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源水中藻毒素污染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某市源水中的藻毒素高发期、藻毒素的分布、藻密度作了分析,并探讨了藻毒素浓度和藻毒素产经与水中氮、磷浓度的关系,以及常规水处理工艺对藻及藻毒素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2.
CMF—AC组合工艺对水库水轻污染净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学良  王军 《中国给水排水》1997,13(1):22-23,33
CMF-AC组合工艺对水库水轻污染净化试验胡学良王军(大同市自来水公司)位于大同市下游48km处有一座册田水库,库容为5.8亿m3,由于城市排污水库水已遭到污染,仅相当于GB3838-88的四类源水或建设部行业标准CJ3020-93的二类源水。该水质...  相似文献   

3.
赵月龙  杨云龙 《山西建筑》2003,29(14):68-69
在分析源水水质的基础上 ,针对传统水处理工艺净化富营养化水源水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采用生物预处理工艺处理富营养化水源水的研究方案 ,并对研究方案水源水中的各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态湿地净化微污染水源水.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450 m3/d的运行条件下,生态湿地净化系统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效果较好,尤其是对NH4+ -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40%和85%以上.由于进水CODMn值偏低,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只有12%.整个湿地系统出水CODMn、NH4+ -N和TP浓度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质的要求.但湿地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湿地系统的反硝化能力较弱,出水TN主要以硝态氮为主.因此,需调整湿地结构来构建厌氧环境,以提高湿地系统对TN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5.
传统江南水乡城镇是以水网为核心,水陆相生相依。而在大规模建设中,鲜明的水城意象正逐步消逝,水网逐步隐性退化。研究认为,恢复水城意象首先要恢复水网的显性地位,前提是恢复滨水地块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根据用地功能的公共开放的属性,将地块与水网的关系分为适宜、兼容和排斥三种性质;引导城市滨水地带应尽可能选择适宜类别的功能,并且通过分割置换、分化归纳及引导转换的手法调整兼容、排斥类别滨水用地,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滨水地带的公共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生物载体在无曝气条件下对微污染水的净化特性.结果表明,弹性填料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组合立体悬挂填料、无纺布A和无纺布B,且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 d、其填充密度为83.3%时的除污效果最好,对CODMn、UV254氨氮、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2%、77.6%、94.5%和45.0%,对苯、苯乙烯、对二氯苯和硝基苯(进水浓度均为饮用水标准限值的10倍)的去除率分别为78.5%、61.2%、47.4%和28.6%.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自来水厂水源水藻类污染控制及二氧化氯预氯化除藻的效果,成本低,效果好,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纳米水离子是通过对凝水放电尖端施加高压电释放的复合离子粒子集团,理论上粒径范围几至几十nm。本实验以香烟产生的颗粒物为实验净化对象,进行了自主研制水离子发生装置的颗粒物净化效果实验研究,并与相关技术的离子发生装置进行对比实验,实验讨论了电压对水离子净化效果的影响,为此类净化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微污染湖水为原水,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单独投加以及与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联合投加时原水经混凝沉淀后的除污效果。结果表明,PAC与PPC联合投加能有效降低沉后水的色度、浊度、有机物含量和藻类数等;当投加0.4~0.6 mg/L的PPC反应10 min后,再投加20~30 mg/L的PAC,可获得良好的沉淀效果,对色度、浊度、UV254、CODMn和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0%、80%、25%、26%和78%;与单独投加PAC相比,投加PPC后再投加PAC可减少一半以上的PAC投加量,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不投杀菌剂、灭藻剂也能让中央空调水系统不长细菌和藻类,保护大气不受细菌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新恢复湿地对近岸水体的深度净化与水生态功能提升效果,于2017年8月—2019年4月对鹦鹉洲生态湿地各生态单元进出水水质进行监测,并分析了湿地内各个组块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结果显示,鹦鹉洲生态湿地对来水中NH4+-N、NO2--N和NO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9.2%、46.3%和52.9%,对溶解性无机磷(DIP)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和55%,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为59.6%;湿地不同区块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有效提升了水体透明度,深度净化了水质。  相似文献   

