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余雷  田浩  李博鹏 《特殊钢》2018,39(3):51-53
GCr15轴承钢(/%:0.95~1.05C,0.20~0.30Si,0.30~0.40Mn,1.40~1.50Cr)300 mm×400 mm连铸坯的生产流程为120 t BOF-LF-RH-CC-连轧至Φ60 mm材。生产试验了连铸坯1 180~1 260℃高温扩散时间4.5~24 h对Φ60 mm热轧材碳化物带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保温时间的增加,热轧材带状级别降低,当保温时间为4.5~6.5 h、6.5~10 h和≥13 h时,Φ60 mm材的带状级别分别达2.5级、2.0级和1.5级。可根据不同带状级别要求,设定相应的保温时间。  相似文献   

2.
GCr15轴承钢(/%:0.95~1.05C,0.20~0.30Si,0.30~0.40Mn,1.40~1.50Cr)300 mm×400 mm连铸坯的生产流程为120 t BOF-LF-RH-CC-连轧至Φ60 mm材。生产试验了连铸坯1 180~1 260℃高温扩散时间4.5~24 h对Φ60 mm热轧材碳化物带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保温时间的增加,热轧材带状级别降低,当保温时间为4.5~6.5 h、6.5~10 h和≥13 h时,Φ60 mm材的带状级别分别达2.5级、2.0级和1.5级。可根据不同带状级别要求,设定相应的保温时间。  相似文献   

3.
党爱国  崔娟  李永超  冯艳 《钢铁钒钛》2015,36(1):109-113
对325 mm×280 mm大方坯在开坯、加热炉加热、堆垛缓冷和水除鳞等生产流程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坯到160 mm×160 mm热轧坯时,角部温度已经下降到990℃,表面中心温度下降到1 012℃。冷装热轧坯经过50 min的加热后温度基本达到1 000℃,热轧坯开坯后直接入炉经过40 min的加热后热轧坯温度已经达到1 060℃以上,基本满足了轧制的要求。铸坯经过堆垛冷却48 h后,堆垛表层的铸坯中心温度下降到20℃左右,堆垛中心的铸坯中心温度下降到80℃左右。冷却速率自顶向下逐渐减慢,堆冷铸坯的冷却速率为8.3~15.3℃/h,铸坯的平均冷却速率为10.44℃/h。热轧坯在经过水除鳞段后,铸坯角部温度下降到1 053℃,边部中心温度下降到1 055℃,整个水除鳞阶段热轧坯的温降幅度在15℃左右。  相似文献   

4.
于洋  王畅  王林  徐海卫  苏岚  曹恒 《中国冶金》2014,24(1):41-46
连铸坯处在γ+α两相区装炉加热,会导致带钢心部混晶,对带钢组织及力学性能造成不利影响。以SS400钢种为例,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了首钢迁钢2250mm生产线紧凑型布局下连铸坯直装及热装下的温度场,并结合实际测量进行了校验。直装情况下连铸坯经切割后到达加热炉入口实际约需要15min,此时铸坯心部温度830~860℃,表面温度779~803℃,均基本处在γ+α两相区内,应予以避免。热装情况下,连铸坯下线倒坯堆冷时间应不低于2.8h,这样才能保证板坯心部温度低于700℃以完成α相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重钢公司进行小方坯热送热装的情况。结果表明,热送热装铸坯的入炉温度平均大约450℃,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新钢生产含铌Q345钢的连铸坯生产流程,借助数值模拟,分析了连铸坯堆冷的形式对热装的节能效果和生产节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钢现行工艺下,含铌Q345连铸坯需下线堆冷,至堆垛中所有连铸坯表面最高温度低于650℃后再组织热装;相对于冷装,热装可节能197.5~285.5kJ/kg,效果显著;由于堆垛的形式和初始温度决定了实施热装所允许的堆冷时间,可根据该时间与加热计划合理组织堆垛方式。  相似文献   

7.
非调质钢C70S6 BYΦ60 mm棒材的生产流程为60 t UHP EAF-LF-VD-240 mm×240 mm坯连铸-连轧。连轧材经现场超声波探伤并对缺陷定位取样,通过低倍、金相显微等检验方法对缺陷进行分析,得出该缺陷为心部裂纹,其产生原因主要是铸坯加热不均和轧后冷却应力较大造成。通过改善铸坯加热工艺,将加热二段温度从1 239℃提高至1 248℃,总加热时间≥2.0 h,均热段1 232℃20~40 min,轧后冷却由堆冷24 h改成坑冷38 h,探伤不合格率由36. 80%降至0. 78%。  相似文献   

