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迄今为止 ,在渤海浅层 (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埋深小于 2 0 0 0 m的下第三系 )发现的油气地质储量已占到海域总储量的 94% ,所发现的油气田大多分布在凸起上 ,气田和油气田中的天然气以气层气略占优势 ,溶解气次之。渤海 2 2个凹 (洼 )陷中有 2 0个被证实为生烃凹 (洼 )陷 ,从而为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早期控凹 (洼 )断层和异常发育的晚期断层为油气向浅层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 ;上新世末发生的渤海运动形成了一批浅层构造圈闭 (如反转背斜与披覆背斜 ) ,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场所 ;良好的泥岩盖层特别是湖相泥岩盖层对油气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油气运聚动平衡也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域与周围陆区烃源岩母质类型的差异 ,使得海域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气生成 ,海域较高的沉积速率与郯庐断裂活动造成的高地温梯度和异常压力是生成凝析气和裂解气的主要原因。渤海浅层不但具有广阔的石油勘探前景 ,也具有相当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影响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渤海湾盆地“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沉降、沉积中心由周围防区向海域逐渐转移)以及晚第三纪以来盆地热流值的逐渐降低,使得海域的烃源岩生、排烃晚;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众多上第三系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大量晚期断层与控凹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相沟通,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并调整和控制了油气的最终成藏。依据构造位置和圈闭成因可将渤海上第三系油气藏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凸起上的背斜型油气藏、凸起—凹陷边缘断阶带的滚动背斜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凹陷中继承性构造和反转构造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与膏盐岩相关的油气聚集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在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都发育巨厚的膏泥(盐)岩,这两套膏泥(盐)层对于该坳陷的油气聚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膏泥(盐)岩有关的圈闭发育了3套储盖组合:①白垩系厚砂岩与其上覆下第三系膏盐岩层;②上第三系吉迪克组砂岩与上覆膏泥岩;③盐上康村组─库车组的砂泥岩互层段。库车坳陷构造变形比较强烈,圈闭类型多与断层有关。与膏盐层有关的圈闭主要有两类:①盐层之下挤压型的(断)背斜圈闭,具备储集条件的层位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下第三系底砂岩;②盐层之上的引张型(断)背斜圈闭,具备储集条件的层位有康村组和库车组。在盐层上、下存在两种不同的油气运聚模式,即盐上拱张背斜油气藏和盐下挤压背斜气藏,而断层是源于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进入储集层的重要通道,并且盐下以天然气聚集为主。  相似文献   

4.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影响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上新世一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渤海湾盆地“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沉降、沉积中心由周围陆区向海域逐渐转移)以及晚第三纪以来盆地热流值的逐渐降低,使得海域的烃源岩生、排烃晚;上新世一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众多上第三系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大量晚期断层与控凹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相沟通,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并调整和控制了油气的最终成藏:依据构造位置和圈闭成因可将渤海上第三系油气藏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凸起上的背斜型油气藏、凸起一凹陷边缘断阶带的滚动背斜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凹陷中继承性构造和反转构造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油气钻探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下第三系膏泥岩盖层发育,厚度为100~1000m,覆盖了库车坳陷大部分地区,是库车坳陷天然气聚集与保存的区域性盖层。微观封闭能力研究表明下第三系膏泥岩盖层不仅具有较其它各含油气盆地泥岩盖层更高的毛细管封闭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封闭能力,可对游离相和水溶相天然气形成较强的封闭作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下第三系膏泥岩盖层具有较强的流变性,不仅可以塑性流动,保持其横向封闭的连续性,而且可以使断裂静止后迅速形成封闭,综合分析可以得到下第三系是一套高质量的天然气封盖层。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研究渤海海域及周边陆地油区主要气田特征,发现渤海海域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有两点:存在相对富气凹陷,气源岩为偏腐殖型或高成熟腐泥型;富气凹陷的古近系发育高压异常厚层泥岩封盖层。渤海海域主要有5种天然气成藏模式:①封盖层下A型,即新生、新储、新盖型;②封盖层下B型,即新生、古储、古盖型;③封盖层内型,指在高压异常泥岩内部形成的气藏;④封盖层上A型,指天然气沿输导层与断裂垂向运移进入浅层,聚集在局部盖层发育区,形成的小规模天然气藏;⑤封盖层上B型,即由浅层稠油油田原油生物降解形成的较“干”的天然气聚集于油田之上的地层而形成的气藏。其中,封盖层下型形成的气藏充满系数(程度)最高,储量规模最大。就地区而言辽中凹陷北洼和渤中凹陷为相对富气凹陷,天然气勘探潜力较大,可成为天然气藏再勘探的重点区域。图6表2参14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与勘探建议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冷湖地区深层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 ,但储集层物性差 ;其上的第三系发育多套较好的储盖组合 ,与侏罗系油源构成了本区较好的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冷湖构造深、浅断层发育 ,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裂的下盘 ,断层既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良好通道 ,其封堵性又是油气能否保存的关键因素。油气藏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为E3末期深层油气藏形成 ,下第三系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藏的可能 ,二为N2 末期深层油气藏遭受调整和破坏 ,浅层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形成和部分油气散失。据此分析 ,应在油源区内加强对具有油源通道的第三系的勘探 ,同时须重视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图 4表 1参 2  相似文献   

8.
试论东营断陷盆地区域盖层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营断陷盆地已知油气藏的分布均受盆地区域性盖层控制。盆地内部是沙一段泥岩盖层,西部是馆陶组浅层泥岩盖层,南部是大面积分布的火成岩盖层。三种不同层位区域性盖层的有机配合,阻止油、气散失,使该盆地成为渤海湾油区众多含油气盆地中含油气最富的盆地,并控制了油气藏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羊塔克油气田的特征及形成历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羊塔克油气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台凸起西端 ,由 4个凝析气藏和 2个挥发性油藏组成 ,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集层 (白垩系砂岩、下第三系底砂岩 )、优质盖层 (下第三系膏泥岩 )和优越的圈闭条件 ,烃源岩为库车坳陷的侏罗系煤系地层。据油气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原油为煤系泥岩生成 ,天然气为煤成气。圈闭形成于早第三纪末 ,油气藏形成于晚第三纪的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油气从油气田东部注入 ,由东向西运移并差异聚集 ,依次形成凝析气藏、带油环凝析气藏和挥发性油藏。图 3表 3参 2 (梁大新摘 )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晚第三幼坳陷的特点,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凹陷内聚烃条件差,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与主断层相交的次数断层晚期活动强,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