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开平市,面积1659平方公里,人口68万,是著名的碉楼之乡。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普查登记,现在册的碉楼有1833座。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开平碉楼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根据开平市政府于2004年5月13日《关于请中国建筑学会授予开平市“中国碉楼之乡”称号函》的意见,中国建筑学会于2004年5月28日在京组织业界著名专家,就碉楼之乡称号认定召开了座谈会。开平碉楼数量众多,建筑精美,风格多样,保存完整,在国内外实属罕见。为了更好地宣传开平碉楼,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营造全社会保护建…  相似文献   

2.
开平碉楼作为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开平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普查登记在册的有1833座。开平碉楼虽历经风雨,却风采依然,其建筑造型和风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堪称为岭南近代侨乡建筑文化和艺术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开平碉楼是积极防御与攀比炫富的矛盾统一体,是艺术和美的化身,具有防御性、炫耀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兼容性等文化特征。一、防御性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曾说:“居必常安,然后求美。”也即是说,建筑首先要满足人们安全的需要。开…  相似文献   

3.
谢浩 《中外建筑》2002,(5):44-44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之乡。遍布城乡、风格各异的碉楼是开平最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也是开平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之乡.遍布城乡、风格各异的碉楼是开平最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也是开平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王立明  于莉 《华中建筑》2008,26(12):220-223
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艺术特征。该文使用图示语言分析开平碉楼屋顶的形式与风格特征,探讨开平碉楼建筑所蕴涵的中西交融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6.
结合开平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探讨了开平碉楼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建筑特征,并分析了开平碉楼与区域环境之间的联系,指出开平碉楼的建筑设计符合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广东粤中开平地区的近代碉楼建筑的历史背景的分析,检讨了开平碉楼所呈现的异域建筑样式与地方建筑传统技艺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在开平碉楼建筑测量以及建筑本体保存状况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开平碉楼普编存在楼面开裂、墙体开裂、天花钢筋外露、门窗缺失、木楼梯缺失、栏杆缺失、立面附生大量植物等亟待处理的问题,最后结合碉楼单体实际修缮工程,对碉楼各部分问题提出了修缮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开平碉楼是中国近代乡土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外观屹立于中国的南方小城--开平.2007年6月28日第31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开平碉楼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碉楼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以及开平碉楼对当下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有什么意义,这些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客.  相似文献   

10.
叶娟 《建筑知识》2014,(3):166-167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开平碉楼需要静态武建筑本体保护,更需要赋予其新生命力的活化利用保护,让其内涵和价值能得以延续。本文将着重研究民众参与的开平碉楼活化利用模式,让活化利用与遗产保护相融合。  相似文献   

11.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之乡。遍布城乡、风格各异的碉楼是开平最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也是开平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于二十世纪20-30年代,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尚存1466座,主要用于当时防洪防匪或民居。它们是由华侨出资,甚至在外国设计好图纸后回来建造,一般每楼都有517层不等,特点是墙厚、窗小、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用,且每层都有枪眼,顶层为瞭望台,易守难攻。建筑风格汇集了世界各地建筑的精髓,有法国式、英国式、意大利古罗马式、德国堡垒式、中西合璧、中国硬山顶式、园林式等百余种,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薛婧  段威 《建筑创作》2020,(1):91-97
碉楼起源于明清时期,在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碉楼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呈现出多样的建筑风格。开平碉楼产生与发展的时期特殊,深受多元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防御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独特的景观价值,是中国乡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的融揉。碉楼作为聚落的一部分与山水林田和谐交融,是防御危机与守望风景的载体。本文试从聚落空间、建筑样式、景观风貌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开平碉楼的发展过程,总结出开平碉楼聚落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亦师 《建筑学报》2004,18(9):52-54
本文首先阐释“碉楼民居”的概念,并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碉楼民居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及建筑形制上的异同:川西北羌藏地区碉楼建筑形态发生最早,并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的影响;川中汉族地区受羌族影响但保持传统居住模式;客家地区延续中原地区较古的居住形态;五邑开平地区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同时,对碉楼民居的价值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于7月27日~30日在广东开平召开。此次研讨会,是1986年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九次全国性会议。前八次会议分别在北京(1986)、武汉(1988)、大连(1990)、重庆(1992)、庐山(1996)、太原(1998)、广州+澳门(2000)、宁波(2002)举行。开平是中国著名侨乡,享誉海内外。2004年经过专家学者的评议并经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会议通过,开平市被授予“中国碉楼之乡”的称号。开平碉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目前已进入关键时刻。在最近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的申报文件被…  相似文献   

15.
张彬 《城乡建设》2010,(12):16-17
历史随着潭江穿过这座开平小城,悠悠岁月,在一幢幢碉楼的身躯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行走在开平市城镇乡村,一座座高大坚固、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也有两三座,连绵数十公里,蔚为大观——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开平碉楼。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7,(5)
开平碉楼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所产生独特地域性建筑,具有很强的建筑艺术感,是当地民众普遍的审美认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建筑奇观。  相似文献   

17.
雨涛  王涛 《中外建筑》2012,(5):16-21
去过很多次开平,终于在这个中秋节,我们有机会去看了开平碉楼!开平碉楼分几个景区,自力村碉楼群,立园,马降龙碉楼群,锦江里瑞石楼,赤坎古镇。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其中的钻石楼是《让子弹飞》  相似文献   

18.
扶国(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博士): 今年6月,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功,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遗产。据介绍,其成功关键之处在于开平碉楼与村落及其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乡风民俗等都保持得相当完整和真实,高度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由此我们不由想到了湖南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之一——湘西民族村寨的现状和前途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广东开平,素有"无碉楼不成村"的说法,大小村镇到处都可以看到碉楼的身影。碉楼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现存一千八百多座,最早的碉楼雏形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现,其作为防御性功能的应用比较广泛。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碉楼的自然形式受到了外来建  相似文献   

20.
开平碉楼灰塑是中西文化高度融合的建筑装饰艺术。其题材内容宽广、语义丰富,反映了独特的乡土艺术魅力和华侨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