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锐涛  曹雪辛  崔静 《软件工程》2022,(11):2+63-64
<正>王希季(1921年7月—),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相似文献   

2.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 1 95 8年 ,是我国最早的卫星发射中心 ,其卫星发射设施十分先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用于执行中轨道、低轨道和高倾角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及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自 1 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卫星 -“东方红一号”以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长征二号丙及长征二号丁火箭已成功发射了 2 0多颗科学实验卫星。1 992年 1 0月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 ,即利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我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获得…  相似文献   

3.
《河北遥感》2009,(3):30-31
2009年3月,由龙乐豪等主笔的《我国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发展展望》一文发表在《中国科学》2009年第39卷上。龙乐豪在文中透露,我国将以满足基本应用需求为核心,合理规划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正处于型号的初样研制阶段。这是一枚全新的火箭,一旦研制成功投人使用,将对我国提高运载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和跃升,我国有望再次跃居世界运载火箭先进水平的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向《科学时报》作上述表示。  相似文献   

4.
《遥感信息》2000,(3):4
俄罗斯莫斯科州列乌托夫市机械制造科学生产联合企业最近完成了“斯特列拉”轻型运载火箭的设计 ,未来该型运载火箭将用于发射重量不超过 50 0 kg的小型卫星。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 ,“斯特列拉”火箭将由俄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 RS- 1 8改装而成 ,整个改装工作预计在 3年内完成。这种新型火箭造出后拟定从俄北部的普列谢茨克和远东的斯沃博得内两个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报道说 ,“斯特列拉”火箭由于造价低 ,因而它的发射费用将相对低廉。俄“质子 - K”型火箭发射一颗卫星的发射费用为 80 0 0万美元 ,而“斯特列拉”火箭发射 3颗小卫星的…  相似文献   

5.
1月26日,美国从范登堡 空军基地西南角的私营 航天港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5颗微小型卫星”。火箭为“轨道/亚轨道计划航天运载火箭”,是由退役的“民兵Ⅱ”洲际弹道导弹的头两级与“飞马座”的上面两级组合而成的,其近地球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为340公斤。这次发射活动是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 DARPA)发起的。 一、微小型卫星 与试验装置简要情况 在5颗微小型卫星中,1颗为“母星”,4颗为“女儿星”。入轨前,“女儿星”装在“母星”里。此外,在“母星”里还装有美国航空航天局和韦伯州立大学的各一个…  相似文献   

6.
科技动态     
中国有能力研制高可靠运载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厉建中说,早在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地发射返回式卫星后,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回收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的国家。1984年我们又成功地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向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了1450公斤级的通信卫星。长征三号的运载能力当时在美、苏、法之后,位居世界第四。我国掌握并使用低温高性能推进剂位居世界第三,解决发动机高空二次启动技术居世界第二。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系统结构最复杂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采用的许…  相似文献   

7.
1月26日,美国从范登堡空军基地西南角的私营航天港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5颗微小型卫星*.火箭为"轨道/亚轨道计划航天运载火箭”,是由退役的"民兵Ⅱ”洲际弹道导弹的头两级与"飞马座”的上面两级组合而成的,其近地球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为340公斤.这次发射活动是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发起的.  相似文献   

8.
大事     
来自"两会"的报道中国运载火箭"长征五号"2014年首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梁小虹在"两会"期间透露,我国正在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有望于2014年后发射月球车、大卫星和空间站。中国的大推力火箭从1986年开始论证,经过20年后,终于对中国发展大推力火箭统一了认识,2007年中央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加注过程中自动对接与脱离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俄罗斯的“架栖”和美国的“箭栖”自动对接技术方面的特点与研发实用状况,归纳分析了形成这种技术的决定性因素,并对运载火箭“架栖”和“箭栖”自动对接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思考。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我国火箭箭体结构,引出我国火箭加注“两栖综合”对接技术的设想,并展望了我国自动对接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航天最后一次发射于2000年12月21日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人以全年5战5捷的优异成绩向20世纪道别。2000年12月21日零时2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自主建立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满足国内卫星导航需求。这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  相似文献   