8.
基于某钢厂的蓄热室步进式加热炉,以炉内的TA1钛坯为研究对象,建立传热的数学模型和加热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开展钛坯在炉内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研究.研究炉膛温度和钛坯入炉温度对钛坯加热过程中最大断面温差的影响,以及预热段温度和一加热段温度对满足出炉要求钛坯芯部温度的加热时间影响.结果 表明:钛坯经过预热段和加热段加热时,其最高温度一直位于端面角部,最低温度位于钛坯芯部,而经过均热段后,角部温度最低.预热段温度每升高5℃,最大断面温差增加1~2℃,钛坯入炉温度每升高50℃,最大断面温差减小3~8℃;预热段温度每升高10℃,芯部温度满足出炉要求的时间减少1~2min,一加热段温度每升高10℃,芯部温度满足出炉要求的时间减少4~ 6min.  相似文献   

9.
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钢水从结晶器至二冷区和空冷区冷却过程以及280 mm ×380 mm连铸坯热装热送的温度模型,并分析了重轨钢U71Mn(%:0.66~0.76C、0.15~0.35Si、1.10~1.40Mn)和U75V(%:0.70~0.78C、0.50~0.70Si、0.75~1.05Mn、0.04~0.08V)中的氧、氮含量、铸坯低倍组织和加热炉人口处铸坯输送辊道等对该钢热装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重轨钢铸坯热装可缩短加热时间40 min,铸坯输送辊道的工作温度为250℃。  相似文献   

10.
针对攀钢连铸板坯热送热装生产现状,开发了板坯热送,加热过程数学模型,进行了铸坯生产组织方式及表面质量状况轧制前后对应关系的工业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铸坯热送热装管理办法和加热炉操作规程。生产统计表明,铸坯热送热装率从1995年的16.7%提高到1996年的36.9%平均入炉温度达565℃。  相似文献   

11.
刘鹏 《特殊钢》2018,39(3):25-27
生产的高压锅炉用钢SA-210A1(/%:0.08~0.11C,0.22~0.24Si,0.72~0.74Mn,0.007~0.010P,0.004~0.005S,0.010~0.015V,0.025~0.035Ti,0.012~0.018Alt)的冶金工艺流程为55%铁水+废钢-100 t EAFLF-VDΦ500 mm坯连铸-轧制成Φ130mm圆钢。通过低铝脱氧工艺-EAF终点控制[C]≤0.06%,[P]0.006%~0.010%,出钢加石灰12 kg/t,AD粉(/%:10~13A1,55~60Al2O3,5~8SiO2, 5~8Mg0)3 kg/t,700%Al钢芯铝3 kg/t预脱氧;LF采用5.76~6.06高碱度Al2O3渣系,LF终点喂0.40 kg/t钙线,软吹≥10 min;中间包钢水过热度15~25℃连铸结晶器和末端电磁搅拌,拉速0.31~0.32 m/min,铸坯缓冷≥48 h等工艺措施,SA-210A1钢中的[O]16×10-6~ 24×10-6,[N]65×10-6~80×10-6,[Alt]≤0.020%,铸坯和热轧圆钢低倍组织和非金属夹杂物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2.
周明  谢志雄 《工业炉》2005,27(4):23-26
介绍了韶钢炼轧厂连铸坯热轧工艺的实施方案,总结了连铸坯热送、热装、热轧工艺及控制的一些经验。实施这一方案取得了缩短加热时间,减少钢坯烧损,降低能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提高热送连铸坯温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远红外非接触测温和射钉法对武钢三炼钢的板坯连铸机典型二冷模式下铸坯的表面温度及凝固坯壳厚度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过矫直区进入水平段之后铸坯表面温度持续降低,机尾附近铸坯表面温度仅为710~820℃。根据坯壳厚度变化得出的典型二冷模式下综合凝固系数K为24~27mm/min^1/2,根据凝固终点与K的关系,将浇铸低碳铝镇静钢时的拉速由1.1m/min左右提高到1.4~1.5m/min,使铸坯的凝固终点向机尾延伸,铸坯出机表面温度提高到了920~940℃。  相似文献   

