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油气成藏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的断裂活动,形成了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多含油气系统发育的基础。古近纪时期断裂幕式活动引起可容纳空间和湖盆范围周期性扩张与收缩,形成了多套层序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纵向上多套含油气层系的形成。裂陷中心从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使得盆地各凹陷发育史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凹陷;各类凹陷的主要生储盖组合、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圈闭形成史不同,进而导致其油气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压力场特征及与油气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有录  王鑫  于倩倩  王永诗  刘华  景琛 《石油学报》2016,37(11):1361-1369
含油气盆地不同类型凹陷地层压力场具有明显差异,压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密切。以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实测地层压力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含油气凹陷压力场类型及分布特征,以及超压与生烃作用、压力场与油气富集等关系。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新生界纵向压力场大致可归为3类,即常压型、单超压型、双超压型;不同类型压力场凹陷的分布具有分区性:常压型多分布于盆地外围凹陷,单超压型在盆地广泛分布,双超压型主要分布于环渤海地区。生烃作用对凹陷超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超压层系与主力生烃层系相对应,凹陷充填演化历史及主力生烃层系的差异可能是形成3类凹陷压力场的主要原因。凹陷生烃层系超压与油气富集关系密切:平面上油气围绕超压中心分布,超压程度影响油气二次运移距离;纵向上油气富集层系受凹陷压力场类型控制,常压型凹陷油气主要富集于生烃层系及紧邻层系,单超压型凹陷油气富集于生烃层系及上下多套层系,而在双超压型凹陷,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生烃层系超压程度影响凹陷油气富集程度,富油凹陷均为超压幅度较大的凹陷。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系统资源丰度大于40×10~4t/km~2、存在源自盆外隆起的大型砂体和良好的聚油构造背景是油气富集带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已发现的油气富集带可分为凹陷中央凸起油气富集带、凹陷之间基岩凸起油气富集带、凹陷中央挤压背斜油气富集带、鼻状构造油气富集带,逆牵引背斜油气富集带五种类型。不同类型油气富集的分布受凹陷构造演化历史和结构特点的差异控制。  相似文献   

4.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岩石学理论,结合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系统研究了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重点分析了三叠盆地隐蔽油气藏平面分布特征及纵向发育层位,进行了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明确区内主要目的层的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接触关系,总结了三叠盆地隐蔽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指出了盆地不同层系隐蔽油气藏叠合的有利地区,分析了其油气勘探潜力和远景,对指导该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含油气盆地不同地区油气分布层系及富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以统计资料及前人成果为基础,探讨了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古近系油气富集的差异性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油气富集类型可归为三类:前古近系型、古近系型和新近系型,以古近系富集型凹陷为主。古近系油气具有"东富西贫"、"不同层系分区性明显"等分布特点,平面上油气集中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富油凹陷,纵向上以烃源岩层系及邻近的沙河街组三段、二段最为富集,向上、向下层段依次减少。多种因素控制了不同凹陷古近系油气差异性富集:凹陷生烃条件从根本上控制了不同凹陷的油气富集差异,盆地东、西部地温场及烃源岩演化的差异是造成"东富西贫"油气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烃源岩层系生烃差异性和主力生烃层系、生储盖组合和断层输导作用控制了油气纵向富集层系。  相似文献   

6.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系统总结了阿尔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对其地层层序、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剖析。通过成藏条件的研究,明确了各层系成藏的主控因素,对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同时与二连盆地其它凹陷的简要对比,归纳了该凹陷在构造、沉积等方面的独特特点,指出后期构造反转、陡带沉积体系发育和同沉积背斜构造等特征在二连盆地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渤海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的性质(基底性质、深部结构特征、盆地类型)、沉积—构造特征(构造单元特征、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特征、沉积沉降速率)和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特征、圈闭类型、生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研究认为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基底性质相似,同属于陆壳之上的刚性基底,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地宏观构造形态相耦合;盆地发育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类似的迁移规律;均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存在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均以构造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增长的热点地区之一,具有典型的叠合盆地“多源多期多类型次生成藏”的油气聚集特征。通过应用叠合盆地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首次系统解剖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提出盆地历史上发育了三期前陆盆地,其演化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意义。盆地叠合样式控制了油气的富集:①油气沿继承延变型的古隆起构造凸起部位聚集;②断裂对油气聚集的穿越式改造扩大了油气分布范围,增加了含油层系分布,造成了不同油气的混生成藏,同时也使油气分布特征复杂化;③不整合的间断变革使得其上的底砾岩和下面的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④早白垩世早期最大湖泛面控制下的储盖组合是中浅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层系。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已在10 个层系(组)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4 大类13 种类型油气藏。结合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 分析了油气藏的形成及演化。指出塔北隆起带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类型多、含油气层系(组)多、成藏期多、埋藏深、规模不大、沿断裂及不整合面分布。隆起带内的油气富集受区域构造格局控制,并可分为南部的海相油气系统和北部的陆相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0.
