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意人生     
父亲爱喝茶,一年四季如此。 盛夏时节父亲一杯接一杯地喝着热茶,满头的汗。而我最喜欢盯着他杯子里悠悠升起又落下去的茶叶,那么的自然而令人神往。在喝完一大暖瓶水后,父亲总会对着不解的我笑着说:“凉快!你也喝点?”我总会慌张着跑开去,好像怕慢一步会被父亲的热茶烫到。多少年了,我一直无法理解:大热天的喝那么热的茶水,简直是遭罪,怎么可能会凉快?!  相似文献   

2.
在很多人的眼里,我的父亲有些不务正业.他是个农民,却不会侍弄庄稼,只能拿着焊枪帮别人焊东西;他是个男人,却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总是跟在母亲的身后打杂.亲戚、邻居当中没有读书看报的,可父亲却订了一份《武林》.每每邮递员来送杂志,父亲总是故意等他高叫了几遍后才答应.然后,他从村子南头走到北头溜达一圈,见谁都热情地举着杂志打招呼.我挺稀罕这种刊物的,它有文字有插图,煞是好看.这大概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吧. 当我第一次怯生生地问父亲要钱买一本大部头的书时,他问:“你同学有没?”我说没有,心里以为是没指望了.不料,他毫不犹豫地说:“人家没有,咱有.买!”从那时,我就对这个不喜欢下地干活的父亲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的父亲罗国荣和他开的餐馆“颐之时”,读者也许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在《四川烹饪》杂志上已有多篇文章对此作过介绍。今天,在父亲诞辰90周年之际,我特意撰写此文,一方面是对父亲的纪念,另一方面也是让读者对我的父亲和他的“颐之时”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一诺值千金父亲生于1911年,幼时因家境贫寒,他和我的伯父都只读过一两年书。在我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后,父亲和伯父便不得不独自谋生。经人介绍,12岁的父亲先后拜川菜名厨王海泉和黄绍清为师,从此开始了他的厨师生涯。父亲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且为人忠厚,尊师…  相似文献   

4.
羊方藏鱼     
杨柳 《饮食科学》2014,(2):47-47
父亲在徐州上班,有一次去探望父亲,父亲带我吃了“羊方藏鱼”,我记忆颇深。  相似文献   

5.
(D)现在说已迟有个好奇的小孩,不到10岁却知道很多,爱说也爱问,连吃饭时也不住四。他父亲很不喜欢儿子吃饭时老说话,一再教训他:“吃饭时不能讲话,有话饭后再说。”一天,父子俩同去食堂吃饭。父亲边看报边喝汤,没注意盘里。突然,儿子对父亲叫道:“爸爸,爸爸……”“别说话!”父亲对儿子说,“你忘了我咋教你的,还要给你讲多少次。”“可是,爸爸,有点儿事得马上告诉你。”“饭后再说,现在吃饭。”儿子不作声了,仍然望着父亲的汤盘。喝完汤,父亲点上烟,对儿子说:“喂,现在说吧,你想告诉我什么。我听着。”“现在已不…  相似文献   

6.
我河南老家院里有棵红枣树,我小的时候便有碗口粗。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父亲用砍刀背使劲敲打红枣树,树干被打得梆梆响,树枝摇晃着,零星枯叶和零星小干枣被震得纷纷落下来,便问父亲,父亲沉着脸说“要打,要打,不打就不结枣子,像有些人一样,不打,就不好好学习。”我知道父亲是说我的,我上学贪玩,一玩起来便忘了学习,结果到考试时有时成绩好有时成绩差,每当考试成绩差时,我父亲便大发脾  相似文献   

7.
我始终不能忘怀第一次尝牡蛎时的异样心情:那时,我还是个瘦削的小伙子,和父亲在礁石遍布的新西兰海滩边捕鱼.父亲撬开一只牡蛎,用刀尖挑着,递给我说:“把它吞了.”我迟疑地把这看上去象湿拖布似的东西吞了下去.打那以后,多少年来,我航行过狂暴的太平洋;在北极的拖网船上吞食过鳕鱼;还玩过冲浪板.但是,在我的海上生涯中,没有一件事能比得上第一次尝牡  相似文献   

