血供巨大脑膜瘤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及栓塞能减少术中出血, 降低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泡沫硬化治疗儿童淋巴管静脉畸形(LV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泡沫硬化治疗的16例LVM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治疗前均经彩色超声和MR检查确诊为LVM。选择平阳霉素白蛋白泡沫硬化剂进行治疗,治疗后4周复查评估,未达到治愈标准继续接受硬化治疗。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6例患儿共接受硬化治疗49次,平均(3.1±1.1)次/例。随访9~36个月,影像学评估显示13例治疗后达到治愈标准,随访无复发;3例达好转标准,建议继续随访。总治愈率为81.3%,有效率达100%。治疗后3例次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4例次一过性低热,6例次局部肿胀,无继发感染、药物过敏、肺纤维化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平阳霉素白蛋白泡沫硬化治疗儿童LVM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等回声肝癌的检出率,评价CEUS技术在射频消融(RFA)治疗等回声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常规超声反复检查未发现,而增强CT(CECT)或增强MRI(CEMRI)检出并经临床确诊的27例患者共31个病灶,其中11例(11个病灶)为肝细胞肝癌(HCC),16例(20个病灶)为转移性肝癌。在CEUS实时引导下对31个病灶行RFA,术后用CEUS评价肿瘤消融程度并指导补充治疗。结果 31个病灶CEUS时均检出,并全部行RFA治疗,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CEUS和CECT均提示31个病灶完全坏死,11例HCC患者血清AFP均降至正常范围,而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CEA、CA 199、CA 153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结论 CEUS技术可明显提高等回声肝癌的检出率,在引导等回声肝癌RFA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途径注射1%聚桂醇泡沫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诊断明确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80例,随机分为X线透视下直接穿刺曲张静脉远心端注射1%聚桂醇泡沫剂(顺行组,40例)及经近心端穿刺置管注入1%聚桂醇泡沫剂(逆行组,40例)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硬化剂用量、治疗并发症、是否补充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3 ~ 6个月的临床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顺行组治疗前临床-病因-解剖-病理分级(CEAP)分数为3.70 ± 0.63,治疗后为0.88 ± 1.18;逆行组治疗前CEAP分数为3.73 ± 0.59,治疗后为0.88 ± 1.27,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硬化剂用量、需要补充治疗人次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X线透视引导下顺行和逆行两种方法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总体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价导管引导下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30例(33条下肢)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导管引导下施行激光治疗。术后随访4 ~16个月,平均随访(8.20 ± 3.77)个月,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都成功耐受激光腔内治疗,单肢时间(45.0 ± 15.4)min。术后住院时间(3.17 ± 0.87)d。随访时患肢沉重感、皮肤色素沉着和湿疹样改变、皮肤溃疡显著减轻或消失,无静脉曲张复发或残留。结论 导管引导下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可行、疗效满意、具有恢复快和瘢痕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总结腔内激光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下肢静脉性溃疡腔内激光消融治疗的临床护理程序:围手术期护理,溃疡面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结果27例患者溃疡术后12 ~ 83 d内愈合,2例未愈合,2例于2年后溃疡复发。结论 腔内激光消融是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积极进行创面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情况,早期有序的患肢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冷冻球囊消融(CBA)对比射频消融(RF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中国万方(WanFang)和中国维普(VIP)等数据库,收集RFA与CBA治疗PAF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自建库至2015年12月。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由2名评价员各自独立完成。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RCT研究文献(636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RFA相比,CBA增加了术后膈神经麻痹发生率(RR9.26,95%CI2.17~39.63,P=0.003),但手术时间(MD10.07,95%CI-9.10~30.52,P=0.29)、X线透视时间(MD-0.18,95%CI-8.14~7.77,P=0.96)、随访12个月成功率(RR0.91,95%CI0.72~1.14,P=0.40)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RR0.47,95%CI0.11~2.02,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RFA相比,CBA治疗PAF在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随访12个月成功率及房速、房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能增加膈神经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WA)治疗肝细胞肝癌(HCC)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 198例符合入选标准,HCC诊断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85例98个病灶接受RFA治疗(RFA组);113例131个病灶接受MWA治疗(MWA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的局部疗效、远期疗效和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 RFA组和MWA组病灶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9.0%和98.5%(P = 1.000);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2%和10.9%(P = 0.127)。RFA组和MWA组患者1、2、3、4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3%、61.8%、39.5%、19.0%和75.0%、59.4%、32.1%、16.1%(各期比较P = 0.376)。RFA组和MWA组患者1、2、3、4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7%、92.3%、82.7%、77.8%和98.0%、90.7%、77.6%、77.6%(P = 0.729)。RFA组和MWA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和2.7%(P = 1.000)。两组均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RFA和MWA治疗HCC的局部和远期疗效、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同等的临床价值。RFA和MWA治疗HCC在临床应用中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B型超声/CT导引下经皮穿刺多极电极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脾亢)的可行性、疗效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对28例门静脉高压性脾亢患者进行经皮RFA治疗。检测并比较患者术前以及术后2 d,2周以及1、3、6、10个月各时间点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于术后即刻、1周,和1、3、10个月复查增强CT,采用CT后处理软件计算消融灶体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8 ± 1.1)h,平均消融时间为(2.7 ± 0.8)h;RFA毁损范围占脾脏总体积20% ~ 80%,平均为(50.5 ± 10.3)%;术后2 d外周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下降[(19.5 ± 12.1) × 109/L],白细胞计数达到最高峰[(5.4 ± 0.2) × 109/L];术后2周直至随访10个月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肝功能以及凝血功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并发生硬化肝脏增生的现象,所有病例Child Pugh评分均为A级。仅1例大量腹水的Child Pugh C级患者术后出现腹胀和血性腹水,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B型超声/CT导向下RFA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