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于2012年至2015年间承担了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临床专项项目《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化研究》课题(编号BL2012021),经过3年临床研究,结合20余年2 150余例患者总结,2016年1月14日在徐州市召开了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化研究论证会,来自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腔静脉阻塞专家委员会及国内从事布-加综合征研究的介入放射学、血管外科学、病理学和影像诊断学专家就布-加综合征分型与亚型划分进行了充分和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达成亚型界定的共识:肝静脉阻塞亚型为肝静脉/副肝静脉膜性阻塞、肝静脉节段性阻塞、肝静脉广泛性阻塞、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下腔静脉阻塞亚型为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混合型亚型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共10个亚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评价导丝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54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其中4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采用经颈静脉途径穿刺破膜后将导丝由颈静脉途径进入下腔静脉、经股静脉引出;10例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导丝经右心房、上腔静脉、颈静脉引出,1例导丝经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副肝静脉进入,经肝静脉和颈静脉引出,导丝贯穿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后以球囊扩张闭塞段.结果 54例患者采用此项技术全部取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特别适用于  相似文献   

3.
许伟  祖茂衡 《工业加热》2012,(9):707-710
【摘要】 循证医学理念带来了现代临床医学的深刻变革,循证医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作为现代医学极具发展潜力的介入放射学, 引入循征医学思想指导介入治疗决策, 是介入放射学能否持久、 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布-加综合征是充分体现介入治疗优势的重要范例。以循证医学本质为基础, 作为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方法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整体疗效的迫切要求, 也是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化治疗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自2009年1月—2012年8月4例BCS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局部治疗情况。结果 3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瘤腔内凝血酶注射术治愈,1例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单纯压迫方法治愈,未见瘤腔残留,随访7 d ~ 3个月无复发。结论 BCS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主要与股动、静脉解剖关系的变异,大直径球囊的使用等因素有关,而超声引导下局部治疗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下腔静脉闭塞伴血栓形成,在作成形手术时既能有效地保持下腔静脉再通,又能避免肺栓塞发生,我们对3例下腔静脉闭塞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了 PTA 和 stent 置入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支架置入后,下腔静脉通畅,无肺栓塞发生。支架具有支撑血管和压迫固定血栓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于2012年至2015年间承担了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临床专项《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化研究》课题(BL2012021),经过3年临床研究,结合20余年2 000余例病例总结,2016年1月14日在徐州市召开了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化研究论证会,来自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腔静脉阻塞专家委员会及国内从事布-加综合征研究的介入放射学、血管外科学、病理学和影像诊断学专家就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膜”的厚度与“节段”的长度界定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达成膜与节段阻塞界定的共识: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阻塞“膜”的厚度为≤5 mm,“节段”阻塞长度为≥10 mm。

