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孔留矿法具有矿块结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易于掌握,管理方便,采准布置比较简单,矿石回采贫化率低,采用常规设备易于掌握和使用等优点;充填采矿法具有回采率高,适用于矿石价值品位高的矿山。早子沟金矿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结合了浅孔留矿法和充填法的优点,在矿石品位高的矿房铺设钢筋混凝土人工假底,顶柱可随采场上向回采一并回收,回采结束后利用废石、尾砂对采空区进行封闭、充填,既保证了矿山地压稳定,又最大限度地回收了矿石,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破碎厚大铀矿体在探矿和回采过程中,出现因探矿不明和浅孔留矿法回采造成矿石贫化率大、资源浪费等问题,提出加大"以钻代坑"的力度、采用充填法回采矿体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效果进行分析,为后期探矿和回采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结合上宫金矿的生产实际,分析了脉内有底柱浅孔留矿法存在的不足,对其矿块结构参数、采切工作以及回采工艺进行了改进。实践表明:改进后的脉外无底柱浅孔留矿法提高了出矿效率,提升了矿石回收率和作业安全系数,并有效降低了矿石贫化率,可供类似矿山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旭 《现代矿业》2014,30(2):11-13
长期以来国内广泛应用浅孔留矿法回采急倾斜极薄难采矿体,其有着采区结构、回采工艺、装备配置较为简单,矿石能自溜运输,出矿量和品位易于调节,采矿成本低等优点,但随之而来的采矿工效低,贫化率高,作业安全条件差等缺点是亟待改进的问题。针对某铅锌银矿采用浅孔留矿法回采倾斜极薄矿脉的工程实践情况,进行了小分段分采空场法回采的应用研究。通过采场内沿脉倾向划分小分段,多分段同时作业,保证了生产能力,大大降低了矿石贫化损失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侯庄矿一直采用浅孔房柱嗣后胶结充填法开采,在生产过程中,当矿房中恰好布置有穿脉进路时,需由下盘方向进行出矿而非由上盘沿脉出矿,出矿与落矿环节不易协调,作业过程中易因出矿不及时导致穿脉进路被矿石堵死,造成通风困难、回采效率低或出矿过多,作业人员蹬渣作业时高度不够无法继续向上回采,造成矿石损失。为此,通过结合浅孔留矿法的回采工艺和矿房布置方式,通过改变矿房回采形状对浅孔房柱嗣后胶结充填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即矿房施工两条切割上山,结合浅孔留矿法回采工艺对矿体进行回采;调整矿房回采形状,消除穿脉进路对矿房的影响。实践表明:两者均有助于解决通风不便、回采效率低、矿石损失等问题,相对而言,方案一对于厚薄矿体均有较好的适用性,而后者仅适用于相对较薄(小于5 m)的矿体。  相似文献   

6.
用浅孔留矿法回采结块性矿体时,主要应解决的是回采期间和大放矿时的矿石结块问题。通过增设副中段、合理布置采准工程和采用恰当的回采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三道岔坑是我矿的主要生产坑口,矿床规模大,含金品位较高,生产能力为450吨/日。自1966年投产以来,一直采用浅孔留矿法开采。随着开采加深地压逐渐增大,对于部分脉幅较厚的大矿块,由于矿石和上下盘围岩均不稳固,采用浅孔留矿法不能安全回采。如有的矿块采用浅孔留矿法在上采中,顶板大量冒落,不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锡矿急倾斜薄矿体的赋存形态和矿岩稳固性,对崩落采矿法、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进行初选,对初选出的浅孔留矿法和分段矿房法从采场生产能力、采准工程布置、回采工艺和矿石综合回收率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择浅孔留矿法开采,并对所选的采矿方法进行了底部结构优化,降低了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优化后的平底结构浅孔留矿法对类似生产条件矿山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嵩县某金矿属较难采矿石,矿山采用平硐溜井开拓系统,开采选用浅井房柱法,辅以浅孔留矿法.回采过程中,利用人工矿柱代替自然矿柱,提高了矿石回采率.经过了十几年来的开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爆破矿石块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喷淋不均匀、矿堆出现淋浸死角等问题,使得赣南某铀矿采用的浅孔留矿筑堆浸出法铀浸出率偏低、浸出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结合该铀矿开采的实际情况,对浅孔留矿筑堆浸出法做了改进,即根据物探编录结果,有选择性地对高、低品位矿石进行分爆分采,高品位矿石全部出窿地表堆浸,低品位矿石在地下采场浸出。这种改进后的方法被称为分采分爆留矿法。与浅孔留矿筑堆法相比,分采分爆留矿法铀的采场浸出总回收率提高了17.2%,从而最大限度回收了铀资源。  相似文献   

