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突发事件是对全球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验,也是我国认识自身发展不足并谋划未来 的一次大反思。本文剖析了新冠疫情为城市 带来的深刻影响,分析了疫情暴露出的健康 条件落后、信息共享滞后、资源分配不均、公 共空间不足、应急预案欠缺、社区力量薄弱 等问题,总结了后疫情时代城市需要考虑的 健康生态、韧性安全、资源公平、智慧共享、 社区营造等基本要素。最后提出将健康安全 要素融入城市体检、提升旧城综合防灾的调 控能力、提供便捷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营 造健康宜人的绿色公共场所、加强土地利用 的韧性和弹性、加强社区自治与管理能力等 后疫情时代城市更新的规划应对策略,以期 为我国进入城镇化下半场的城市发展提供 借鉴。  相似文献   

2.
梁启航 《城市住宅》2022,29(3):54-56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存量规划时期,居住社区人口的构成复杂多样、居民的生活需求各有不同、居住空间的环境要求愈来愈高等问题逐渐突出,通过分析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和实践建设经验,提出提高居民社区生活品质的城市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策略,作为践行5大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面临多元主体、已建成环境的存量社区而言,如何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和建设行动,提高其可实施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市级部门提出的6大行动指引,结合具体案例对行动路径进行探讨,实践表明:不同试点的行动过程并不完全相同,不同阶段的工作各有侧重和创新点。针对目前实践中遇到的政府部门难以跟踪项目全流程、居民参与深度不足等问题,梳理国内外案例,提出行动路径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程子诺  屈张 《住区》2022,(4):57-65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居住区成为疫情期间防控的基本单元。如何通过设计提升社区体育设施,构建后疫情背景下的“15分钟体育生活圈”,逐渐成为社区微更新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基于1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现行政策导向和国内外相关经验,分析社区体育在交通流线、功能利用、空间布局上的特征,并通过对社区样本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从功能使用、空间形式、经济投入和时空共享四个方面,提出社区体育设施提升与建筑策划研究,促进1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2017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安排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着力解决城市病、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天津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实现了空间重构,增量拓展,城市旧貌焕新颜。另一方面,依然存在对生态绿化空间重视不足,城市存量空间品质不高的问题。交通拥堵、社区老旧、配套不足、内涝积水等“城市病”凸显,保护城市碧水蓝天迫在眉睫。为落实城市“双修”目标、补足城市建设短板、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研究现状旧城区社区发展,构建出满足后疫情时代社区居民日常健康需求的生活圈体系,并提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公共空间体系、慢行交通体系三大策略,建立配置完善的社区生活圈。  相似文献   

7.
请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培养起对社会科学和城市社会学的兴趣的?世界正改变城市的结构,变成一个城市网络。在我们的建设下,全球城市通过大型网络互相链接。此外,我们人类也与地球互相关联。人们过去往往在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的村庄和小镇里生活。城市(尤其是全球城市)的增长是最近几十年的趋势和事实。以前大城市均在美国和欧洲,像纽约、伦敦和巴黎。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中国城镇化中旧城区内建筑老化、道路狭窄、配套落后、环境脏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更新需求旺盛,如何务实和高质量地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已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放眼全球,东京、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发达城市都在最大限度地推进城市更新,其中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典范。东京城市发展与更新的特点完善城市配套,提升商业活力对于日本政府而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政府推进城市更新的初衷,其次是要激发城市的经济活力,最终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在日本,  相似文献   

9.
罗兰 《住宅科技》2022,(12):44-48
预防和管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文章对开放式住区在应对突发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城市住区基本防控单元的空间特征,从空间模式上探讨构建分等级开放的住区防控体系,旨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建立长效、灵活的机制,层级传递、协同运作,使城市社会服务功能与疫情防控职能在“平疫”期间快速实现切换,在维护城市的活力和流通性的同时,提高城市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以应对后疫情时代城市住区防控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视觉障碍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分析提取视障人群出行特征、人流分布、出行倾向、助盲设施现状等核心影响要素,根据评价体系进行视障群体"15分钟"定制生活路径叠加推演,并进一步设计"15分钟"出行路径环境优化模式,通过模拟出行路径主要节点、优化各类软硬件设施等方式,旨在渐进式地提升视障人群出行安全性与舒适性,塑造更具包容性的"15分钟生活圈"。  相似文献   

11.
唐斌  阳建强 《中国园林》2022,38(1):124-128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对绿色低碳城市更新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与难点。梳理分析了韩国低碳绿色城市更新的概念内涵、研究进展、指标体系,通过清州案例介绍了韩国低碳绿色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指标和技术体系,以及碳排放量计算的逻辑方法等,剖析了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韩国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包括:引入明确的绿色低碳城市更新概念;将绿色低碳城市更新纳入国家重点研发与示范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参与指标体系构建;以研究为基础,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努力创新和修正相关制度体系;运用系统化手段对更新区各耦合体系进行全局性的更新规划和全面的绿色低碳升级等。  相似文献   

