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疆塔城地区蜂蜜中产毒肉毒梭菌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陈小宁,高庆仪,郑建群,吴季高,黄愿峰我国是盛产蜂蜜的国家,肉毒中毒发病率和外环境土壤中肉毒梭菌芽胞的污染率亦很高。尤以新疆地区为甚。日本国曾对从中国输入的蜂蜜进行了肉毒梭菌污染率的调查。在154份样品...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市肉毒梭菌在环境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肉毒梭菌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为预防、诊断、治疗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地貌,均匀抽取8个县(市、区),采集土壤、食品和水3类样品,检测肉毒梭菌污染情况.结果:采集土壤、水、食品3类样品共350份,肉毒梭菌检出15份,检出率为4.3%,其中,12份为8型肉毒毒素,3份为A型肉毒毒素.发生过肉毒中毒的县(市、区)肉毒梭菌检出率高于未发生过的县(市、区)(P<0.05).山区与平原肉毒梭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石家庄市外环境中肉毒梭菌污染较以前严重,并且存在A型肉毒毒素.  相似文献   

3.
臭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但食用自制的臭豆腐,应谨防肉毒中毒.引起肉毒中毒的细菌是,肉毒梭菌.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特别是存在于未开垦的荒地中.这种细菌能形成芽胞,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一般细菌在沸水中几分钟可被杀死,而肉毒梭菌芽胞在沸水中4分钟仍能存活.该菌产生的毒素称为肉毒毒素,  相似文献   

4.
自制臭鸡蛋引起B型肉毒中毒调查报告侯正宗,宋立江,阎玉霞河北省卫生防疫站(071000)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在国外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在国内植物性食品则占中毒食品的72.0%,主要为自制臭豆腐、豆鼓、面酱等食品。[1]河北省1992年发生一起自制臭鸡蛋中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起疑似婴儿肉毒中毒进行实验室诊断研究。方法对1例疑似婴儿肉毒中毒病例的粪便、食用过的食品和生活环境涂抹共计30份标本/样品进行梭菌分离鉴定及肉毒毒素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产毒试验。结果将患儿粪便标本培养物上清液腹腔注射小鼠后可致小鼠出现典型肉毒毒素中毒表现(竖毛、呼吸困难并出现典型的蜂腰、四肢麻痹),继而死亡,且培养物上清液经胰酶处理后毒性增强,表现为小鼠出现中毒及死亡时间较未处理组明显缩短。但培养物上清液经100℃加热处理后再次染毒动物,小鼠未出现中毒和死亡。混合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及单价抗E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可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从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G~+芽胞杆菌,该菌在哥伦比亚血平板上呈不规则半透明扁平菌落,边缘根状生长,并携带E型肉毒毒素产毒基因,16S rRNA将其鉴定为丁酸梭菌,产毒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可产E型肉毒毒素。结论该起婴儿中毒事件是由感染产E型肉毒毒素的丁酸梭菌引起。  相似文献   

6.
肉毒中毒患者周围环境中肉毒梭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刘永贵,司培合,张复臣,侯风英山东省荷泽地区卫生防疫站(274010)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易于污染食品、在适宜条件下可在食品中繁殖,产毒引起食物中毒。我区自1980~1993年共发生5起...  相似文献   

7.
刘爱萍 《肉类研究》2007,(10):37-39
肉毒梭菌分布广泛,其芽胞热抵抗力很强,其分泌的肉毒毒素致死力极强。目前对肉毒梭菌的检测与控制存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婴儿肉毒中毒症非常罕见,对1岁以下婴儿可引起严重的症状,主要原因为进食含有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简称肉毒梭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若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很高。肉毒梭菌存在于经加热杀菌及未经杀菌的蜂蜜中,因此,不要给1岁以下婴儿喂食蜂蜜是非常重要的。因肉毒杆菌孢子即使经加热(调理、蒸煮等)也难以杀灭,故同样不建议在婴儿用食品甜味剂中添加蜂蜜。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区历来是我国肉毒中毒发病最多的地区 ,尤以北疆居多。[1] 究其原因是 (1)北疆土壤中肉毒梭菌芽胞污染率高。 (2 )北疆汉族居民较多 ,他们大多有家制发酵豆制品的传统习惯 ,常因食用含毒的发酵豆制品而致中毒。新疆地区肉毒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12月、1、2、3、4月份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查找病因,指导临床救治,以便为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WS/T 83—1996《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启动国家卫计委特效药系统紧急采购肉毒梭菌诊治血清应用于病人,分析致病原因与病程变化关系,确定诊治措施。结果确诊发病病人2例,仅1人住院。在住院患者血清中检出A、B型肉毒梭菌毒素,应用A、B型肉毒梭菌抗毒血清并对症治疗、机械通气,治疗25 d后,症状缓解,逐渐好转并康复出院。结论本次事件是由于进食被A、B型肉毒梭菌毒素污染的自家腌制酸肉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做好饮食安全宣传,加强食物中毒防控。  相似文献   