12.
水葱对高盐再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水葱去除天津泰达景观河道(以高盐再生水为补水)水体中污染物的室内试验和现场测定结果,考察了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室内试验显示,对COD、TN、NO36--N、NH3-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27.85%、55.03%、55.20%、67.5%、84.25%、86.02%;实际水体的测定结果表明,对COD、TN、NO3^--N、NH3-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21.37%、61.84%、72.35%、9.30%、49.09%、56.52%;水葱对含盐量高达5000mg/L的再生水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并且能够降低水体的pH值。因此,可通过适时收割水葱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信江流域水源地水质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制定信江流域水源地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以信江沿岸的8个水源地取水口为研究对象,对其2006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模糊评价.评价结果表明,8个水源地取水口的水质全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I类水质,铅山、横峰、弋阳水源地取水口的水质优于上饶、广丰取水口的,这符合当地的工业和社会发展情况.基于此,提出了信江流域应急预案的风险源评价应主要对上饶、广丰两地区进行.  相似文献   

14.
原水预臭氧化对常规处理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荣  许阳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0):57-60
杭州南星水厂的原水经预臭氧处理后,砂滤池除铁、锰作用得以加强并发挥了生物除氨氮作用,但反冲时滤砂难以洗净,池壁还滋生了青苔;混凝效果得到强化,矾耗降低.通过生产性试验分析了原水预臭氧化对常规工艺的不利影响,认为原水由预氯化变为预臭氧化后,生物砂滤池宜改为气水反冲洗方式,斜管沉淀池和滤池宜采用遮阳方法防止池内滋生藻类,另外从成本方面考虑,用投加臭氧来降低矾耗是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15.
美人蕉和菖蒲生态浮床净化微污染源水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美人蕉和菖蒲生态浮床净化微污染源水,在进水TN为0.91~1.17mg/L、TP为0.12~0.18mg/L、CODMn为5.48~9.36mg/L、DO为3.6~6.1mg/L时,两种生态浮床的出水水质均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其中美人蕉和菖蒲浮床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2.5%和36.2%,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48.1%和44.2%,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42.3%和36.3%,美人蕉浮床的净化效果要好于菖蒲浮床。可见,生态浮床的除污效果较好,可用于微污染源水的净化。  相似文献   

16.
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微污染原水的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水源受氨氮污染的情况,进行了生物活性炭滤池与普通石英砂滤池的生产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10℃、进水氨氮>0.8 mg/L的情况下,生物活性炭滤池对CODMn、氨氮的去除率比普通石英砂滤池的高,而且具有很好的抗氨氮冲击负荷能力,但冬季低温对处理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际上通行的制订饮用水源水水质标准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在选择源水水质评价指标和确定标准值时采用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在饮用水源水水质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研究典型饮用水源地的源水水质入手,使制订出的标准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藻期水源水存在的水质问题,结合其水质特点,利用小试和中试结合的方法研究应对高藻水源水的粉末活性炭吸附预处理技术,具体包括优选最佳的活性炭种类、确定相应的应用方案、分析其处理效能。研究结果表明,用于高藻期水源水处理的最佳粉末活性炭应该具有相对较发达的中孔和微孔,同时具有一定含量的含氧官能团;活性炭的投加量应在15 mg/L以上,并保证有30 min以上的接触时间,同时适当增加混凝剂的使用量,此时对微囊藻毒素、土臭素、2-MIB的去除率分别为90%、86%、93%,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沉淀单元对藻类的去除率,维持滤池的正常运行;使用粉末活性炭预处理时,应尽量避免与预氧化工艺组合使用,如果的确需要组合使用,两工艺应间隔适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关停城市自备井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水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以哈尔滨市停水事件为切入点,阐述关停自备井的必要性,提出关停自备井工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彻底防范水危机事件的发生,确保城市供水和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