14.
吕安明  李猛  刁峰  张庆 《特殊钢》2018,39(2):38-40
25MnCrNiMoA 钢(/%:0.25~0.26C,0.22~0.25Si,1.25~1.30Mn,0.008~0.011P,0.002~0.004S,0.45~0.50Cr,0.36~0.38Ni,0.24~0.26Mo,0.04~0.08Cu,0.025~0.031Alt)的生产流程为100t UHP EAF-LF-VD-Φ650mm坯连铸-轧制Φ120mm材。试制过程热轧材出现批量表面裂纹。通过对轧材表面裂纹缺陷部位组织观察和分析,发现裂纹附近组织存在明显的脱碳及夹杂物,并且裂纹末端存在多条铁素体条带,表明连铸坯质量缺陷是25MnCrNiMoA圆钢产生表面裂纹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S]≤0.003% ,连铸时液面波动≤2mm,拉速0.26 m/min,过热度20~30℃ ,降低二冷水量,矫直温度≥950°C,优化保护渣组成等工艺措施,避免了25MnCrNiMoA钢热轧材表面裂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热轧一厂全连轧入炉钢坯中间运送环节时间较长,钢坯从连铸机拉出后热能损失过大,经过转盘装置改进,提高了钢坯热装温度,降低了能耗,加快了生产节奏。  相似文献   

16.
方剑  黄彦  唐应波 《特殊钢》2018,39(3):54-58
试验用Φ360 mm 27CrMnMoV钢(/%:0.27C,0.25Si,0.92Mn,1.06Cr,0.75Mo,0.009P,0.003S,0.088V)铸坯经穿孔和Φ340连轧机组热轧成Φ244.48 mm×15.11 mm无缝管。试验研究了830~950℃水淬,880℃水淬+600~680℃ 30~120 min回火,以及880℃两次水淬+620~660℃回火工艺对该钢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般要求V150管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034~1241 MPa和≥1103 MPa,0℃横向冲击功≥80 J。结果表明,一次淬火+630~655℃ 60min回火时Mo和V碳化物析出产生二次硬化,其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 034~1 150 MPa和1 103~1 225 MPa,0℃横向冲击功为80~108 J。二次淬火+635~655℃ 60 min回火工艺,循环淬火使奥氏体晶粒细化,提高强度的同时显著改善韧性,其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 034~1 170 MPa和1 103~1 240MPa,0℃横向冲击功为80~120 J,比一次淬火+回火工艺更容易实现V150高抗挤毁套管性能的稳定性控制。  相似文献   

17.
热送热装过程大板坯传热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热送热装过程中典型的大板坯温度变化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分析了计算结果.研究表明:辊道输送过程热送温度对铸坯冷却速率影响较小;保温坑内堆垛的铸坯温度分布较均匀,冷却速率较慢,在8.3~9.0 K/h之间;堆垛空冷铸坯的主要冷却速率为11.3~18.6 K/h;在加热过程热装温度不同可使铸坯内外形成不同的热履历.对不同热送热装工艺过程中铸坯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为优化界面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验用Φ360 mm 27CrMnMoV钢(/%:0.27C,0.25Si,0.92Mn,1.06Cr,0.75Mo,0.009P,0.003S,0.088V)铸坯经穿孔和Φ340连轧机组热轧成Φ244.48 mm×15.11 mm无缝管。试验研究了830~950℃水淬,880℃水淬+600~680℃30~120 min回火,以及880℃两次水淬+620~660℃回火工艺对该钢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般要求V150管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034~1241 MPa和≥1103 MPa,0℃横向冲击功≥80 J。结果表明,一次淬火+630~655℃60 min回火时Mo和V碳化物析出产生二次硬化,其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 034~1 150 MPa和1 103~1 225 MPa,0℃横向冲击功为80~108 J。二次淬火+635~655℃60 min回火工艺,循环淬火使奥氏体晶粒细化,提高强度的同时显著改善韧性,其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 034~1 170 MPa和1 103~1 240MPa,0℃横向冲击功为80~120 J,比一次淬火+回火工艺更容易实现V150高抗挤毁套管性能的稳定性控制。  相似文献   

19.
黄镇 《特殊钢》2020,41(1):58-60
研究了终轧温度(880~935℃)对热轧中碳含硼钢40B实际晶粒度的影响。在开轧温度990~1010℃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圆钢轧制节奏,实现不同的终轧温度,得出终轧温度降低有利于改善Φ32mm热轧中碳含硼钢的实际晶粒度。通过试验生产实践,并分析圆钢头、中、尾部1/2半径区域的纵向金相组织,发现当终轧温度在880~890℃时,热轧中碳含硼钢40B的实际晶粒度最细小且均匀。  相似文献   

20.
采用远红外非接触测温和射钉法对武钢三炼钢的板坯连铸机典型二冷模式下铸坯的表面温度及凝固坯壳厚度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过矫直区进入水平段之后铸坯表面温度持续降低,机尾附近铸坯表面温度仅为710~820℃.根据坯壳厚度变化得出的典型二冷模式下综合凝固系数K在24~27mm/min1/2之间,根据凝固终点与K的关系,将浇铸低碳铝镇静钢时的拉速由1.1m/min左右提高到1.4~1.5m/min,使铸坯的凝固终点向机尾延伸,铸坯出机表面温度提高到了920~9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