8.
离家已有好些年了。每当想起家中日渐衰老的父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便油然而生。特别是父亲那汉长满老茧的大手挥动着锅炉的情景,不断地在我脑中浮现,刺激着我的味觉,使我不由得谷口水。是啊,在我心中,父亲做的家常菜,是永远的佳肴!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亲是做不出诸如金妃鸡、葫芦鸭、又烧鱼之类的高档菜肴的。记得他办的席桌一贯是“三蒸九扣”或称“八大碗”、“九斗碗”之类,平常在家做菜则是清一色的炒、烩、烧、炖,还有一些直到现在我仍叫不出名目的烹任法,极其简单,有时甚至连花椒、海椒、酱油也不放,然而,做出来…  相似文献   

9.
幽默八则     
残酷人生 两个人在餐馆吃饭,桌上放着一杯热茶末。其中一个认为芥末是甜的,于是舀了满满一勺放进嘴里,立即泪如泉涌。不过。他紧闭嘴巴,没说一句话。他的朋友迷惑不解:“怎么?”“我想起了我父亲,就在20年前的今天,他上吊了。”他的朋友安慰了他一番,也舀了满满一勺芥末放进嘴里,骤然,泪水涌流.第一位佯装地问:“怎么你也哭了?”“我在想你父亲上吊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上吊?” 回报 一小群爱开玩笑的人经常在同一家饭馆里吃饭。 他们总爱和侍者开玩笑,他们时而把水倒掉,却说侍者没送水来;时而把餐巾藏起来,等等.每一回…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中西部小镇的趴体没有特别之处:自制鸡尾酒、美食、烧烤架、小孩子和他们手里的玩具……如果明尼苏达州的某个派对上来了一位政治家,还是位州长,那一定是Mark Dayton。“我父亲爱热闹。”Andrew Dayton一边在自家后院喝着金汤力,一边评论着他的父亲。“精力充沛,搞气氛也是一把好手,小孩子用水枪滋他都没关系,帮我们带小孩儿最合适不过。”他的另一个儿子Eric补充了下。不过今天,Dayton兄弟的父亲不在家。  相似文献   

11.
说起“努力餐”,人们都知晓是我父亲车耀先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创办的,那里还曾一度是革命斗争的阵地和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父亲把餐馆命名为“努力餐”,意思是要“为解决劳苦大众吃饭问题而努力不懈”。为革命牺牲的父亲,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前,曾在这里度过了10年紧张而难忘的岁月。不过父亲当年更多的还是从事革命斗争活动,而“努力餐”的实际业务经营是我母亲。  相似文献   

12.
田维帅 《四川烹饪》2006,(12):32-33
我来自农村,父亲是木匠,从我记事起家里就供着“鲁班师”,据说农历六月十四就是“鲁班师”修真得道的日子,而我家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插香点烛摆上供品,以祈求保佑父亲事业顺利。今年也不例外,当我和母亲在香堂忙活时,母亲忽然问道:“娃儿,你们厨师拜的是哪位神仙呀!要不妈也给你供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当时就在问自己:厨师的祖师爷是谁呢?  相似文献   

13.
我接父亲来城里,是在冬天。一年未见,父亲的背明显驼了,说话又咳嗽不止,眼里也没了早年的神采。父亲有些过意不去地说:“就给你们带来一筐脐橙,要不是人老了行车不方便,还可以多带些鸡、鸭、腊肉什么的。”说完这话,父亲又咳嗽起来。  相似文献   

14.
李翔 《饮食科学》2009,(5):55-55
父亲做麦客去了。 我家在渭北的大山深处,这里麦子熟得晚,父亲趁这时去渭河边上的大平原替人割麦子。父亲已做过多年的麦客.每次回来,妹妹便会伸着小手迫不及待地叫嚷着:”买下杏了吗’?我要吃杏子哩。”父亲喜形于色打开挎包,伸手抓出黄亮黄亮的叫人一见就直流口水的杏子分给我们。咔嚓咔嚓地嚼着杏子的时刻是多么舒心美妙呀,我至今还觉得那是我艰辛儿时一段少有的幸福时光。而我们这里只有长在山坡上的野杏子,毛桃似的,又小又酸.实在难以下咽。  相似文献   

