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具有恢复性司法性质的刑事和解已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展开,刑事和解除了可以适用于自诉案件、轻伤害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外,还可适用于何种案件,应该依据何种标准去判断。从刑事和解的司法实践,刑事和解的价值目标和社会效果看,一个案件是否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大致可以遵循以下判定标准:案件是否有具体明确的被害人标准、犯罪主体标准、犯罪主体主观恶性标准。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权、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在刑事公诉案件中构建和解制度,有助于缓和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紧张的关系乃至仇恨,恢复稳定的社会关系,更好地实现我国刑事立法的意图。在构建和解制度时,应当注意保障各诉讼主体的权利,设置必要的监督机制,在实现司法效率的同时,确保司法的正义和公正。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权、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在刑事公诉案件中构建和解制度,有助于缓和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紧张的关系乃至仇恨,恢复稳定的社会关系,更好地实现我国刑事立法的意图.在构建和解制度时,应当注意保障各诉讼主体的权利,设置必要的监督机制,在实现司法效率的同时,确保司法的正义和公正.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刑法中判令退赔在惩治犯罪,保护国家、集体及被害人的合法利益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立法的局限、操作规程的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出现刑事判令退赔案件难以执行的问题,本文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完善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审判是我国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未成年人这个特殊主体在刑事审判中的需求出发,讨论我国社会调查员制度的形成,分析在社会调查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探讨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员制度的措施,力图探索一条能够扶助未成年被告人获取诉讼公正的司法之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我国针对网络谣言犯罪的刑事立法发展过程,分析了有关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特点。联系网络谣言犯罪的特点和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需要,对改进网络谣言犯罪的刑事规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刑法通过后,刑法学界对单位犯罪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但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却仍有许多问题尚未澄清,如"单位"是否应改称"法人",实施单位犯罪的自然人的范围界定,单位犯罪是否属于共同犯罪等.本人拟在分析刑法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刑法的有关规定对上述问题略陈管见,力求能正确界定此类犯罪,为司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是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本文主要对宽严相济作了基本的解读,并以此政策分析组织卖淫罪和相关联罪名的刑罚轻重问题。笔者认为组织卖淫罪和相关联犯罪是成熟男女之间自愿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案件中无被害人,与赌博犯罪和毒品犯罪相比引发的关联性犯罪少,是应该作为轻罪以轻刑处罚。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阐述被害人身份的定义与我国刑法中包含的有关被害人身份因素的规定以及这些规定设立的法理基础的基础上,说明了被害人身份因素对刑事立法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指出了目前的刑事立法在对待被害人身份方面的不足及今后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是被害人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逻辑前提,是诉讼民主的重要体现。我国刑事被害人享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但权利告知规则仍不完善,刑事被害人对案件的进展,诉讼结果以及刑罚的执行情况缺乏知悉的途径,知情权的实现缺乏保障机制.立法上应对其作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11.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确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完善了1996年刑事诉讼法关于羁押审查制度的相关规定,是重要的制度进步,但在司法实务的具体操作中不易把握。本文试图从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和与之配套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相关规定入手,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性权利作为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应予以平等保护,但我国现行刑法只突出对女性性权利的保护,关于男性尤其成年男性性权利的保护,刑法上几乎是空白。然而世界多数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都已就男性性权利刑法保护进行了全面的立法。在目前男性被性侵案件频发、社会危害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文章认为对人生理的固有认识、男权主义惯性思维、男性被性侵的隐性特征等都是导致我国忽视对男性性权利进行刑法保护的重要原因。随社会的进步,以上因素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推动有关男性性权利保护的刑事立法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3.
科技带来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隐患,科技的“双刃剑”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演绎尤为突出,助推着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并日益挑战民生底限。基于此,刑法在立法、司法乃至理论研究方面均呈现出严刑峻法的实证关注和理论热情。但法治毕竟不同于政治,更有别于民意,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理应遵循“秉承谦抑、坚守原则、兼顾例外、行政延伸”的理性进路。  相似文献   

14.
业务过失犯罪是过失犯罪的一种,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实践紧密相连。对它的研究,基本理论的廓清,极具实践价值。从业务过失犯罪的概念、特征、立法模式、处罚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理论的研究,以期指导实践的发展,并促进理论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犯罪学侧重于犯罪人的人权保障。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被广泛重视。我国现行法律将被害人规定为当事人并享有多项诉讼权利。但是,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的保护都显现出不足。文章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与国外相关立法,指出了我国现行法律的缺漏。重新构建了我国刑事被害人保护的理论根基,探求犯罪人人权保障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平衡,并从立法、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阐述了完善被害人保护的制度设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对于金融诈骗犯罪的立法经历了不适用死刑、有选择地适用死刑和保留但严格限制死刑三个阶段。在我国死刑的存在目前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应逐渐限制并在将来废除死刑,这是刑法学者的共识。在金融诈骗罪的死刑问题上有废除论和保留论两种观点。对金融诈骗罪适用死刑,既不利于刑罚的报应功能的实现,也不能预防、减少金融诈骗犯罪的发生,因此,我国刑法应当取消金融诈骗罪的死刑规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科学确立我国刑法解释的目标,并探求其实现路径,利用逻辑分析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论证了我国刑法解释应选择综合性目标观,即解释者结合对社会情势变迁以及道德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根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在刑法文本客观可能具有的文义射程范围内,揭示其内在独立的立法意蕴,从而在维护刑法安定价值的同时,实现刑法解释的具体公正性和社会功利性;该目标需要采用开放的目的解释学与社会解释学等路径来辅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违法所得没收的特别程序规定的没收对象是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我国程序法规定的没收对象与实体法规定的没收对象有所不同,也与国际公约所规定的犯罪所得不一致.在分析违法所得与犯罪所得区别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新增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没收对象应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辩诉交易制度对于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引入这一制度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从在制度和观念上尚未完整地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公诉案件控辩双方诉讼地位悬殊、刑事诉讼中无证据开示制度以及刑事诉讼立法关注被害人的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刑法学是一门研究犯罪与刑罚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刑罚作为一个国家应对犯罪的反应方式,应以对人性的尊重为出发点,以人道精神为指导,使刑法成为一门引人向善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