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移动IPv6快速切换的性能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栋  赵珑  张有志 《计算机应用》2006,26(Z1):224-225
介绍了移动IPv6快速切换技术的原理,具体分析快速切换技术的过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根据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快速切换的优化方案,提前建立基站之间的隧道进行,进一步改善了快速切换的切换性能。  相似文献   

2.
TD-SCDMA集群通信系统切换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快速准确地选择切换目标小区和提高切换成功率,本论文首先给出了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目标小区确定方法,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其次,由于移动速度对切换的影响,本文对基于移动速度的切换算法进行改进,然后对改进算法和传统算法进行仿真比较;最后从接收信号强度和切换次数两方面评估,得出改进算法比传统算法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3.
IEEE802.11网络中过后注册切换机制实现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移动切换过程和过后注册切换机制进行分析.在IEEE802.11网络上,对管理帧的信息单元进行扩展来构造二层触发消息,并在Linux上实现了过后注册切换机制.最后从丢包和切换时延两方面对过后注册切换机制进行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过后注册切换机制明显降低了切换时延,减少了数据包的丢失.  相似文献   

4.
移动节点切换安全是移动IPv6网络今后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切换安全时于保障移动IPv6网络的完整性、可用性,推动其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地阐述了切换算法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切换过程的网络威胁、安全性需求及现状进行了总结,然后分别对当前的代表性切换算法提供的保护机制进行安全性分析,指出了这些算法相对于安全性需求存在的不足,最后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了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研究的内容和切换安全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移动IP网络中基于策略的切换架构,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描述。仿真分析表明,该架构能针对网络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定的业务类型和用户的定制服务要求,用抽象的策略对切换请求和过程进行自适应判定和动态控制,从而有效改善切换性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自动切换装置的现状,快速切换装置的切换原理、切换方式及各切换方式的安全切换区间。论述了母线残压变化过程,并对母线残压和备用电源间的向量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具体的切换实例和数据,对切换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7.
移动IPv6切换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IPv6(MIPv6)切换技术是MIPv6关键技术之一,实现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多媒体业务(如语音、视频等)的无缝切换是其最终目标。根据MIPv6技术的发展过程,对其切换技术进行综述,提出了影响切换性能的关键因素,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牛彦杰  张湜 《微处理机》2007,28(3):105-107
切换系统作为一类典型的混杂系统,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极大重视。实际工程中,由于切换过于频繁难以使系统保持稳定,针对切换时间间隔受限的情况,研究一类离散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利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给出系统满足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设计出相应的切换控制规律和状态反馈子控制器。最后对包含两个离散子系统的切换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其结果验证了文中所给出定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未来移动网络蜂窝小、切换频繁、支持规模用户和多媒体应用的需求,对位置预测与越区切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位置预测的越区切换方案HDLP(Handover Decision based on Location Prediction),其基本思想是:(1)从移动用户的大量历史移动轨迹数据中挖掘频繁轨迹;(2)根据挖掘出的频繁轨迹集合生成运动规则;(3)将运动规则运用于判决蜂窝移动通信的越区切换中。对所提算法进行仿真的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切换方案相比较,本算法减少了不必要的越区切换次数,降低了错误切换率,提高了切换的准确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代价,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容量以及QoS。  相似文献   

10.
IEEE802.21工作小组为解决异构网络互联问题提出了媒介独立切换(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MIH)方案。对WIFI、WIMAX异构网络融合进行了研究,为解决异构网络之间移动的平滑切换问题设计出一套切换流程和切换判决策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信区域的移动IPv6切换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君  郭伟  刘军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3):1106-1109
首先介绍了一种改进的转交地址的配置方法,以便缩短移动IPv6切换中重复地址检测(DAD)的时间;然后介绍了目前移动IPv6常用的两种切换技术,即快速移动和分层移动切换技术;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可信区域的切换技术。利用OPNET对改进地址配置后的基于可信区域的切换方法进行仿真,并与通常切换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可信区域的切换方法对乒乓式运动反复切换中绑定时间延迟、绑定信令在骨干网交互数目上都有很大的优化,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Mobile IP原理及切换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业界提出的几种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的切换机制。该切换机制能够同时满足实时性和非实时性数据传输的时延及丢包率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垂直切换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IEEE802.21 MIH标准进行数据传输的改进TOPSIS切换决策方案。引进了联系数和IEEE802.21 MIH的概念,基于[a+bi]型联系数提出了一种新的权重确定方法以及模糊属性指标表示方法,据此对传统的TOPSIS决策算法进行了改进。基于IEEE802.21 MIH标准对切换过程和数据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构建。用具体实例对算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并与以往的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证明,该算法与以往算法相比更加合理、准确。  相似文献   

