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创新进行时栏目《变废为宝》一片为例,本片由三个主题的纪录片组成,分别纪录了三个现代人工环境发展带来的问题解决的过程,纪录了如何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变废为宝"的过程。未来城镇建设高速发展,人工环境的建设带来的问题将更为棘手。《变废为宝》纪录片为未来人工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宏观的视野,引发了基于人类共同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彭天伟 《西部广播电视》2014,(3):82+86-82,86
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大众在经历过娱乐节目无休止的轰炸、情感节目过度包装的情感体验、商业大片粗制滥造的审美疲劳之后,逐渐青睐起客观公正、强调社会责任、开拓见识、能够带来思考的纪录片.同时,国家政策和利好消息也频频出台.目前,央视纪录频道正在国内外大展拳脚,以全球为范围寻找纪录片合作伙伴,动辄运作成百上千万的大型制作;面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升级版的“限娱令”,各上星卫视每天的版面确实需要大量的纪录片填充空白.纪录片的春天比所有最乐观的纪录片鼓吹者来得更早.这一有利条件,也给城市电视台带来了机遇.尽管城市电视台有很多先天的不足,比如,覆盖率低,受众有限,资源有限等缺点,但依然大有可为.如何借助有利条件,发展城市台的纪录片产业,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左麟右李 《数码》2004,(9):176-178
张艺谋第一部武侠电影《英雄》公映之前,一部记录《英雄》诞生过程的DV纪录片《缘起》率先引起世人关注,纪录片导演甘露和玄流纪录电影工作室也为人们所知。张艺谋最新武侠电影《十面埋伏》热映之际,如潮评论比《英雄》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电影《十面埋伏》的纪录片《如花》中,导演甘露用DV记录了《十面埋伏》中的埋伏,为饱受争议的《十面埋伏》做了真实注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首部4K纪录大片《第三极》记录了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一青藏高原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更是带领观众感受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的心灵第三极。《第三极》自2013年启动以来,行程遍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青藏高原的50多个秘境。据悉,《第三极》将制作五集电视纪录片及一部纪录电影,纪录片将于今年年底在央视播出。  相似文献   

5.
彼得莱尔曾经是服务于法国各个电影节的专家,几十年来,每到电影节开幕前后,我们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由此他也是看到亚洲纪录片最多的评委之一。当我问到他对亚洲(中国)纪录片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的时候,他脱口而出的是:设置悬念。这在西方,特别是在法国简直就是不可思议。我们现在在中央电视台9频道和中央电视台1频道的《魅力纪录》,能够看到很多优秀的纪录片,但是如果你细细观察,会发现精典的纪录片大都是从国外购买的,其中不乏真正有人类学价值的冰川大河、生物起源……比如《鸟瞰地球》《微观世界》《南太平洋》等等。这些纪录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几年、几十年的追踪纪录,没有人为的悬念设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一步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一方面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决定着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故事设计和思想层次;另一方面,受众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他们的选择习惯.本文从2012达成社会共识的精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重点推荐的电视纪录片中发现事实,并从罗兰·巴特的交错系统:知觉、故事和思想三个层面来观察央视纪录片的电影化思维呈现.最后,得出结论:在新形势下,电视纪录片通过影像、声音、叙事体系和文化价值观的电影化思维转变来满足视听思维已经快速转变的受众.  相似文献   

7.
时代需要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市场与社会呼吁精品电视纪录片的出现。近年来,随着《公司的力量》、《华尔街》、《见证海南》、《故宫》、《敦煌》、《城市之光》等优秀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广大观众看到了电视纪录片的希望和前景。为纪念中国入世十周年,中央电视台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了大型史诗电视纪录片《见证WTO》,发现与见证这一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浓墨重彩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电视市场掀起全民娱乐狂潮,节目娱乐化比重大幅增加,纪录片市场趋于沉静.但是,自2011年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为代表,一系列高质量纪录片面世,在口碑上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视纪录片市场开始回暖.因此,笔者重点探析了电视纪录片在娱乐化时代下回归和发展情况,并分析了其崛起且备受追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美国国家地理、Discovery等频道的一些优秀纪实类节目大量引进,鸿篇巨制的《故宫》、《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等大气磅礴的专题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相继首播,《复活的军团》、《故宫》在国际市场上旗开得胜,电视屏幕上的纪录片吸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冬,一部关于权力、情感和探索的真实电影悄然上了院线。这就是同道影像工作室出品的幼儿题材电影《小人国》,一部历时三年、探索儿童心理秘密的纪录电影。该片的姊妹篇《成长的秘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纪实频道等频道播出。  相似文献   