11.
对甘肃加鑫矿业有限公司的开采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出将现有的浅孔留矿法改为上向倾斜分层废石充填采矿法,并对改进的采矿方法、回采顺序、结构参数、回采及充填工艺等进行了叙述。以期在确保回采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矿石的回收率,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12.
西部铜业近年来主要采用点柱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采矿,造成矿石损失严重。为充分回收资源,在保证采场作业安全及利用已有工程的前提下,对已结束充填矿房中的点柱采用浅孔留矿法进行回采。通过8个月的实践,充填体内第一个点柱回采工作共回收矿石4819 t,回采率83%,创造利润162万元,并为矿山今后回收同类矿柱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斜长工作面浅孔留矿法在急倾斜极薄矿脉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急倾斜极薄矿脉的地质条件 ,通过对普通浅孔留矿法的结构、参数和回采工艺的改进和优化 ,采用倾斜工作面 ,从而改善了采矿技术经济指标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福财  宋建 《金属矿山》2005,(Z1):44-45
针对急倾斜极薄矿脉的地质条件,通过对普通浅孔留矿法的结构、参数和回采工艺的改进和优化,采用倾斜工作面,从而改善了采矿技术经济指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5.
蚀变岩型金矿床采矿方法的比较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河矿业公司葚沟矿区,原采用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方法,采矿直接成本高达60.07元/吨,改用浅孔留矿法后,采矿直接成本降为20.31元/吨,每年多回采低品位矿石3万余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珊瑚黑钨矿浅孔留矿法开采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找出应对措施对现有浅孔留矿法进行优化改进。针对采切效率低下、底部放矿结构维护费用高的问题,提出采用用穿脉运输电耙道底部出矿结构代替沿脉运输砼漏斗底部出矿结构。对于矿脉开采损失贫化大、采场整体稳定性和作业安全性差的问题,设计采用人工间柱替代采场预留的间柱,减少采场矿石损失,同时增加人工间柱数量,减少向上开采过程中和大规模放矿时由于暴露面积过大发生顶底板冒落造成的矿石贫化,并改善作业安全条件。优化改进后的浅孔留矿法应用效果好,对同类矿脉开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梁花阱铜矿Ⅲ号矿体原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顶板维护难题,提出浅孔留矿+阶段矿房法相结合的分层回采方案,先采用浅孔留矿法回采靠上盘方向厚度约2 m厚分层,同时加固上盘围岩,再采用阶段矿房法回采靠下盘分层矿房内其余矿体。该回采方案在矿山初步应用并取得成功,相比原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出矿品位提高了0.14个百分点,回采率提高了4.6个百分点,采场生产能力达到480t/d,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蓬莱矿业公司开采区域内的矿体大多为单体石英脉,矿体和围岩均较稳固,适合于采用浅孔留矿法开采,但对于较厚大且不稳固的矿体,浅孔留矿法无法确保回采安全。为此,通过对侯格庄金矿采用中深孔分段落矿法进行回采实践,不但解决了人员暴露于大面积顶板下作业的安全风险问题,而且减少了支护费用,生产效率较浅孔落矿法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9.
林金双 《矿业快报》2005,21(9):31-32
马坑铁矿目前的采矿方法主要为浅孔留矿法,但由于马坑铁矿中矿段部份矿体产状为缓倾斜中厚的特点,用传统的浅孔留矿采矿方法并不适用于此种产状矿体的开采,为此,在矿房内通过对矿体进行人为分层改变分层倾角,设置可使矿石自溜的斜面,分层倾角55~70°,分层厚度2m,矿房内的回采顺序从矿体上盘往下盘分层推进。每分层的回采顺序从下往上推进。  相似文献   

20.
浅孔留矿法采矿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秀忠 《现代矿业》2009,25(8):76-77
介绍了韦岗铁矿在主矿体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同时,在小矿体群和边缘矿体中使用浅孔留矿法的实践,分析了边缘小矿体的赋存状况、开采技术条件、开拓方式、采矿方法、矿柱回采及采空区处理,对浅孔留矿法采矿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