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并联机器人轨迹跟踪变结构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洪瑞  侯增广 《机器人》1995,17(2):65-69
本文根据并联机器人控制的特点,将离散变结构理论应用于并联机器人的轨迹控制,引进了离散趋近律的概念,给出了实用的离散变结构控制算法,仿真表明,该方法对并联机器人轨迹踪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该文提出了一个Stewort并联机器人仿真系统,重点说明了其中对于并联机器人运动学仿真及控制系统仿真中的系统构成和规划算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该系统进行Stewort并联机器人仿真的例子,为Stewort并联机器人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仿真数据。  相似文献   

3.
以Delta并联机构为模型,利用其几何关系建立逆向动力学数学模型。利用三维实体建模软件Pro/E建立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实体模型,导入到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所得结果与理论结果一致。为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器设计与优化提供仿真数据支撑,也为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令富  郑涌 《机器人》1996,18(3):144-147
该文对并联机器人规划级运动控制基于并行结构的计算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并行算法,设计了并行处理双机系统结构,文中的研究内容大大提高了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的实时处理速度,进而改善并联机器人的控制质量与性能。  相似文献   

5.
并联机器人力控制算法实时并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并联机器人力控制算法基于并行结构的计算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并行处理双机系统结构。采用文中的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并联机器人力控制算法的处理速度,保证了实时力控制,进而改善并联机器人的控制质量与性能。  相似文献   

6.
并联机器人汉字球面雕刻刀路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将并联机构应用于未来加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并联机器人以其结构优势在高刚度、高强度和高精度等场合将得到广泛应用,但关于并联机器人在汉字雕刻领域的研究尚未展开。该文研究了并联机器人在球面雕刻汉字所遇到的若干问题,包括平面刀路向球面刀路的映射方法、圆弧插补及刀具姿态实时规划算法等,给出了算例并用实验室拥有的6—PURU并联机器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方法是有效和可行的,从而对扩大并联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CT导航微创外科混联机器人拓扑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粲  贠超  刘达 《机器人》2008,30(2):1-111
分析了CT导航微创外科手术环境对机器人的特殊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串并混联机器人构型 .详细讨论了机器人的串、并联拓扑结构的设计依据,比较了多种串联微创外科机械臂的结 构类型,明确了串联部分的构型.针对传统并联机构灵活性较小的不足,提出并分析了并联 机构的结构框架,确定了并联部分的结构.基于螺旋理论重点求解了并联机构的位移输出特 征方程及其自由度,同时给出了串联部分的位移输出特征矩阵.通过灵活性仿真,验证了该 机器人可用于CT受限空间的微创外科定位手术.本文对于新型医疗机器人的构型设计提供了 一种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9月26日,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宣布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并联机器人解决办案。这是自2012年并联机器人生产授权全球解禁后,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自行设计研发出的“中国版”并联机器人。随着消息的发布,作为中国版并联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幕后推手——施耐德的名字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11月28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发布消息,该院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已成功研发出一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率先用并联机器人技术实现了3D打印。  相似文献   

10.
由于冗余驱动的存在,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系统逆动力学模型存在无限组可跟踪期望轨迹的控制力矩解,这使得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完成附加任务的能力.以实现骨科机器人的安全精准操控为目的,提出了基于变阻抗控制的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多目标内力优化方法.首先,采用支链分解法对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进行建模.其次,为实现机器人的安全操作,设计了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时变阻抗控制器,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消除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传动间隙为附加任务,提出了一种以力矩传递性能、驱动功率和控制力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融合驱动力优化方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与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机器人系统传动间隙的消除.  相似文献   

11.
柔索驱动三自由度球面并联机构运动学与静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采用柔索代替连杆作为机器人的驱动元件,它结合了并联结构和 柔索驱动的优点.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带有约束机构的并联柔索驱动机器人,采用四根柔索 驱动.由于约束机构的引入,机器人可实现在空间的三维转动.介绍柔索驱动并联机器 人的机构构型,给出了位姿逆解,建立了静力平衡方程和运动学方程,讨论了柔索拉力的确 定方法.研究结果证明在加入了约束机构后,柔索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多的运动形式,这就为 更广泛的应用柔索驱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容错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容错分布式计算机控制使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有所提高。实践表明:容错技术应用于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成功与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关并联机器人精度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薄弱,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并联机构的精度,通过对3-RRR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分析,针对传统D-H参数法的局限性,采用微分理论,建立了该并联机器人机构的精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针对单条支链多个结构参数误差,比较全面的分析了结构参数对输出位姿误差以及位姿变化对机器人机构精度的影响。分析结果为:机构中所有结构误差随着X轴正向增大而单调增大;运动支链在关节转角处的误差单调上升的比其他结构快。为该机器人机构实际误差补偿与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并联机器人已成为机器人研究与应用的一个热点,并联机构与串联机构在结构和性能上都存在对偶关系^[1-2],而且并联机构的逆运动学问题比较容易,这有利于轨迹规划,本文对一对基于并联原理的新型调姿机构建立了数学模型,给出了它的位置方程,并分析了它的输入输出关系。  相似文献   

15.
Stewart并联机器人仿真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了一个Stewart并联机器人仿真系统 ,重点说明了其中对于并联机器人运动学仿真及控制系统仿真中的系统构成和规划算法 ,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该系统进行Stewart并联机器人仿真的例子 ,为Stewart并联机器人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仿真数据  相似文献   

16.
6—6型Stewart机器人的可操作性分析及其定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饶青  白师贤 《机器人》1994,16(6):345-349
本文根据并联机器人的特点,运用可操作度的概念,进一步提出了位置可操作度和姿态可操作度的定义。通过对位置反解直接求导,建立了6-6型stewart机器人的位置,恣态和综合可操作度的公式,为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并联机器人具有输出精度高、结构刚性好、承载能力强、部件简单及运动学反解简单等许多串联机器人所没有的优点,近年来引起了机器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其中,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深入和成熟.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很有实用前景的机器人,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包括平面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球面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和空间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球面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能够实现运动平台三维转动,是一种角台形式,由静角台、动角台和三组具有一定弧度的连杆架和连杆构成,各联接处均采用转动副.这种机构结构复杂、设计困难。  相似文献   

18.
一种混合驱动柔索并联仿生眼的轨迹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眼球运动相关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符合Listing定理的基于混合驱动柔索并联机构的3自由度机器人仿生眼.通过矢量封闭方法建立了逆运动学模型,求解出柔索并联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和结构矩阵.利用达朗贝尔定理建立柔索并联机器人的力矩平衡方程组,采用广义逆矩阵的相关理论,以柔索张力矢量的2范数最小为目标进行张力优化.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出仿生眼球可达工作空间.最后,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规划运动轨迹并得到柔索并联机器人运动特性的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设计的机构符合Listing定理.结果表明:基于混合驱动柔索并联机构的机器人仿生眼结构合理,数学模型正确.  相似文献   

19.
6-DOF并联机器人修正位置/力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令富  韩佩富  黄真  程从权  郑涌 《机器人》1998,20(4):303-308
该文在6-DOF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修正位置/力控制系统,讨论了系统设计与实现中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文中内容对改善并联机器人控制质量与性能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并联机器人的特点,运用可操作度的概念,进一步提出了位置可操作度和姿态可操作度的定义。通过对位置反解直接求导,建立了6-6型stewart机器人的位置、姿态和综合可操作度的公式,为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