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月霄 《浙江电力》2001,20(2):42-43,50
本文对传统仓泵输送系统提出了改进建议,通过对比试验证实了改进后的仓泵系统具有输送速度快,灰气比高的特点,从而提高了仓泵的输送效率,降低了输送能耗,减轻了输送管阀的磨损。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稀相气力输送单输送管中增加为双套管,且提高输送密度,降低输送速度,提高输送效率,减少管道磨损的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与常规系统相比,高浓度煤粉输送燃烧系统在输送、稳燃和环保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对影响高浓度煤粉输送及燃烧特性的关键技术,即煤粉流化、混合、输送稳定性、煤粉燃尽和炉膛结渣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煤粉的输送及燃烧特性得到改善,机组经济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稀相气力输送单输送管中增加为双套管,且提高输送密度。降低输送速度,提高输送效率,减少管道磨损的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安徽电力》2006,23(3):22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在积极推进以特高压为重点的国家电网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工作。两年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工程共提高输送能力7442万千瓦,相当于多送出了四个三峡电站的电力,在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迎峰度夏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专家介绍,近期川渝电力紧张状况的缓解,就直接得益于国家电网输送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采用三菱FXON-40MR型PLC取代继电器控制对化纤输送系统所进行的技术改造。改造后提高了输送系统的可靠性,并在方便维修与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也取得了效果。  相似文献   

7.
晏蓬 《安徽电力》1996,13(1):50-52
为了降低线损,提高线路输送容量,近年来国外都在研究推广高自然功率紧揍型线路,以降低输送单位功率的造价,减少线路走廓,文中分析了采用分裂导线,适当扩大子导线间距,缩小相间距离,即使X减小,电容C增大,保持导线表面利用系数的稳定,使自然功率随之增加,这是提高交流输电线路经济指标和提高输送能力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电站出线回路多,输送功率大,输送距离长,在满足电力分配和系统联网要求的同时,应研究有效地提高单条线路的输送容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压缩线路走廊。本根据国内首条220kV紧凑型线路的研究成果及设计经验,对500KV紧凑型线路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三峡水电站500KV线路出线有选择地建设紧凑型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本还对500kV紧凑型线路首先要开展的研究项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电站出线回路多,输送功率大,输送距离长。在满足电力分配和系统联网要求的同时,应研究有效地提高单条线路的输送容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压缩线路走廊。本文根据国内首条220kV紧凑型线路的研究成果及设计经验,对500kv紧凑型线路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三峡水电站500kV线路出线有选择地建设紧凑型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本文还对500kV紧凑型线路首先要开展的研究项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程岚  周亦军 《湖北电力》2002,26(6):37-39
针对鄂州电厂润滑油输送及净化系统现存的设计及安装缺陷,以及主汽轮机油质不合格的现状,对润滑油输送及净化系统管道进行改造,更换润滑油过滤装置,消除了系统存在的隐患,完善系统管理,减少了维护工作量,使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能力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DTCR模型提高输电线输送容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杨鹏  房鑫炎 《华东电力》2005,33(3):11-14
输电线动态热容等级DTCR可用作提高输电线路的传输容量的核算依据。介绍了DTCR的基本概念及其提高输电线传输容量的原理,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气象条件的DTCR系统,该系统旨在利用实时测量的信息,动态确定输电线传输容量极限,以此提高输电线的输电能力。此外,该系统还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水平、防止线路负荷过大造成灾变性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覃波  李兴源  胡楠  李宽 《电力建设》2014,35(7):63-69