  相似文献   

7.
王文亮  徐浩  魏宁  王兴田 《工业加热》2017,(10):878-881
【摘要】 目的 探讨脾脏剪切波速(SWV)与门静脉压力相关性在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近期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10月收治的30例BCS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受治血管开通前后2次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检测介入术前、术后2 d及术后1个月脾脏SWV、门静脉流速及内径并计算其比值,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治疗成功。HVPG均值由术前(13.70±4.55) mmHg显著下降至术后(3.20±1.94) mmHg(P<0.05);术前、术后HVPG差值与术前、术后2 d脾脏SWV差值及门静脉流速-内径差值均呈正相关(r=0.856,P<0.000 1;r=0.741,P<0.000 1)。结论 脾脏SWV与HVPG有良好相关性,可用于评价BCS患者术后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肝癌(HCC)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从而提供治疗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 - 2010年7月收治的1240例BCS患者中合并HCC者36例,对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BCS合并HCC主要发生在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病变中(33/36),发病平均年龄47岁,术后生存时间为14 ~ 6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32.5个月;完成随访的30例中8例BCS术后发生HCC者生存时间为BCS术后18 ~ 62个月,平均37个月;22例BCS术前诊断合并HCC者有效生存时间为BCS术后14 ~ 56个月,平均30.8个月。结论   对于BCS合并HCC者应先行肿瘤TACE或TAI治疗再行BCS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国人布-加综合征(BCS)发病机制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7942573基因型分布和ICAM- 3血浆浓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BCS患者300例(BCS组),同期纳入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300例(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对纳入对象进行面对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BCS患者病案信息。采用试剂盒提取全血基因组DNA,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KASP)检测rs117942573基因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ICAM- 3。结果 BCS组、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4,P=0.029)。BCS组血浆ICAM- 3浓度中位值为875.99 pg/mL(P25=648.87 pg/mL,P75=1 435.22 pg/mL),高于对照组(中位数为601.81 pg/mL,P25=502.89 pg/mL,P75=888.90 pg/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7.342,P<0.001)。结论 BCS组与对照组ICAM- 3基因型分布及血浆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rs117942573可增加BCS风险,ICAM- 3表达增加可能与BCS肝脏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迄今有20余种下腔静脉滤器(IVCF)应用于临床。尽管有多款已退出市场,但大多仍在应用。临床上可回收型IVCF应用后取出率较低,长期留置患者体内引起的并发症多。本文总结常用IVCF特性及影像表现,旨在更好地临床应用及影像随访,提高IVCF识别能力,早期发现IVCF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大球囊导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肝静脉(HV)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HV阻塞型BCS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MRA明确诊断,其中HV膜性闭塞36例,节段性闭塞44例。PTA术中78例经颈静脉途径,2例经皮穿刺途径结合右颈静脉途径行HV球囊扩张。术后随访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HV通畅情况, Kaplan- Meier曲线评价首次及再次通畅率。结果 80例BCS患者HV均成功开通。HV- 下腔静脉压差由术前平均(27.7±10.3) cmH2O(1 cmH2O=0.098 kPa)下降至术后平均(9.2±6.8) cmH2O,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2.1,P<0.01)。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73个月,平均(34.2±18.3)个月。19例发生HV再狭窄(膜性5例,节段性14例),均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成功。膜性和节段性闭塞患者术后1、3、5年首次通畅率分别为97.2%、91.1%、82.0%和83.7%、71.4%、58.0%(P=0.027),再次通畅率分别为100%、97.2%、93.3%和97.6%、90.9%、77.8%(P=0.245)。1例术后1年死于肝衰竭。结论 大球囊导管PTA治疗HV阻塞型BCS患者安全可行,膜性闭塞型患者中远期疗效较好于节段性闭塞型患者,对多次复发的节段性闭塞型患者推荐植入支架。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模型在指导布-加综合征(BCS)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教学价值。方法 选取1例典型下腔静脉型BCS患者,通过MR增强扫描提取DICOM格式原始MRA数据,Simpleware软件提取数字化数据并重建获得BCS 3D模型,3D打印机按1 ∶ 1比例打印出BCS 3D实体模型。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对BCS 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介入治疗。结果 成功获取BCS 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模拟手术操作,主任医师向低年资医师及医学生示范BCS介入治疗。BCS 3D打印模型能较好地模拟BCS介入治疗,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医患沟通。结论 BCS 3D打印模型可真实地反映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空间架构特征,对术者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操作及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参考价值;可直观地反映病变部位及形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加强了医患沟通。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滤器保护下血栓抽吸和/或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继发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患者,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将Aegisy滤器置入血栓近端,打开但不解脱释放,再次穿刺股静脉引入8 F导引导管抽吸血栓,血栓脱落于滤器内再于滤器内抽吸并收回滤器,清除其内残余血栓后重新置入,抽吸髂、股及腘静脉内血栓,遇患侧髂静脉重度狭窄/闭塞予以球囊及支架治疗,3~4周后收回滤器。对下腔静脉置管或恶性肿瘤继发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患者,在颈静脉入路临时滤器保护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以固定血栓,预防脱落,术后收回临时滤器。术后1、3、6、12个月复查彩色超声,12个月后电话随访。结果 34例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继发于DVT,2例分别继发于下腔静脉置管和腹膜后纤维肉瘤,均采用下腔静脉植入支架治疗,支架植入过程无血栓脱落。34例DVT患者中27例滤器内可见少量捕获血栓;髂静脉无狭窄6例(右侧4例,左侧2例),重度狭窄28例(右侧3例,左侧25例),接受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30例滤器收回,4例永久植入。中位随访29(6~35)个月,随访期间下腔静脉支架通畅。1例肿瘤患者术后7个月因多发转移去世,2例髂静脉支架闭塞,予支架内球囊扩张后开通闭塞血管。结论 健侧股静脉入路可回收滤器保护下大腔导管抽吸快速清除DVT继发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是一种便捷、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颈静脉临时滤器保护下植入下腔静脉支架,可固定深静脉置管或恶性肿瘤继发的孤立下腔静脉漂浮血栓,降低肺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OS)在大鼠布-加综合征(BCS)肝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SD大鼠180只根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模型组(n=80)和假手术组(n=80),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均分为1、3、6、12周亚组。对照组大鼠仅常规饲养;模型组于肝后段下腔静脉(IVC)部分结扎构建BCS动物模型;假手术组未结扎IVC,其它过程同模型组。收集大鼠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Masson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OS标志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肝纤维化相关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A表达。结果 模型组术后MDA值高于对照组,SOD值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周模型组MDA表达最高,SOD表达最低。模型组TGF- β1、PDGF- A和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假手术组(P均<0.05),术后3周模型组TGF- β1、PDGF- A和mRNA表达最高。模型组TGF- β1、PDGF- A与MDA互为正相关,三者均与SOD负相关。模型组肝纤维化与MDA正相关,与SOD负相关。结论 OS贯穿于BCS整个病程,影响淤血性肝纤维化进展,也许是BCS治疗切入点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磁共振静脉造影(MRV)非增强髂静脉成像诊断Cockett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采用Ingenia 3.0T超导型 MRI系统,选择腹部表面线圈,扫描序列为M2DIPEAR(TR/TE=45/5.8 ms,翻转角60°)、THRIVE(TR/TE=6.8/3.5 ms,翻转角10°)、BTFE- SPAIR(TR/TE=3.4/1.7 ms,翻转角80°)和FLAIR(TR/TE=9 000/120 ms,翻转角90°),层厚均为3 mm,平均采集次数3次。结果 Cockett综合征MRV表现为受压骼静脉前后径变窄,横径增宽,血管前缘可见弧形压迹,侧支血管形成等;轻、中、重患者左侧髂静脉平均直径分别为7.52、4.83、2.76 mm,平均受压率分别为37%、69%、83%。结论 非增强MRV是可行的髂静脉狭窄诊断方法,尤其适用于特定人群检查需要。

