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5 kV变压器由于绝缘水平低及防雷设计考虑不全面等原因,经常发生因雷电侵入波导致的中性点或匝间绕组绝缘损坏的问题。为对35 kV变压器雷电侵入波响应特性进行分析,基于电磁暂态分析软件ATP-EMTP建立了变压器绕组梯形等值电路,根据典型的35 kV变电站接线情况,对35 kV近区线路各种情况下遭受雷电绕击和反击导致的侵入波过电压进行了仿真计算,指出大幅值雷电流反击近区线路是导致35 kV变压器绕组绝缘损坏的原因。使用避雷器作为治理手段,对比了3种安装方式的有效性,给出了最优的35 kV变压器雷电侵入波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山西某110 k V变电站主变压器被雷电打坏的事故,分析出事故原因主要是35 k V线路进线段保护不完善,雷电波侵入所致。在分析了35 k V线路进线段杆塔接地电阻高、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不动作等防雷隐患以及杆塔塔顶安装避雷针保护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杆塔的接地装置进行改造,使用无间隙线路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保护,更换"零值"和"低值"绝缘子以及拆除杆塔塔顶避雷针这些进线段完善措施。通过上述改造之后,消除了该线路进线段的防雷隐患及误区,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冯亮 《电瓷避雷器》2023,(2):113-118+126
受变电站实际空间的限制,部分避雷器装设在变电站外的第一级杆塔上,在多重雷击下已造成多起事故。为研究该装设方式对站内热备用断路器等设备雷电侵入波过电压的影响,基于行波理论推导了考虑避雷器通过杆塔接地时的雷电侵入波过电压随设备与避雷器间电气距离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结合ATP-EMTP研究了工程实例中避雷器通过杆塔接地时的设备过电压规律。结果表明杆塔高度、杆塔波阻抗主要影响电气距离大于某一临界距离时的断路器断口过电压,杆塔接地电阻对断口过电压影响可以忽略。工程上可采取缩短电气距离、降低第一级杆塔高度、降低杆塔波阻抗等方式减小断口过电压。  相似文献   

4.
通过ATP-EMTP电磁暂态程序,对电子设备采用共网共母线和共网不共母线接地布线方式进行了数值仿真试验比较分析,得出电子设备采用共网不共母线接地散流方式比采用共网共母线散流方式更安全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海底电缆(以下简称海缆)敷设于海底,遭受雷电流侵入后维修难度大,为了研究雷电侵入波对海缆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某岛架空线路-海缆的雷击过电压的分析,使用ATP-EMTP对该混合线路进行了仿真研究,计算了架空线路-海缆不同工况下的雷击过电压.对影响雷击过电压的海缆长度,海缆的布置方式,以及海缆的型号等因素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6.
李海琴 《江西建材》2015,(1):217-218
本文主要以变压器中性点的不同接地方式为研究重点,基于自身多年的电力工作经验并结合对于国内部分文献资料的参考,认为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以有不接地方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和变压器中性点电阻接地方式等常见的四种接地方式。在现实的电力工作过程中,这四种接地方式各有各的特点,通过上文的论述分析,笔者也希望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继续加强对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改进不足,以提高现实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贵州某35 kV变电站雷害事故分析与防雷改造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针对贵州某35 kV变电站雷击事故,介绍了该变电站的防雷保护现状,从变电站直击雷保护,线路侵入波保护等方面分析了雷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雷害事故的整改措施:降低杆塔冲击接地电阻;完善进线段保护,降低雷电侵入波幅值和陡度;使用性能较好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代替普通阀型避雷器。通过以上整改,消除了该变电站防雷保护的薄弱环节,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原志明 《山西建筑》2007,33(5):189-190
在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消弧线圈接地三种方式下,对人身触电、单相接地情况下的电流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得出变压器中性点经阻抗接地方式是比较可取的,它与电网电容自动补偿,可减小单相接地电流。  相似文献   

9.
