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左翼文学不仅仅上承“五四”新文学,下起延安文艺,更是上世纪30年代文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自左翼文学产生之初,与之相伴随的就是“革命”的声音、论争的声音。纵观整个左翼文学史,“俄苏体验”与“日本体验”的多次论战,“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多次变换,“象牙塔中”与“十字街头”的多次斗争,慷慨激昂,热血满腔,终究还是“历史”与“现实”“文学”与“政治”的纠缠。从左翼文学的生成、左翼身份的建构、左翼叙事的完成3个方面对左翼文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评价《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一书 ,认为该书史料翔实 ,多角度、多层次地论析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及五四新文学一些重、大难问题 ,全面梳理五四历史 ,并对小说领域中的外来文化进行纵深追踪  相似文献   

3.
评价《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一书,认为该书史料翔实,多角度、多层次地论析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及五四新文学一些重、大难问题,全面梳理五四历史,并对小说领域中的外来文化进行纵深追踪。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学运动冲破了传统文学的窠臼,在西学东进的背景下,现代意义上的新诗在激烈的论争和创作实践中不断进行着调整,由于新诗主张和标准的差异,新诗的含义在具体的内涵上却没有一致的看法。卞之琳对现代诗的探索和创作,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西诗学影响下新诗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学运动冲破了传统文学的窠臼,在西学东进的背景下,现代意义上的新诗在激烈的论争和创作实践中不断进行着调整,由于新诗主张和标准的差异,新诗的含义在具体的内涵上却没有一致的看法。卞之琳对现代诗的探索和创作,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西诗学影响下新诗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20年代,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与茅盾和郑振铎为首的文学研究会就翻译介绍外国文学问题,发生了一场论争。论争涉及了文学翻译选材的问题,即以经济性为主还是以艺术性、欣赏性为主,实际上隐含的却是翻译目的、意识形态、创作风格和话语权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李莉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5(6):151-153,170
民俗文化为五四"平民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艺术资源。在很大程度,正是民俗文化的平民精神、现代民俗学的平民色彩与"五四"新文学作家在文学创作精神上的遇合催生了"平民文学"。在实际创作中,"五四"新文学作家一反传统的贵族化书写姿态,在作品中大量摄入各种民俗事象,在浓重的民间氛围中表现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同时从乡野歌谣等民间文学语言和形式中汲取艺术资源,为平民文学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文艺大众化既是新文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与中国现代革命有着密切关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文艺大众化成为延安及各个解放区最主要的文学潮流。文艺奖励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加速了文艺大众化思潮的普遍化,"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成为了与"五四"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的文艺。  相似文献   

9.
欲望是人类的本质,它引领着人们永不疲倦对世界、对自身进行改造和征服。就中国文学而言,从五四前的近代文学,一直到五四时期,欲望都是一个敏感的主题与存在,缺乏合理、合情、合法的文学地位。新时期文学中,这一景况得以改观。毕飞宇的欲望书写中,权力、金钱和性是三个关键词,并在这其中传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10.
白话文逐渐盛行于中国,虽然早在清末即以萌发,但真正盛行在五四前后期中。黄遵宪、胡适与陈独秀均为提倡者,而梁启超的文学风格自成一格,新民体与翻译兼汲取欧美、日本观点,也融入自由民主开放思潮,给后世白话文开启新局成为典范。而梁氏诗界、文学、小说三界革命的理论,更充实后代白话文学的内涵,提升为大众接收的文学表达形式,如今白话文已成为我国文学的主流,梁氏贡献实居功厥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可以视为是西方文学影响下现实主义的一次嬗变,其重要意义在于从文化视角表现和探讨了的复杂内涵,也是五四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他们的比较性论述、梳理,较深入地探析其对立的因由:从鲁迅与梁实秋两种人性观的对立,阐明他们思想的两极性对文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风格。而他们的不同见解,又极大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3.
192 1年初 ,留法勤工俭学生面对勤工俭学的艰难出路提出是先求学还是先找工作的问题 ,由此引发蒙达尼派与勤工派的激烈论争。论争焦点在于 :自工自读还是官费津贴 ;以勤工还是俭学为目的 ;社会革命问题。双方论争对于留法勤工俭学思想觉悟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伤痕文学承续着鲁迅“救救孩子”的主题。文章试图从伤痕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中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文学浪潮的伤痕文学传承了鲁迅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启蒙为己任;鲁迅的“立人”思想注入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关注“文革”后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创伤与苦痛。鲁迅因子在伤痕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生成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可以视为是西方文学影响下现实主义的一次嬗变,其重要意义在于从文化视角表现和探讨了的复杂内涵,也是五四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6.
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要求相一致,在文学领域内兴起了一股启蒙文学思潮,它主要表现在五四新文化先驱的文学思想主张上,以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为精神标高."人的文学"观包蕴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侧面: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这股启蒙文学思潮在五四后半期(1921年以后)分化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3种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7.
俞平伯是一个独特的个案,19世纪20年代初期他为文学革命摇旗呐喊,30年代却旁逸在文学主流之外,在此期间,他参与新潮诗社,编辑《文学旬刊》,并主编了《我们的六月》、《我们的七月》,为周作人的《骆驼草》写稿,与各种期刊发生的密切关系影响了他为文的风格及文艺观,始终坚持着对文学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反思历史的意义上说,梅行素的身上集中了茅盾对中国社会从“五四“到“五卅“的发展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初步分析,阐述了她的恋爱观、家庭观和革命观,并认为她所表现出来的强悍气质实际上是作家对于“五四“风云人物的一种反思和新的时代人物的一种希望.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追求思想进步的丁玲笔下涌现的是莎菲、梦珂这样冲破封建禁锢的女性形象;左翼时期,追求革命的丁玲笔下刻画的是丽嘉这样陷于革命与爱情两难中的女性形象;抗战时期,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丁玲着重描写的是贞贞、陆萍这样勇敢无畏的革命新女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有一个转变过程,而转变的原因又与丁玲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丁玲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转变,探讨其转变的原因,来深刻感知这位与时代同进步,关心时事的伟大女性,深刻感受其小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1921年初,留法勤工俭学生面对勤工俭学的艰难出路提出是先求学还是先找工作的问题,由此引发蒙达尼派与勤工派的激烈论争。论争焦点在于:自工自读还是官费津贴,以勤工还是俭学是为目的;社会革命问题。双方论争对于留法勤工俭学思想觉悟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