  相似文献   

16.
17.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性抽栓治疗导管接触溶栓(CDT)失败后滤器源性症状性下腔静脉-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8年4月采用机械性抽栓治疗的8例CDT失败后滤器源性症状性下腔静脉-髂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例患者机械性抽栓手术均获成功,共取出完整滤器8枚。术后DSA造影未见下腔静脉穿孔和对比剂外溢,肺动脉造影未发现肺栓塞(PE)征象,超声复查无腹腔积液。吸出血栓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混合型血栓,未见血管壁等其它病理组织。术后随访6个月,下肢和下腔静脉血管超声无血栓影像,患者未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出血和PE症状。结论 机械性抽栓可有效治疗CDT治疗失败后滤器源性症状性下腔静脉-髂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内临时滤器置入术的操作技术和临床意义。方法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造影证实的颈静脉和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例,在DSA机下实施上腔静脉内临时滤器置入术。患者均为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病因3例为中央静脉插管所致,3例为恶性肿瘤压迫侵犯。滤器置入经右侧股静脉途径,行上腔静脉造影后,经导丝引导将滤器释放系统送入上腔静脉,定位于左右头臂静脉汇合稍下方释放滤器,滤器回收时也采用股静脉途径。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滤器,术中未发现移位、脱落现象。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5、29 d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血栓消失,经右侧股静脉途径回收滤器,另外4例患者不愿取出,一直随访。在随访期间有5例患者由于肿瘤进展等与滤器置入无关的原因分别在2 ~ 16个月内死亡,但均没有出现上腔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事件和滤器的脱落、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上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术操作简单,术后可回收,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有助于预防颈静脉或上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造成的肺栓塞和与滤器长期置入有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回顾我国15年来在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我国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今后在布-加综合征研究的重点是开展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畸形导致的相关临床并发症及其介入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下腔静脉畸形并发症及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下腔静脉畸形2例,1例并发右下腔静脉、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未予介入治疗;1例因下腔静脉肝内段癌栓继发双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亦未予介入治疗。左下腔静脉畸形2例,1例表现为镜下血尿、腰背酸痛,未予介入治疗;1例左下腔静脉畸形伴腹痛,左下腔静脉跨越段支架植入成形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下腔静脉畸形临床并发症少见,应根据影像学表现、相关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静脉压力差等指标综合判断,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