14.
异构无线网络中垂直切换算法的评测与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敏  李忠诚  过晓冰  张德魁 《软件学报》2007,18(7):1652-1659
垂直切换作为多网融合的基础,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相关工作主要集中于垂直切换算法的研究.但由于各种算法用于自身验证的仿真评测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无法公平地予以对比.从节点运动模型出发,提出了一组适合垂直切换算法的仿真评价模型.基于所提出的仿真评价模型,对常用的迟滞电平算法和驻留定时器算法进行了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self-adaptive vertical handoff algorithm,简称SAVA).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垂直切换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AP预先转发的802.11无线局域网切换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WLAN)规范包括MAC子层和物理层(PHY)两个协议层,支持结点的移动通信,但它并没有提供移动主机(MH)的无缝切换算法.当MH从当前的接入点(AP)覆盖小区移动到另一个AP小区时,由于通信的暂时中断会对系统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的切换算法包括硬切换(hard-handoff)和平滑切换(smooth-handoff)等,这些算法要么丢包率大,要么切换延迟长,对切换的性能改善程度并不是很高.从切换延迟和丢包率两方面人手,提出了一种AP预先转发的WLAN切换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切换算法的整体性能优于其他算法.  相似文献   

16.
无线公交车载网络切换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公交车乘客提供高质量的Internet服务可以让其在乘车过程中享受娱乐及工作,进而大大提高乘客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针对公交车载网络的切换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一种改进的公交车载网络结构,进而提出一种基于数据传输速率的切换触发机制。该机制可以准确触发切换,减少切换开销,改进通信稳定性。针对公交站点存在多个访问点的切换场景,本文进一步提出一种合适的切换策略-M-Handoff。M-Handoff以负载均衡为目标进行访问点选择,同时可以保证各个已连接的公交车辆的平均吞吐率。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以上机制可以较好地提高系统性能,能更好地适于公交车载通信。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运动趋势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及其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多种网络的融合可以提高无线传输性能,为移动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网络连接.垂直切换是异构无线网络相互融合的基础.在垂直切换过程中,切换判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切换性能.文中给出了常用的迟滞电平算法和驻留定时器算法中切换判定条件的形式化表达,并对其进行了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垂直切换算法,通过分析节点的运动趋势,自适应地调节切换触发条件,有效提高垂直切换性能.所涉及的运算均为初等计算,算法简单,适用于低能量、低运算能力的移动设备.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的综合性能优于迟滞电平算法和驻留定时器算法.  相似文献   

18.
The performance of soft handoffs of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 determined by several factors.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handoff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veral handoff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evaluated through computer simulations. However, the credibility of simulation results depends on the objectivity of the assumptions made by the simula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soft handoff method that controls handoff drop timer based on a mobile station’s speed, and compares it with the current method of CDMA systems. A computer program has been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handoff methods under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method is much more efficient for mobile stations that are free in their moving direction and space than for those restricted in their moving direction and space.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ven the same handoff method may produce different simulation results depending on whether a service area is modeled as two-dimensional space or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suitable models of user mobility, especially the movement types and space allowed for mobile stations, which have been neglected in simulation studie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一种移动IP中链路层触发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寅贲  张大伟  田霖 《计算机工程》2006,32(11):133-135,164
为了解决移动IP中的切换时延问题,提出了链路层监测触发和预测链路层切换的两种链路层触发方法。链路层监测触发方法省去了切换中移动检测时间,预测链路层切换方法将网络层切换提前于链路层切换进行。这两种方法通过在链路层属性中绑定网络信息或利用外地代理获得当前子网与相邻子网的网络信息的方法,判断发生了网间切换时才进行触发,避免了由链路层触发而导致的网络层的盲目切换。  相似文献   

20.
Localized handoff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play a major role in wireless networks to deliver quality service to users on the move. Basically, handoff mechanisms are based on the received power levels and initiated when the serving base station is not able to provide sufficient resources or power during the call in progress. Nodes in wireless networks are battery based; detecting user power level is a critical task and consumes a lot of resources. To avoid this scenario, three handoff scenarios are proposed in this work: 1. Timer-based virtual structure handoff; 2. Localized cluster handoff; and 3. Overlay handoff. These mechanisms assign new channels or base stations and a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delivering a sufficient quality of service to every user based on demand. Evidence is provided by numeric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to analyze parameters like handoff success ratio, throughput and de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