11.
至今为止完成3部纪录作品,却有2部进入电影院线,并且作为纪录电影这样的非热门类型,均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佳绩.身为《喜马拉雅天梯》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两部纪录片的导演,萧寒以一己孤勇之力将纪录片带进影院,也带动了国内纪录电影市场的复苏,一批纪录片导演和作品在近年涌现.  相似文献   

12.
郭静与柯丁丁于2002年开始合作拍摄他们的第一部纪录片《盛夏的果实》,两人独立制作的这部片子在法国真实电影节上获得伊文思奖.2004年,两人调入上海纪实频道工作.长期合作至今,先后创作了《马戏学校》、《2006,关于我的朋友》、《初潮》、《妈妈,我是妈妈》等多部纪录片,并多次在国际获奖.201 6年他们首次携手合作的4K人文地理纪录片《西藏,自然之路》,并担任总导演和摄影指导,该片还未播出,已经获得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质量评选“金帆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的一个国际电影节上,我认识了美国艾美奖纪录片评奖单元的负责人大卫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副总监史博恩先生,在谈到中国和美国纪录片区别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了美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地理频道。该频道的纪录片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成功打入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4.
在2013年度的广电总局电视节目质量技术奖(金帆奖)评比中,《文昌鱼》荣获录制技术质量奖专题类一等奖(标清组)。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专门有个团队,拍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自然类纪录片,多年的拍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文昌鱼》的制作,介绍动物类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共同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优秀纪录片表彰大会暨纪录片真实论坛”于2009年3月16日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资深纪录片从业者和研究者出席了大会。这次“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优秀纪录片”评选,汇集了300多部来自全国各地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的优秀纪录片,选题涉及面广题材立意深刻。  相似文献   

16.
以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本文分析研究了对华友好人士是如何通过纪录片来影响普通大众对于中国形象、中国法制化形象的理解的;分析研究西方纪录片中有哪些法制传播的理念,进而可以反驳一些不当的误解;分析研究含有中国法制化形象的国外纪录和传播,对于我国做好法制化的对外宣传、展示中国的现代化形象、学习世界的法制理念的大众传播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大胆创新与突破,面对社会现实,迅速做出反映,生动地捕捉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富有意味的瞬间,用镜头留下了这个时代的丰富表情和人文思考。然而,伴随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样值得反思。本文将从媒介环境、作品创作、产业发展三个维度对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行全景式梳理,探索发展中的创新与突破,针对其中的问题开出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北京和上海几乎同时推出两个纪录片栏目:《生活空间》和《纪录片编辑室》.这两个栏目的开播意味着中国栏目纪录片第一次高潮的到来.但1995年开始,栏目纪录片逐渐走入低谷陷入困境.近年来,受产业大潮的影响栏目纪录片有了复苏的迹象.纪录片栏目要想维持生存并取得盈利,就要有新观念,新模式,对各种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和合理配置,并树立起品牌意识和版权观念.  相似文献   

19.
纪录精神是一种对现实的尊重和敬畏的心态,是对拍摄对象真诚平等的关怀.是一种独立精神和批判质疑的品格。纪录精神应该成为纪录片人的职业精神和专业主义精神,贯穿于纪录片创作和制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中国》于2020年在湖南卫视首播,节目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纪录片《中国》的制作方式有别于其他纪录片,该作品基于历史史实,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再现“真实”,从视听元素和人物要素等方面进行虚构,这是纪录片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同时也帮助纪录片创作者打开了不一样的创作视野,提供了纪录片创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