11.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再获殊荣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了大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这次大会上有3项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极大地振奋了全系统干部职工圆满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会上,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2.
王佳晨 《软件工程》2023,(11):F0002-F0002
王小谟(1938年11月—),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专注雷达事业50余年,率先提出自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中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等多部先进雷达,突破“两高一低”技术,实现“小平台、大预警”,为中国预警机技术的发展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引领中国预警机实现跨越式发展。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中国预警机——“空警2000”和“空警200”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看台上的王小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相似文献   

13.
国际新闻     
《遥感信息》2011,(1):49+53
"米诺陶"火箭发射NRO卫星太平洋标准时间2月6日4点26分,一枚"米诺陶"-1(Minotaur Ⅰ)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火箭携带了一颗国家  相似文献   

14.
《自动化博览》2005,22(5):13
姜景山(1936-)微波遥感及航天应用工程科掌专家。吉林省龙井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俄语掌院留苏预备部,1962年获苏联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电工掌院苏联工程师衔。现任中国科掌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自1994年以来连续两届担任863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组长。“七五”“八五”国家遥感攻关的主要主持人之一,与童庆禧院士一道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获199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5.
箭载共形相控阵卫星数据链通信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继星作为通信中继,在运载火箭发射的全程中火箭与中继星都视线可见,不存在遮挡,可以实现对运载火箭的不间断测控。文章对运载火箭共形相控阵卫星数据链传输过程中的自由空间衰减、大气衰减、火焰衰减、极化衰减、天线指向误差损耗、雨衰等进行了分析,并对火箭飞行过程中,S波段箭载共形相控阵卫星数据链的安全裕度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16.
1965年10月举行的“651”会议提出,我国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应当较快地发射对地摄影卫星。于是,几乎在开展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工作的同时,我们所就开始了对地定向卫星三轴姿态控制系统的预先研究。1987年9月11日召开的返回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拉开了全面开展这颗卫星研制工作的序幕。我们所承担并全面负责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根据返回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时间 5月 1 5日 9时 5 0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D”和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一同送入太空预定轨道。“风云一号 D”星当天的 1 1时 37分(北京时间 )就传回了第一幅云图 (青藏高原地区 )和影像十分清晰。见本期封面。“风云一号 D”气象卫星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研制的 ,卫星质量为 95 0 kg,设计寿命 2年 ,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 ,主要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等。“风云一号”是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 ,现已发射了 A、B、C三星。…  相似文献   

18.
科技动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8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有8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是: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屠守锷、著名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任新民、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远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著名火箭技术专家,固体战略导弹奠基人黄纬禄、被追认的冶金学家和航天材料专家姚桐斌、空…  相似文献   

19.
《遥感信息》2004,(3):35-35
8月 2 9日 15时 5 0分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今年继“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 ,我国航天领域再一次传来捷报。发射约 9分钟后 ,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 ,这颗返回式卫星已经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有关部门专家介绍 ,今天发射升空的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 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与以往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相比 ,这颗卫星整体性能有较大改进和提高。按计划该卫星将在…  相似文献   

20.
《遥感信息》2003,(2):50-50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运载着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点火升空。25日零时34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上太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并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于北京时间6月3日5时零分成功定点,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此次“北斗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成。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斗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按计划运行了220个小时。期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组织所属地面测控站对卫星进行了持续跟踪与精确控制,使卫星完成了地球捕获、太阳能帆板展开和星上发动机多次点火、调姿变轨等数十个动作,准确进入了地球准同步轨道。之后,又经过位置保持等多项复杂测量控制,最终成功定点于地球赤道上空。“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定点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将对卫星平台及卫星有效载荷进行在轨测试,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后,将正式交付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