12.
以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为载体,将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模式与后疫情时代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突出学生主体与保障教学质量相结合,记录了以项目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教学过程,进行了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改革的论述,反思了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自2000年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面对老龄人口数量大,高龄、纯老家庭和独居多的巨大压力,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9073”养老服务模式,继而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5年上海启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然而却也面临“坚”“难”掣肘,一是老有所养需求强劲与供给空间紧缩的矛盾,二是存量用地和闲置空间盘活与“僵化”规范“围城”的冲突。依托上海丰富的医疗和社区服务资源,文章梳理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社区宜养“破局”的三大策略,即精细化理念下的因地制宜、一区(社区)一策,全要素清单式的强长板、补短板,以及全过程、全周期多元参与下的共建共治和长效共管,同时强调全面评估和制定精准灵活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和规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终端化生存"成为了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期间全球的普遍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映射了全新的城市结构生成逻辑,最终将促进形成未来的城市结构。变异的家宅、隔离的方舱、移动的邮轮、墟化的城市,从这四种疫情期间最典型的现象中,也许可以推演出未来终端化结构的城市升维状态,包括:终端设备+新型基础设施、终端空间+城市架构空间、终端部落+全球场域、终端美学+逆转现实。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究生产性场所在城市肌理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形式角色,以突出城市更新中的战略要素。同时,本文还旨在探寻城市分析方法与在工业拆除区的更新改造项目中所运用的设计方法之间的联系。从以城市形态学方法到以感知的方式,本文通过六种城市分析方法来研究生产区。该研究的结果可视为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能够加深学界对城市形态“衍进性”这一特征及其在形态学问题上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拆迁区的更新过程可视为源于历史上的痕迹和类型的一个暂时形态—预示着未来人口集中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6.
正彼得·卒姆托所说的"Presence",我理解为"即时场景感""现场氛围感",类似于"Scenarios",或者更冗长地理解为"在有或没有预先设计的情绪空间里产生的共鸣"。我很喜欢他演讲中的几句话:"作品是需要创作者的,我们必须运用智慧去做一些事;我对自己说,我可以创造一个建筑,它将是纯粹的构造,没有寓意,没有评论,因为我确信没有办法用建筑来评说这段历史。也许在其他领域可以,但是建筑不可以;意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仍然坚持不会追求它,不会主动赋予建筑任何意义"。我经常和我的团队讲,希望我们"设计一个场景,发生一个故事",或是"设置一个场景氛围,促使某类事情的发生"。在海峡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中,我们设计了一些方便上下空间联系的坡道,希望给年轻人更酷的体验。最近,我发现这几处报道成为福州拍婚纱摄影的网红打卡地,冷峻的"酷炫"变成了"携子之手"的温情,虽然情感共鸣点发生了变异,但也是一种"Presence"。去年10月,我专门去了瓦尔斯温泉浴场(ThermaVals)和圣本尼迪克特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市规划》2014,(5):57-62
2014年9月25日—26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主办,亚洲城市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上海城市规划》杂志承办的“亚洲城市论坛2014·上海”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上海设计中心南馆举行。 此次亚洲城市论坛是继去年之后的第二届亚洲城市论坛,论坛主题是“城市更新”。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王扣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玉鑫等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邀请了来自新加坡、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共13位专家,围绕在快速城镇化和城市转型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问题,以主题报告的形式分享和交流了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策略和实践案例,并讨论了进一步加强亚洲城市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和方式。与会专家还考察了上海市中心城区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典型区域,并对上海中心城的城市更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如何提高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成为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结合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对住宅给排水系统进行探讨,提出在设计中减少病毒传播途径,改善居住环境卫生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Governments, developers and big-tech companies have become enamoured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mart city: an efficient, convenient (and profitable) “smart” metropolis to help accommodate and optimize rapid urban growth. While it is tempting to wash renders of future cities with the typical smart city visions of drones, segways, and shiny reflective glass towers—the reality is that good (smart) cities incorporate a bottom-up messiness and urban vitality which is fundamental to the overall thriving of the city. In Hassell’s competition winning scheme for the Xinqiao District in Shenzhen—the design team explored the ideas that a smart and innovative city that first and foremost uphold—a place which fosters inclusivity, diversity, collaboration, and resilience. Now through times of ongoing uncertainty in the COVID-19 era, Hassell’s design team expects an even greater adoption of smart cities rhetoric as a form of necessary urban surveillance and to manage and support communities and the containment of the COVID-19—building urban resilience against big disaster events, enabling adaptive environments that can re-calibrate, reorganize, and evolve in real-time as needed. Can urban designers go beyond resilience to imagine cities which thrive and grow out of disaster events?  相似文献   

20.
后疫情时代,城市规划与治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的原则,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强化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为城市增加"韧性". 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需求和协调其利益分配,需要引入多主体共同参与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采取跨部门合作的形式,由规划与自然资源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贡献建设健康城市的建议.二是引入城市居民和社会各界的需求,广泛征集建议.多主体参与规划设计的方式符合公平正义原则,使城市规划能够充分体现多方主体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