对于传输距离较长的特高压输电系统,系统的输电能力主要受小扰动稳定的限制。大电源特高压外送系统具有传输距离长、送电功率大等特点,其输送能力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基于送端机组特性并将受端系统等效为负荷的单机系统,对系统的等效阻尼系数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从发电机组以及系统网络这2个方面出发,具体讨论了机、网侧各参数对系统阻尼系数的影响方式。通过在PSASP仿真软件上搭建的实际特高压大电源外送系统的仿真表明:机、网侧参数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阻尼系数,从而对特高压系统输送能力产生影响,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为提高特高压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策略,该结论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截面导线在重庆110kV电网改造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城区电网密集,线路走廊宝贵,原有导线受截面限制,载流量不能满足负荷发展需求。大截面导线技术能显著提高架空输电线路的输电容量,解决输电容量需求大而出线走廊资源有限的问题。简单介绍了目前我国大截面导线输电技术的工程应用现状与技术发展水平。围绕提高重庆110kV原有输电线路载流量30%所进行的增容改造工程,分析了应用大截面导线的可行性,并以重庆110kV原有输电线路中1条线路为例,综合分析采用大截面导线方案的静态投资和动态效益。提出了重庆地区110kV输电线路增容改造的优选方案,以达到送电线路增容改造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输电线路实时动态增容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解决华东电网500kV线路的输电能力瓶颈矛盾,开展了提高现行线路载流量的研究。介绍了根据实测导线温度、电流、环境温度、风速、日照强度等参数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后的动态输送限额的计算方法,对提高现有线路的输送容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分布式能源量小面多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交直流同线输电技术的能源传输方式。通过分析交直流同线输电线路的原理,在满足现有的输电线路传输规则下,对叠加的直流电能的电压与电流进行分析与设计,并对交直流同线输电方式下的线路损耗与输送容量进行分析,得出交直流同线输电可以比现有的增容方式输送更大的容量。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交直流增容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提高华东电网500 kV输电线路输送能力的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华东电网500kV输电线路热稳定制约输送能力这一突出问题,分析了提高现有输电线路输送容量的方法,并对提高导线允许温度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在确保线路安全运行的情况下,提高现行线路输送能力是可行的,并介绍了华东电网提高导线输送能力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电力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备用容量来满足非计划的负荷需求,由于输电线路的约束、备用容量的数量及分布是否合理,关系到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建立计及输电线路约束的电力系统备用容量模型,采用蒙特卡罗重要抽样法对系统备用容量进行短期可靠性评估,给出相应的可靠性概率指标,并针对华东电网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为华东电网备用容量管理办法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徐政  程斌杰 《电力建设》2015,36(9):22-29
各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系统的经济输电适用范围,包括输送距离和输送容量,对于实际直流输电工程中电压等级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从投资成本、维护成本、损耗费用和输电走廊土地贬值费用这4个方面建立了直流输电系统的经济性模型,并运用现金流折现模型计算直流输电工程的综合费用。以输电距离1 000 km、输电功率5 000 MW具体输电场景为例,计算了各电压等级直流工程的综合费用,并拓展到任意输电场景,得到了各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系统经济输电适用范围。最后对影响经济输电适用范围的部分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研究表明:随着输电功率和输电距离的增加,总体上高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方式更为经济;电能成本和年等效损耗时间对直流系统经济输电适用范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水电跨省外送能力与送端水电装机规模、调节性能、天然来水、输电通道容量等复杂因素相关。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大规模水电站群跨省外送能力分析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流域丰枯评价方法得到不同月份丰平枯来水过程;其次利用发电量最大模型评估不同来水频率下水电系统月度最大发电能力;然后对全网进行电力电量平衡分析,若系统每日发电量扣除省内和送国外负荷后剩余电量大于跨省直流输电通道总容量,则表明当前输电通道不能够满足跨省外送需求,需要新增更多的输电通道以避免弃水。云南电网实例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定量分析不同来水情况下大规模水电站群跨省外送能力及潜力,对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及新增输电通道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输电线输送能力直接影响电力系统安全与资产利用率,如何获取线路动态载流能力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由于线路沿途进行气象条件测量成本高且可靠性难以保障,使得计算输电线动态载流能力的方法难以广泛应用。提出仅通过线路温度在线测量,并利用气象预报信息,采用辨识修正气象因子,可获得输电线实时载流能力的估计值;仿真分析证明,此方法能有效地在线预测输电线最大载流能力,为充分利用输电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