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基于某复平面上包含原点的任何简单闭曲线外区域,总可以共形映照为另一复平面中单位圆外区域的事实,用复变方法给出了一类凸形截面管道对流换热能力的粗略估计算法,且该算法可以用来对其他类型截面的管道对流换热能力进行预估.  相似文献   

2.
平面的三维复射线场拟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平面波的二维复射线场拟合理论推广到三维情况,以便计算实用的三维目标的雷达截面。导出了复射线场拟合的权函数,分析了复源点间距和波束宽参量等对拟合精度的影响,讨论了口径平面上及口径平面外的拟合误差。  相似文献   

3.
考虑加固后的管道支架参与整体受力,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加固管架进行整体模拟,对比分析采用外包钢加固管道支架单片平面框架计算模型和采用相同结构特征的整体计算模型的承载力值.分析表明:管道参与整体受力,加固后的管道支架整体受力比单片平面框架计算值较小,且靠近固定管架的加固支架差值较大,可适当减小该处加固型钢截面,以减少用钢量.  相似文献   

4.
一个双态量子体系即量子比特。在忽略一个位相因子的情况下,可以将量子比特表示在Riemann复球面上,即量子比特的Bloch球表示。采用球极射影,可以将量子比特的Bloch球表示等同于扩充复平面的复数表示。考虑一位量子比特的门操作,将幺正变换与复平面上一类特殊的共形映照相联系。研究表明,量子比特的门操作与共形映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种子生长算法获取模型拟提取骨架局部区域,然后在局部区域首尾处交互确定出初始截平面,并自动插值出中间的等分截平面,最后求解几何截面与局部区域网格的截交线,将截交线的几何中心(即骨架点)顺序连接即生成局部骨架。实验表明该方法将人机交互与自动插值相结合生成截平面,算法简单,交互方便,易于控制,并且得出的模型局部骨架较精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复平面中区域的自同构问题.通过一类Mobius变换,给出了区域的任一自同构的表示形式;在区域和单位圆盘共形等价的条件下,证明了区域到单位圆盘的所有解析函数的导数在区域给定点处的模的上确界是可达的.  相似文献   

7.
复联区域的弹性平面问题较之单联区域的问题是繁难的。关于复联区域弹性平面问题苏联及欧美力学工作者作了不少工作,由于资料的所限,我们能够看到的还是不多。本文的目的是应用广义施娃尔兹交替法解决几个常用的复联区域的应力分布问题。这个方法是以已经解决了的单联区域弹性平面问题为基础,在复变数区域内运用交替法的运算解决各种类型复联区域的弹性平面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管道中介质瞬变流动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难以解析求解的问题,由质量、动量、能量三个偏微分方程构成的控制方程组,应用TVD/Godunov混合算法数值模拟天然气管道中气体的瞬变流动,摒弃了传统的差分方法对动量方程非线性对流项的线性化处理,而直接处理非线性对流项,从而大大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和管道瞬变流动的仿真精度.算法采用了时间分裂法描述不完全堵塞管道,没有作等温假设,进一步增进了数值模拟的精度与合理性,获得了理想精度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管道机器人在工作时对自身位置的全程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空间曲率传感器全程定位的递推算法.该方法利用光纤光栅空间曲率传感器检测出管道机器人当前所处测量点的曲率和相邻测量点密切平面间夹角,并根据前一测量点的空间位置、密切平面、切向矢量方向、机器人移动步距等参数计算当前测量点的空间位置、密切平面和切向矢量方向.因此,只要给定初始测量点的空间位置、曲率、切向矢量方向和密切平面,就可以实现管道机器人的全程定位.同时由该算法得到每一个测量点的管孔轴心坐标,然后通过曲线拟合求出管孔的轴心轨迹曲线,从而实现对管道内表面形貌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矩形网格的差分格式进行二维以上流场数值解时,计算点常涉及到边界以外,本文采用镜象法确定计算区域外的“流态”,可以较好地反映边界对流场的作用,有效地弥补了矩形网格对边界、地形适应性差的缺陷。本文对两种边界——平面和曲面作了具体的探讨,提出了求解流场的平面镜象法和曲面镜象法,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验证计算实验。计算实验表明:镜象法能有效地应用于流场计算。  相似文献   