15.
父亲骗我     
人一辈子最大的事情就是吃饭。可是偏偏在这人生的头等大事上,父亲却总是骗我。小的时候,我对父亲的亲近胜过母亲。记得每次父亲上街去卖小菜,我都闹着要一起去。直到缠得父亲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用卖菜的箩筐,一头挑着菜,一头挑着我,慢慢地朝街上走去。一边走,一边还打趣地说:“我连你也一起卖了。”到街上卖了小菜以后,父亲经常用卖菜的钱买些油条、麻花或者包子给我吃。因此,跟着父亲上街卖菜就成了儿时我最乐意的事。后来不知怎么的,我觉得父亲变得越来越小气,而且也不那么疼我了。每次跟他上街,他不再买油条、麻花和包子了…  相似文献   

16.
夏日的余晖透过店铺的玻璃照射进来,我刚刚送走了一位配眼镜的顾客,便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告诉我,今天是父亲的生日,要我晚上早点关门回家为父亲庆祝生日,并特别叮嘱我说:“玲子,该回家看看了,你爸其实挺想你的。”我鼻子一酸,匆匆地跟母亲说了一起“我知道了”便收了线,我怎么会不记得父亲的生日呢?我怎么会不想回家看看双亲呢?但是父亲会接纳我吗?  相似文献   

17.
眼镜的故事     
我认识的第一个戴眼镜的人,是父亲。在幼年的记忆中,眼镜是长在父亲消瘦的脸上,同他的鼻子、嘴巴一样。我很少见他从鼻梁上摘下过眼镜。父亲戴的是紫红色玳瑁框近视眼镜,衬着他苍白的脸,从没对我和蔼地笑过。父亲就在我的心内生长着威严与恐惧,使那时的我一看见戴眼镜的人就紧张万分。一次,父亲午休,眼镜放在床头柜上,好奇  相似文献   

18.
胖胖的丁聪,不久前刚刚度过了自己的八十寿诞。谁是丁聪?就是大名鼎鼎的漫画家“小丁”啊!丁聪先生解释“小丁”之意有三:一是相对父亲——老画家丁悚而言,父亲是老丁,儿子自然是小丁啦;二是从版面上考虑,聪字的笔画太多,写小了看不清楚(指印刷后),写大了又往往影响画面效果,写小丁则与漫画相应;三是汉语中的“丁”有人物的含意,“小丁”即可理解为“小人物”。“其实,我真真是一位小人物,一位不足挂齿的小人物”,他如是说。  相似文献   

19.
离不开的梨     
小时便爱吃梨,还为贪吃而挨过教训。有一次父亲出差山东,带回了一篓“莱阳梨”。虽说看着不少,可给亲友们一分,所剩下的就不多了几乎都由着我吃,到最后妈才得以尝尝味道。看着雪白多汁的梨肉让妈陶醉的样子,我的心里不禁又是  相似文献   

20.
立冬刚过,母亲便迫不及待地加重了对两头年猪的关爱,首先是原有的一日两餐加质不减量,另外还特意外加一顿早点——爆炒玉米。玉米炒得金黄,两头肥家伙吃得喷香,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父亲也不闲着,每天劳作回家顾不上洗去脚上的泥巴,就一头扎进猪圈去,拍拍猪嘴捣捣圈门。末了,便一个劲地催母亲:“快去采几篮油菜花回来腌了!”逗得母亲恼怒地回嘴:“瞎慌什么,这不还早着吗,跟个娃娃似的。”父亲不好意思地笑笑:“一年就杀一回年猪,馋呗。”晚饭时,父亲对我和妻子说:“还是按老规矩,日子和菜谱由你俩定,找个周末把你们的同事朋友统统请来,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