雷电击中配电线路后,沿线路入侵的雷电浪涌十分容易造成配变低压侧设备的损坏,安装避雷器能够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为了有效的提高避雷器的防雷效率,有必要分析其对线路终端设备雷击暂态特性的影响。利用EMTP软件搭建完整的安装柱上变压器的配电系统模型,分析避雷器接地电阻、安装避雷器的杆塔之间的间距及敷设避雷线三种因素对终端设备雷击暂态特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终端设备过电压随避雷器接地电阻的增大而增大,接地电阻越大,增大幅度越小;敷设避雷线后,终端设备过电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安装避雷器的杆塔之间的距离越小,终端设备过电压也越小。最后得出通过避雷线的安装以及减小安装避雷器的杆塔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不降低终端低压设备雷电防护水平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高电阻率地区避雷器的接地电阻,所得结果对于降低接地结构的成本以及对配电线路终端设备的雷电防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上风电场规模的增加,35 kV集电系统的海缆截面和长度也不断增加,由于海上风电35 kV集电系统与陆上35 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不同,但其海缆绝缘厚度与陆缆标准一致,导致其绝缘水平有较大裕度,造成一定资源的浪费。以某海上风场35 kV集电系统为例,搭建了3条集电线路仿真模型,计算了35 kV海缆在合闸/切除集电线路、合闸/切除箱式变压器等操作工况下和弧光接地下的过电压水平,比较海上风电集电系统中性点在不同接地方式下,不同工况下35 kV海缆在所承受的过电压水平的差异,结果标明:合闸/切除空载和正常运行集电线路及箱变,中性点接地方式对过电压幅值影响不大;切除短路故障集电线路及箱变、集电线路末端弧光接地时,集电系统中性点在经小电阻接地后,过电压幅值得到明显抑制,过电压幅值降低比最高达到43.1%。对比不同接地方式下海缆的过电压水平后,对海上风电集电系统35 kV海缆放宽绝缘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工程是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尤其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对于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10kV电网中性点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仔细分析,并提出了采用经电阻接地方式是进行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工程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对10 k V配电系统的运行及故障处理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据此详细阐述了10 kV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并根据实际参数建立了10 k V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方式下的电流电压特性,得出以下结论:小电阻接地的故障点电流远高于其他接地方式,且故障和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差异较大,而小电流接地方式下的零序电流基本一致,对故障选线造成困难;小电阻接地方式下,工频过电压和弧光接地过电压约为不接地方式的82%、51%,可采用绝缘水平较低的电气设备,减少10 k V配电系统投资;对于该系统,小电阻接地优于不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结合以上结论,笔者从继电保护配置、过电压、通信干扰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给出了小电阻值的选值:5Ω~10Ω,对该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雷电侵入波过电压是500 k V敞开式升压站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用ATP-EMTP软件对某500 k V升压站雷电侵入波过电压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雷击点位置、杆塔冲击接地电阻、避雷器至主变距离、电缆进线型号以及冲击电晕对雷电侵入波过电压的影响规律,计算了500 k V电缆进线升压站避雷器的保护距离。研究表明:降低杆塔冲击接地电阻并非总是可以降低侵入波过电压,对于各基杆塔,存在一个最有效的降阻区间;冲击电晕对500 k V升压站雷电侵入波过电压影响显著,且对于不同设备及在不同运行方式下,其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以一个110kV系统为例,应用EMTP对切除并联滤波器支路时,相同基波输出无功功率在不同谐波滤波支路对重燃过电压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并计算分析MOA的限压效果以及系统对MOA热容量的要求。结果表明,输出相同的基波无功功率时,切除低次谐波滤波器支路产生的重燃过电压较高,MOA能把过电压限制在允许范围内。但随着基波输出的无功功率增加,滤波支路次数的升高,MOA的限压效果变差;当滤波支路输出相同的基波无功功率时,通过MOA的能量随着滤波支路次数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国标中规定避雷器标称放电电流是用来划分避雷器等级的、具有波形的雷电冲击电流峰值,它关系到避雷器选择、试验考核及运行应力。然而实际运行中,避雷器(简称MOA)放电电流与8/20μs相去甚远。本文通过搭建500kV线路避雷器模型,对不同雷电侵入方式下线路MOA的放电电流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雷击塔顶及绕击情况下MOA放电电流波头均比8/20μs短得多;相同雷电流幅值下,雷电流波头越长,MOA放电电流波头也越长且幅值越低;相同雷电流波形下,雷电流幅值越高,MOA放电电流幅值也越高且波头越长,且安装相数及雷电波波尾对MOA放电电流影响不大。本研究对避雷器的合理试验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变压器铁芯多点接地引超危害的原因,并结合实例、提出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10 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对配网安全运行及故障处理具有重要作用.以输电线路电缆化率为研究对象,利用ATP-EMTP建立10 kV配电网接地方式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电缆化率及接地方式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电气特性,并据此划分了不同接地方式的适用范围;详细比较了不同接地方式转供电的特点,给出建议的合环方式及保护配置,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当σ<10%时,采用不接地方式;10%≤σ<50%时,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50%≤σ≤80%,采用10Ω小电阻接地方式;σ>80%时,采用5Ω小电阻接地方式;第二,对于小电阻和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转供电技术中的合环操作建议采用直接合环方式,同时在合环开关处配置保护,及时跳开合环开关隔离故障,必要时可闭锁相关保护设备并发出告警信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10 kV电网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的几种方式,论述了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的控制原理及消弧线圈的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9.
暴小菲 《广东建材》2005,(11):123-124
本文对配电网各种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作了比较,并对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作了概要介绍,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对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推荐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建材世界》2021,42(5)
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与电压等级、单相接地短路电流、过电压水平、保护配置均有关系。合理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是系统供电可靠性的保证。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间歇性电弧接地可引起过电压损坏电力设备。消弧线圈补偿流过故障点的短路电流,使电弧能自行熄灭,降低故障相上的恢复电压上升的速度,减少电弧重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