11.
对板式热管散热器进行系统的热工性能试验。通过改变热管散热器的高度、在沸腾段增加与工质的换热面积、在加热管中安装扰流子、在热管中充填吸声材料等对其热流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该种散热器热流量的计算方法及提高热流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U型埋管换热器及其周围土壤非稳态传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源热泵U型换热器埋管、周围回填材料及土壤传热过程,建立了将U型管壁的边界换热取为第三类对流换热条件的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并对其温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U型埋管换热器管壁内对流换热热阻和管壁导热热阻对U型埋管换热器及其周围土壤非稳态传热过程的影响较小,但相互热干扰造成进、出水管壁自身各角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各处土壤温度达到准稳定阶段所需要的时间随其与U型埋管的距离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将Helmhotz共振腔应用于换热器来增强换热是一种新的强化换热方法。本文作者通过实验研究了Helmhotz共振腔对换热器的换热强化效果,分析了各种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对流换热系数及换热强化比随流速的变化规律,结果对工程设计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颗粒对边界层及对流换热影响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气-固多相流动中颗粒对边界层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颗粒对边界层作 用的三区域模型,即加厚区、临界区、减薄区。根据该模型分析了气-固多相流对流换热机理, 为气-固多相流传热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Cu-water nanofluid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An experimental system is built to investigat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ofluid in a tube. Both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friction factor of Cu-water nanofluid for the laminar and turbulent flow are measured. The effects of such factors as the volume fraction of suspended nanoparticles and the Reynolds number on th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pended nanoparticles remarkably increase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base fluid and show that the friction factor of the sample nanofluid with the low volume fraction of nanoparticles is almost not changed. Compared with the base fluid, for example,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increased about 60% for the nanofluid with 2.0 vol% Cu nanoparticles at the same Reynolds number.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nanofluid, a new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rrel  相似文献   

16.
从热质传递的薄膜理论出发,结合Kern和Seaton提出的渐近污垢模型,研究在紊流状态下污垢形成阶段管内的对流换热特性,得到在考虑结垢传质过程条件下管内紊流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污垢的沉积使总的对流换热系数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最后趋于一定值,与没有污垢时的情况相比,在污垢形成的初始阶段出现换热增强的现象,但此效果并不明显,且污垢对管内对流换热效果受到管径、管壁温、流速及流体入口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蒸馏水流过内径分别为168μm和399μm的不锈钢微管,研究了微管壁面温度分布和壁面轴向导热特征.依据微面热成像技术,用红外热像仪获得了恒定雷诺数和不同加热功率下微管壁面温度分布图.用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表示了壁面轴向导热和流体对流传热关系.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微管内壁面轴向导热量微小,与液体对流换热相比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不同实验条件下新型弹性管束的传热特性,建立了传热综合实验台,计算得到了管束管外、管内及总传热系数随Re的变化曲线图。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弹性管束的管外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基本为同Re数下的固定管束的3倍以上,强化传热效果明显。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汽-水换热条件最好、水-水换热条件次之、恒热流条件最差。原因为管内流体介质对弹性管束的振动特性影响较大,振动特性增强使得传热特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篇氨高效节能冷风机研究的综合报告。文章介绍了作者研制的适合于氨冷风机蒸发器用的双面V形长槽肋片管的小件试验,优化试验,现场样机的对比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双面V形长槽优化肋片管应用于氨冷风机与常规使用的矩形平板式肋片管相比,空气侧当量换热系数平均提高18.25%,总传热系数提高12.85%。最后还介绍了采用这种双面V形强化传热肋片管的氨高效节能冷风机的整机结构设计。按设计制造的冷风机,经多个单位使用,证明该冷风机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传热效率高,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