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了复合绝缘子压接金具在均匀外压作用下开始塑变到全部塑变的变化过程及作用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复合绝缘子压接金具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介绍了复合绝缘子压接金具在均匀外压作用下开始塑变到全部塑变的变化过程及作用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大芯体压接式支柱复合绝缘子从结构设计、芯体尺寸、材料选用、成型工艺、压接装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满足即使在恶劣环境中的使用要求。端部法兰金具与大直径芯体采用压接工艺装配连接,解决了现有胶装式支柱复合绝缘子在弯曲负荷下的偏移值过大的问题,刚性明显得到提高。外绝缘选用LSR高温硫化液态硅橡胶材料,注射生产效率提高,性能更稳定。在交流550 kV、363 kV、252 kV、126 kV,直流±500 kV、±400 kV电压电站系统中,压接式支柱复合绝缘子的性能优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芯体直径选用Φ130~Φ220 mm,提高了产品抗弯、抗扭负荷的安全裕度,显著提升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是胶装式复合支柱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分别对瓷芯复合支柱绝缘子和瓷支柱绝缘子在静力及地震动作用下进行计算,对比分析了两种绝缘子在静力及地震谱作用下的位移和应力。在相同外载作用下,±800 kV瓷芯复合支柱绝缘子和瓷支柱绝缘子的最大位移基本一致,瓷芯复合支柱绝缘子应力均匀变化,而瓷支柱绝缘子应力变化较大,瓷根部位置以及伞裙根部的应力值均大于70 MPa。  相似文献   

5.
复合绝缘子端部金具和芯棒装配的压接式工艺是靠金具和芯棒间的形变应力产生的静摩擦力承担机械强度。金具和芯棒二者之间的材质不同,热膨胀系数也不同,当受热后金具和芯棒的形变也随之改变,因此,理论上说受热对压接强度有一定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比试验得出: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对压接式复合绝缘子的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阐述复合绝缘子压接的工艺过程:当金具和芯棒之间静摩擦力达到1.5~1.6倍的绝缘子MSL机械拉脱负荷时,这种压接连接认为是可靠的。指出压接关键技术要点:金具与芯棒接触表面处理;绝缘子强度等级和压接力大小的确定。分析了影响压接质量可靠性的因素:金具材质硬度、芯棒弹性模量。为提高复合绝缘子压接组件性能一致性和产品稳定性,应注重金具压接区布置,确定压接段数,选择合适的压接机。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操作复合柱式绝缘子(以下简称复合柱式绝缘子)的设计、计算、生产、试验等试制情况。根据产品的使用特点,对每种产品进行了优化设计,选择了不同直径的芯棒规格满足产品的不同机械性能要求。每产品采用整体单柱式结构,伞形采用大、小伞交替形式,从而保证产品具有优良的电气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产品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支柱瓷绝缘子的脆性断裂故障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支柱瓷绝缘子在动态载荷下的运行条件要更加恶劣,断裂故障亦更加频繁。为分析动态载荷下支柱瓷绝缘子的应力特征分布规律,基于热-结构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支柱瓷绝缘子有限元数值仿真模型,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动态风力、短路电动力和地震动态载荷的数学模型,对动态风力、短路电动力和地震波作用下的应力特征及最大拉应力动态变化特征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复合绝缘子由于芯棒发热导致异常温升的故障时有发生,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隐患.为了研究芯棒发热的热传导特性,以及复合绝缘子内外温度的关系,笔者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芯棒发热的热传导模型,并开展仿真与实验研究.结果 表明,当复合绝缘子芯棒发热时,硅橡胶护套中径向温度成对数分布,芯棒表面温度与护套表面温度为一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避雷式复合绝缘子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勾松波 《电瓷避雷器》2005,(2):12-13,18
针对配电系统复合绝缘子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联合使用时存在的问题,研制了一种具有固定导线和过压保护双重功能的组合式复合绝缘子,采用压板式导线固定方法代替原有的绑线式导线固定方法,解决了两种元件组合后绝缘子的承力问题,现场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复合绝缘子的发展及使用情况,针对我国复合绝缘子性能及应用方面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运行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下,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复合绝缘子异常发热、击穿断裂等故障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研究复合绝缘子芯棒的湿热老化特性,首先对芯棒材料进行湿热老化实验,然后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介电分析等手段对湿热老化和酥朽断裂芯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热的联合作用能够显著加速芯棒的老化进程,随着湿热老化时间的增加,样品的表面微观形貌、化学基团、热解性能和介电性能均逐渐劣化,其中环氧树脂的碳链和碳氧链的吸收峰、热解剩余质量、介电参数可作为芯棒材料的老化特征参量,用以评估其老化状态;湿热老化和酥朽断裂的芯棒均发生了环氧树脂的劣化分解和玻纤的水解与离子交换反应,环氧树脂和玻纤的劣化程度与老化时长正相关;烘干后芯棒的介电参数显著降低,表明水分入侵对其介电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湿热老化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相比于其他老化方式更加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13.
由于长期运行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下,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复合绝缘子异常发热、击穿断裂等故障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研究复合绝缘子硅橡胶伞套的湿热老化特性,首先对高温硫化(High Temperature Vulcanization,HTV)硅橡胶进行湿热老化实验,然后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介电谱和热刺激电流测试等分析手段对湿热老化和运行老化样品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湿热的联合作用能够显著加速HTV硅橡胶的老化进程,随着湿热老化时间的增加,样品的表面微观形貌、化学基团、热解性能、介电性能和陷阱性能均逐渐劣化,其中,硅氧主链与硅碳侧链红外吸收峰高、热解剩余质量、介电参数和陷阱参数可作为硅橡胶的老化特征参量,评估其老化状态; HTV硅橡胶在湿热老化过程中主要发生PDMS分解,湿热老化26天样品的PDMS的劣化程度与运行老化10年的伞裙接近;烘干后样品的介电参数显著降低,表明水分入侵对其介电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湿热老化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相比于其他老化方式更加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14.
复合绝缘子的运行特性及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在运行经验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复合绝缘子的运行特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复合绝缘子在运行中应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在制造工艺和结构方面应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空心复合绝缘子是高压电器设备的重要外绝缘部件,其端部连接结构对产品机械性能影响很大.目前常见的端部连接结构有间隙配合和过盈配合两种,但相关对比研究很少.笔者以某典型规格500 kV空心复合绝缘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分组试验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端部连接结构的弯曲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施加相同弯曲负荷时,间隙配合绝缘管承受的应力比过盈配合大,间隙配合最终的破坏值会相对偏小.主要尺寸相同的两种端部连接结构样品,过盈配合弯曲破坏值比间隙配合弯曲破坏值高约11.6%.  相似文献   

