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研究淮南市森林植被的时空特征变化,在RS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以淮南市2006年、2011年、2016年3个时期的landsat7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再应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利用空间分析、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绿量时间变化、植被覆盖年际变化程度以及植被覆盖的分区统计,对淮南市森林植被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森林植被时空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淮南市整体植被环境良好,且研究时段内裸地减少,植被覆盖度上升。 相似文献
3.
大同地区是我国煤矿主要产区之一。而采矿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植被的影响则尤为明显。遥感作为信息获取的快速而有效的工具,具有宏观性好、更新周期快、人为因素干扰小等优点,可以为植被监测提供直接客观的信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快速有效地获取地表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信息的指标,已广泛地得以应用。本文以大同地区为研究区,采用ETM影像为数据源,计算研究区在2000年和2005年的植被覆盖度,并对2000~2005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得到了运河沿线城市的高度重视,而运河沿线小城镇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运河沿线小城镇也同样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有许多小城镇,如窑湾古镇、码头古镇、邵伯古镇、震泽古镇等,可以发展运河特色文化产业,拉动文化消费,促进小城镇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家发布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要求,探讨小城镇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对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运河沿线小城镇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江苏运河小城镇建设好,能为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小城镇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地下采煤扰动下地表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地表植被生态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以阳泉市大阳泉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不同开采年份工作面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和2019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研究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0年来植被覆盖总体情况良好,中高植被覆盖度和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呈增加趋势;地形因子中,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坡向上呈现出西北坡的最高,而东坡、南坡和东南坡的相对较低的趋势。对比2009—2019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2007年前开采的大多数工作面的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而2007年后开采的工作面植被覆盖状况呈退化趋势,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恢复能力会使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开采时间是影响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交互作用探测中,以开采时间和高程的共同作用最强,表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协同增加了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6)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性意义日益受到关注,各界多层面对其展开了探索性研究。文章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剖析了全域旅游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耦合关系,创新性提出将全域旅游理念融合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以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打造大运河江苏域文化带,推进运河旅游,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模式;架构了大运河江苏域文化带旅游建设的管理机制、规划方案、建设与运营机制、保障机制、智慧运河旅游机制,并就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力求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思路,促进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实现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化、经济效能。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加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外宣翻译工作对于促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精神传承。文化安全视角下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外宣翻译实践表明,译者应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翻译方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宣传红色革命文化,广泛传播新发展理念,着力彰显文化自信,坚决维护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8.
运河地名是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记录着运河发展的历程,承载着厚重的运河文化。里下河因里河、下河而得名,既是河流名称,也是区域概念。清代里下河空间范围不断变大,由六县增加到十县,原因在于受灾面积不断扩大; 1950年后里下河南北界限內缩,原因在于苏北灌溉总渠和新通扬运河的开挖。里下河地名与历史上的黄河、运河、淮河密切相关,包含着丰富的环境、社会及文化信息。今后要进一步挖掘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创建运河地名数据库,讲好运河地名故事,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涉及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人民群众等利益主体的重大工程,有必要构建各个主体协同合作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在大运河文化带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框架内,各建设主体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价值基础,根据自身角色定位和社会职责,完成好运河文化挖掘和保护、运河生态恢复与建设、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等任务。各利益主体需要以共同价值和核心任务为基础,建立项目制、平台制等融合创新机制,强化融合创新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不断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防治荒漠化管理往往需要掌握人类因素对植被生长动态影响的关键数据,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植被覆盖多属于缓慢量变,这种变化很难通过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转换来分析.