11.
肉毒中毒是由于摄食含有肉毒梭菌外毒素的食品所引起。根据我区流行病学调查材料说明肉毒中毒多系食用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引起,而食用集体制作者较少见。为探索产毒规律,主要模仿上述两种制作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现将初步探讨情况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检材与菌株:选用我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从某企业获取的30批次婴儿配方乳粉样品进行肉毒毒素和肉毒梭菌检测,对分离到的1株B型肉毒梭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 参照GB 4789.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对样品进行肉毒梭菌分离及肉毒毒素分型实验;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 30批次样品中均未检出肉毒毒素;将增菌液进行小鼠腹腔注射后,4批次乳粉样品出现了典型小鼠肉毒中毒症状,但仅从1批次乳粉样品中分离到肉毒梭菌。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该菌为Ⅰ群B型肉毒梭菌,毒素基因簇为Ha型,毒素基因为B2亚型。结论 针对背景微生物复杂的婴儿配方乳粉中肉毒梭菌检测,不应以菌种分离作为金标准,而应以增菌液小鼠毒性实验结合肉毒抗血清保护实验作为确认方法。全基因组测序可对分离菌种进行精准鉴定和相关遗传特征分析,为中毒事件处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报告了南京地区随机抽查的蜂蜜标本中A、B、E 型肉毒梭菌芽胞污染状况.同时对A、B、E 型肉毒梭菌芽胞在蜂蜜中的存活时间进行了试验观察。采集标本40份.经增菌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中A型肉毒梭菌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食品中A型肉毒梭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应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以A型肉毒梭菌的A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的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快速检测。以非A型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23株参考菌株做特异性实验;A型肉毒梭菌DNA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实验。结果: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方法灵敏度较高,最低检出限可达到为111ng/tube。结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检测A型肉毒梭菌,是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快速查明昆明市一起疑似由肉毒梭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的具体类别。方法根据GB4789.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样品在庖肉培养基中35℃厌氧增菌5 d后镜检,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肉毒梭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试剂进行检测并进行肉毒毒素分型。结果镜检符合典型的肉毒梭菌的特征,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肉毒梭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均检测出E型肉毒毒素。Real-time PCR检测只需在增菌后4~6 h的检测时间,即可得到结果,且无需进行菌体的纯化培养,鉴定时间节约至少96 h。结论此次事件为食用被E型肉毒梭菌及其毒素污染食品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用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可对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作出快速判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例疑似肉毒毒素中毒的婴儿病例灌肠液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确证。方法对患儿的灌肠液样品进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分离及肉毒毒素检测。结果患儿灌肠液样品TPGY培养物腹腔注射小鼠后可致小鼠出现类似肉毒毒素中毒表现(竖毛、呼吸困难并出现典型的蜂腰、四肢麻痹)继而死亡。培养物经胰酶处理后小鼠仍出现中毒并死亡,但培养物经100℃加热处理后再次染毒动物,小鼠不出现中毒和死亡。A、B、C、D、E、F六种混合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及B型单价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可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患儿灌肠液样品中分离到梭状芽胞杆菌,该菌经表型、生化、PCR肉毒毒素产毒基因鉴定,结果为产B型肉毒毒素的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结论患儿疾病与B型肉毒毒素中毒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青海省食源性肉毒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9—2022年青海省肉毒中毒数据,应用Excel 2021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利用R 4.2.3对事件数和病死率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运用ArcGis 10.2软件制作空间分布图。结果 1959—2022年发生食源性肉毒中毒事件86起,发病348人,死亡195人,病死率为56.03%。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牧民为主要的发病人群,肉毒毒素型别主要为E型,“风干肉”为主要的中毒食品,生食和开锅即食为主要的食用方式。结论 青海省食源性肉毒中毒病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地区也逐渐缩小,但作为我国高发地区之一,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对高危人群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肉毒中毒的救治能力,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和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1例疑似肉毒中毒病例的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 参照GB 4789.12—2016对病例暴露食品样品(自制辣椒酱、咸菜、芝麻酱、卤猪蹄)和粪便标本进行前处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样品/标本中肉毒毒素基因,通过动物试验进行毒素检测和型别确认,经接种疱肉培养基和TPGYT培养基增菌培养,采用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纯化,并做菌种鉴定。结果 5份样品/标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仅在自制辣椒酱样品中检测到A型肉毒毒素基因;通过动物试验进行毒素检测,在自制辣椒酱样品中检测到A型肉毒毒素,其他样品/标本中未检测到肉毒毒素;5份样品/标本中,从自制辣椒酱和卤猪蹄样品中均分离到A型肉毒梭菌。结论 该起中毒事件是由食用肉毒梭菌污染的家庭自制辣椒酱引起。  相似文献   

19.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及芽孢是真空包装、冷冻食品及罐装食品中的主要杀菌对象,其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而成为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芽孢萌发剂L-丙氨酸和KCl添加浓度,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肉毒梭菌芽孢萌发条件的影响,探究影响肉毒梭菌芽孢萌最适条件,并结合常压100 ℃,20 min杀菌,研究最终肉毒梭菌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当处理温度为75.5 ℃,处理时间为25.0 min,添加L-丙氨酸浓度为15.4 mmol/L,KCl浓度为0.53%时,芽孢萌发率最大,可达89.91% ± 1.31%,经过两次100 ℃杀菌20 min,肉毒梭菌杀灭率可达98%。研究结果可为食品工业中罐头的常温杀菌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有些父母在给未满一周岁的婴儿喂食蜂蜜后,突然发现婴儿出现哭声低微,无力吃奶,头无力抬起等现象.医学工作者对这类患儿粪便进行检验,结果分离出一种叫肉毒梭菌的细菌.这种细菌可以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肉毒毒素.这类症状,医学上取名为婴儿肉毒中毒症.这种病在婴儿突然死亡的情况中占4.3%.早期症状为便秘,可发生在其他症状前十~三周.最突出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