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是位于沾化和桩东2个富生油凹陷之间、由多个潜山披覆构造组成近北西走向的大型潜山披覆构造带,该带油气分布非常复杂。通过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综合研究,分析了该带油气分布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受郯庐断裂带走滑运动和渤海湾盆地第三纪"幕式"裂陷演化的影响,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自北向南形成不同位序的潜山披覆构造。油源条件、有效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方式,决定了由南向北含油层系增多、油藏类型逐渐复杂的油气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丽水-椒江凹陷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的分析,认为该凹陷基本构造特征为\"南北分区,东西分带\",并具有典型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式的构造特征。凹陷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活动,使得研究区内断裂非常发育,期间多次的抬升剥蚀,造成了多个构造层系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其形成演化过程可分为裂谷盆地、断陷、坳陷和区域沉降4个阶段:早期在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库拉板块的联合作用下,产生了凹陷的雏形――裂谷盆地;后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所产生的弧后拉张效应,将凹陷改造成了断陷型盆地;始新世时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发生改变,形成坳陷;上新世时凹陷处于平稳补偿沉积状态,但随后多次的区域隆升,使部分先期沉积的地层遭受剥蚀,形成了区域性的不整合面。同时凹陷内主要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促进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并且对油气的聚集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 ,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 ,晚第三纪拗陷的特点 ,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 ,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 ,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 (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 )。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 :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 ;凹陷内聚烃条件差 ,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 ,与主断层相交的次级断层晚期活动强 ,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 ,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北塘凹陷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构造演化、油源、圈闭、砂体展布与储集层条件、成藏关键时刻的配套、异常地层压力等方面,阐述黄骅坳陷北塘凹陷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认为该区主要存在3种含油组合以塘沽、新村、炮台等构造为代表的自生自储型含油组合,以新港构造为代表的古生新储型含油组合,新港南—海河断层下降盘中浅层含油组合。该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油层纵向分布受储盖组合与构造活动共同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受烃源岩控制,生油凹陷区油气富集程度较高;古构造倾没部位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海河、塘北等大断层控制构造形成与发育,控制油气富集与高产;北西向断层控制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育,对北西轴向的油气藏平面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4参3(邓荣敬摘)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 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生代左行走滑和早第三纪伸展作用共同控制了渤海海域早第三纪的构造格局。按凹陷和凸起的走向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坳陷、西部隆起、郯庐西坳陷和郯庐东坳陷。郯庐西坳陷油气生成量和油气资源量在渤海海域油气总生成量和总资源量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 3个单元。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层 ,生油高峰在东营期末。早第三纪末期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是两个油气运移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富生烃凹陷西侧的隆起上。郯庐断裂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的主方向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渤海海域油气运移主方向的研究对当前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浅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琼东南盆地为一新生代含油气盆地。通过对南海扩张、红河断裂及太平洋板块等琼东南盆地区域构造演化主控因素的分析,结合其内部层序及断裂特征将琼东南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晚白垩世-晚渐新世多幕裂陷、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区域热沉降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 3 大构造演化阶段。在构造演化基础上分别探讨了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储盖层及其圈闭形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琼东南盆地中部构造调节区域(崖北凹陷、松西凹陷、陵水低凸起、松涛凸起、陵水凹陷、松南凹陷、中央低凸起及北礁凹陷)为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中生代左行走滑和早第三纪伸展作用共同控制了渤海海域早第三纪的构造格局,按凹陷和凸起的走向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坳陷,西部隆起,郯庐西坳陷和郯庐东坳陷,郯庐西坳陷油气生成量和油气资源量在渤海海域油气总生成量和总资源量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3个单元,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层,生油高峰在东营期末,早第三纪末期和晚第三纪一第四纪是两个油气运移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富生烃凹陷西侧的隆起上,郯庐断裂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的主方向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渤海海域油气运移主方向的研究对当前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拗陷中部,经近20年的勘探,已证实是个富含凝析气的凹陷。该凹陷分为5个二级构造带,沉积地层以第三系为主,主要烃源岩为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凝析气藏富集在凹陷的西部斜坡带和中央褶皱背科带南段,前者已发现2个油气田和3个含油气构造,凝析气产自平湖组砂岩;后者已发现4个含气构造,主要产气层为渐新统花港组中部砂岩。区内的油气富集主要受3个因素控制:①区域构造发展及局部构造形成期与生、排烃期在时空上的配合;②具有利的储盖组合;③在构造应力场中造成断层的封闭性和开启性。勘探证明,西湖凹陷必将成为我国海上的重要产气基地。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晚第三幼坳陷的特点,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凹陷内聚烃条件差,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与主断层相交的次数断层晚期活动强,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中下扬子区及滇黔桂地区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成藏系统特征进行了讨论,据此总结出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诸要素与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具有以下特征:原型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主力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受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控制形成三类有效生储盖组合;后期构造作用控制残留盆地晚期生烃中心;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继承性大型古隆起是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古生界生烃区的生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必须形成有机的配置;后期构造改造适中,既要有适当挤压隆升,形成必要的储集空间、圈闭和运移动力,使油气富集,又要不破坏油气藏;在经历后期构造改造后,盆地的晚期生烃及晚期油气运移受改造后的构造格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