旨在掌握2001—2014年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变化时空特征,定量掌握关键区域气候因子与植被的动态关联关系,进而分离和评估气候和人类因素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2001—2014年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内最大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每年增幅为0.001 8;气温和降水对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变化均有显著作用,两者共同驱动的NDVI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0.65)大于气温(R2=0.46)或降水(R2=0.54)单要素驱动的结果;气候和人类因素对区域植被覆盖增长总体均呈现积极的作用,人类因素特别是生态治理保护措施对草原植被覆盖的贡献远大于气候因素变化.耦合遥感数据的植被变化驱动力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定量评估能力,为防治荒漠化工作提供重要科学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8—2012年长时序SPOT 4-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差和趋势分析法对珠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波动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2年,珠江流域月最大NDVI季节变化较明显,峰值出现在9月、极小值出现在2月,月均值为0.578,年最大NDVI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流域年最大NDVI均值为0.740,植被覆盖整体状况良好,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2)1998—2012年,珠江流域NDVI的标准差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年际波动较大的3个区域分别为珠江源喀斯特地区、流域中部广西盆地内的喀斯特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3)近15年来,珠江流域年最大NDVI整体呈增长趋势,局部地区恶化。改善区域合计占总面积的57.29%,退化区域占总面积的9.20%,基本不变区域占总面积的33.51%。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8—2012年长时序SPOT 4-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差和趋势分析法对珠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波动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2年,珠江流域月最大NDVI季节变化较明显,峰值出现在9月、极小值出现在2月,月均值为0.578,年最大NDVI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流域年最大NDVI均值为0.740,植被覆盖整体状况良好,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2)1998—2012年,珠江流域NDVI的标准差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年际波动较大的3个区域分别为珠江源喀斯特地区、流域中部广西盆地内的喀斯特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3)近15年来,珠江流域年最大NDVI整体呈增长趋势,局部地区恶化。改善区域合计占总面积的57.29%,退化区域占总面积的9.20%,基本不变区域占总面积的33.51%。 相似文献
13.
植被覆盖度的提取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用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方法有地表实测和遥感监测两种,分析其特点及适用范围,得出如下结论:地表实测法由于人力、物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适合在较大范围内作为唯一的测量方法推广,但可以对遥感监测精度评价和验证提供基础数据。回归模型法小范围内有较高精度,但对实测数据的依赖性较强。植被指数法与像元分解法,由于不受实测数据的制约,目前使用比较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应根据地表情况,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以便提高植被覆盖度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14.
进入"后申遗"时代,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下保护、传承好大运河,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建设成为时代的重要使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决定,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型载体,具有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探讨的典范价值.在"文旅融合"研究背景下,深入挖掘大运...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标志性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精髓,是地域特色文化的重大载体。近代以来随着大运河运输功能的衰退,大运河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生态民俗学的角度审视城市文化变迁的过程,以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其习俗传统为着眼点,提炼出体现地方社会生活整体特征、当地民众生存智慧和发展能力的标志性文化特征,并从标志性文化产生的生态本源、传承通路、发展格局三方面入手,揭示当前标志性文化建构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现代化重构的基本模式与主要动力,可以为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文化资源禀赋、打造标识性特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由于茂密的植被覆盖,西南岩溶区在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大部分是植被覆盖层的光谱信息,而直接的岩性光谱信息很弱,因而利用遥感图像识别岩性,尤其是碳酸盐岩岩性的难度很大。以广西灌江流域为例,在植被茂密的南方岩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如ETM、SPOT、ASTER数据进行碳酸盐岩的计算机自动岩性识别。结果表明:多源遥感数据的岩性识别效果远大于单一类型的遥感数据;未进行融合的遥感数据的分类效果好于融合后的数据;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纹理图像参与分类,有助于提高分类的精度。最终,采用SPOT的4个多光谱波段、ASTER的14个波段、TM的6个波段3种遥感数据共24个波段加上4个SPOT纹理图像和3个ASTER可见光波段的纹理图像共31个波段组合进行岩性的自动识别分类,取得了82.01%的自动识别总精度。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和国家当前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不谋而合。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更适合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已得到了翻译界的认可。文章以扬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针对非遗外宣翻译的目的及特点,以功能语境理论为指导方针,以归化异化翻译为手段,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 相似文献
19.
邵祎曼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48-52
中原地区是我国服装生产、销售的大域,有其独特、悠久的文化背景及内涵,可成为本土服装品牌建设的核心要素.文章通过对中原地区区域文化的优劣势分析,阐述了文化背景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利用区域文化打造中原服装品牌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