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构理论在20世纪末被引入国内后,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建筑是关于构造的诗意建造等理论视野极具批判性,与当代建筑的图像化、符号化危机针锋相对。本文以建构理论为视野审视当代建筑实践作品,同时从建构的角度总结建筑结构与空间的建构法则,在对建构理论做出评述的基础上阐释建筑创作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基于建筑理论之概念溯源、历史回顾及其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勾勒出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新议题、新方法与新特征。基于对1960年代以来全球建筑理论发展的回顾,指出建筑理论在当下需要应对建成环境、社会文化、新兴技术和气候变化4方面的挑战。基于对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状况的梳理,指出其在连续性、原创性、体系性方面的欠缺。在上述基础上,讨论未来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新议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会议的开场发言,文章从建筑史学的角度阐述了建构的话语与建造的诗学的关系,并呼吁建立一种面向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遗产和当代实践的中国建筑的建构话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邹育华 《四川建材》2007,33(3):112-113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5,(6)
<正>9月18—20日,2015年第22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于吉林建筑大学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新常态下的中国建筑创作为主题,围绕寒地建筑设计与建构技术、建筑教育中的职业指向、当代建筑评论与设计方向、新常态下建筑创作环境与设计取向、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实践的新动向等分议题展开。论坛由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主办,吉林建筑大学承办,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等9家单位协办。十几位学者、建筑师作了精彩报告,并就相关议题与来宾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图1)。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代中国建筑语境下传统基因系统性缺失的现状,以转译与重构的视角对古代合院进行精读,探讨其内在图式、生成机制与建构方式,并对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合院实践案例进行解读;讨论基于合院原型的重构设计策略与方法,构建属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建构理论中有关材料的观念和态度进行梳理,总结出相应的材料建构逻辑,并结合当代建筑实例予以例证,以加深人们对建构的理解,为当代建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5,(1)
近20年来中国建筑界所探讨的细部问题,其理论上的高峰源于西方建构理论。梳理近20年来期刊论文关涉细部问题的话语系统,发现跨文化的理论话语探讨并不能完全应对中国特有的建筑实践的需求。材料、工艺及建造模式等方面的快速转变揭示出社会对建筑质量性能的需求更有力地推进了建筑细部实践的发展。中国当代建造情境的变迁带来的细部需求,是建筑界对于细部问题之理论思辨的真正动力和根源。  相似文献   

10.
刘晓平 《华中建筑》2011,29(3):14-17,23
该文从当代的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考察了针对全球化影响的建筑主体意识和针对商业主义的建筑主体意识在各种建筑流派和建筑现象中的表现,分析了它们在实践中的不足,由此提出新现实主义实践思想.接着探讨了与新现实主义实践相对应的当代建筑学的新内涵,建构了理解当代建筑现象的理性视角.  相似文献   

11.
<正>《建筑学报》于2017年推出“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至今已是第四届。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始终立足于同一个目标——直面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思考建筑批评的文本写作与具体实践的关系。2017年的首届青年学者支持计划以“建筑批评方向”为主题,讨论建筑批评的可能性,剖析理论、历史和批评的关系,以北京为基地集中参观白塔寺22号院改造、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研究现当代建筑史的方法—知识构成分析,试图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从理论建构和历史学研究的角度,阐述"知识构成"作为考查现代性条件下当代建筑实践"历史化""知识化"的方法的架构、内容和有效性;以1992-2001的中国建筑为例说明,如何运用"知识构成"的方法,理解、阐释、重构现代性条件下建筑学的知识状况;中国乃至亚洲何以成为推动当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及方法的前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拼图——从理论话语到实践策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从建筑“实验性”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针对的主流实践和学术意识形态入手,把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发展理解为一幅拼图,而没有建构关于中国实验性建筑发展的整体历史。作者不仅从时间线索上回顾了中国实验性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理论话语及其对应的建筑设计策略,比如建构、建造、非建构、建筑的地域性,都市主义、观念建筑等。  相似文献   

14.
段威 《新建筑》2013,(5):108-112
从建筑实践出发,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和传媒文化的变迁及其与当代建筑实践的关联。发现政治景观和消费文化是影响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两条主要线索,并分别以这两条线索结合实例展开分析,以批判的视角挖掘和探讨了近年建筑宏大叙事与媚俗之风形成的深层原因,即一种核心"价值"的缺失。对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师应积极反恩.应倡导谦和而自信、批判而继承、积极而从容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当今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建构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反思是非常有意义的。建筑教育作为影响建筑师实践和思想的重要起始阶段,应顺应建筑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更新观念,并将这种观念和思考付诸于教学实践。从建构的角度研究建造的本质问题,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当代建筑中材料视角的现象学转向,一方面指出在西方当代建筑材料的研究中,知觉体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阐述了国内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对于西方的转接,并揭示其中的危险与潜在的可能;认为不可把结构理性简化为对于结构的简单暴露,而更应关注材料予人的整体性知觉影响;强调必须分辨西方理论思考与中国当下情境之差异,也惟有如此,方能激发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源自材料这一建筑学本体要素的自主性活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代建筑创作中的3种建构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炯 《世界建筑》2005,(4):98-101
该文揭示出当代建筑创作方法论的3个包新点,及其在实践中的相互关系,指出“建构”思想发展与建筑创作之间的根本性关联。建构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了创作实践基础上的思想规律性,对当代建筑创作产生推动和丰富的正面价值,该文分析了建构理论模式“结构”,“解构”,“共生”及其影响下建筑实践的演变和发展。指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应从文化语境,建构方法和创作实践3个层面进行包新性整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非线性建筑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呈现,在奇异独特的建筑造型背后,寻求建筑内在更为本质层次的意义无疑非常重要。而"建构"正是连接建筑的美学特征与内在价值的桥梁。从传统建构理论在当代非线性建筑中的新运用以及非线性建筑所特有新建构因子的浮现两方面,尝试将非线性建筑的实践与建构理论结合在一起,重新思考非线性建筑"诗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李翔宁  袁烽 《新建筑》2014,(1):50-53
通过李翔宁与袁烽的对话,探究袁烽个人创作成长之路,深入剖析袁烽在实践建筑师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下,对数字建构在教学与实践上作出的探索和示范意义,进而探讨中国当代建筑语境下的数字设计之涵义,以及其对建筑本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城市建筑》2013,(21):6-15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