16.
车顶支柱绝缘子作为动车组牵引供电系统最为重要的外绝缘设备之一,将受电弓与车顶进行电气隔离。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动车组车顶的支柱绝缘子会暴露于自然空气中,在不同的自然气候环境下其伞裙表面也会主要呈现干燥、湿润及污秽3种不同状态,而且在高速气流下,绝缘子表面极容易吸附污秽。硅橡胶复合绝缘子具有良好的憎水性,电力系统普遍选用其作为车顶支柱绝缘子。为探究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绝缘特性,在高压实验室对试品绝缘子分别进行干闪、湿闪、污闪试验,获取相应的闪络电压。结果显示,此种绝缘子污闪电压远低于干闪和湿闪电压,且呈现伞裙表面污秽等值盐密越高,污闪电压越低的趋势。因此,及时清理绝缘子表面污秽,使其始终保持低污秽覆盖的状态,对列车稳定运行及车厢内乘客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复合绝缘子的尺寸及爬电距离检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复合绝缘子尺寸及爬电距离检查的目的出发 ,介绍了进行该试验的方法 ,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复合绝缘子压接界面结构部件间连接状态及其结构性能特点 ,在合理选择部件构成材质的性能基础上 ,应首先通过分析和实际验证确定界面结构施加外压组装时的极限位移量。然后通过产品运行环温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对其进行修正后 ,才能正确找出压接界面结构实际组装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9.
复合绝缘子在“V”形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V"形串中复合绝缘子长期运行受压对绝缘子性能的影响,进行了"V"形串复合绝缘子的受力试验。监测了角度偏移、受压复合绝缘子的应力及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并在多次试验后对受压绝缘子进行了机械破坏负荷试验。结果表明,在"V"形串中复合绝缘子受压并不影响其机械性能,但应注意频繁弯曲是否会造成密封破坏。  相似文献   

20.
复合绝缘子存在及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光亚  蔡炜 《电瓷避雷器》2000,(4):15-17,27
浅析了复合绝缘子存在及研究的若干问题 ,对复合绝缘子在运行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进一步提高复合绝缘子质量 ,保证其在运行中的安全可靠性应开展的研究工作 ,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