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冀中坳陷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勘探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潜山勘探由相对简单、明显的类型向更复杂、更隐蔽类型的转变。但这些发现的潜山内幕油藏均位于坳陷的负向构造单元内,从成藏条件分析,凹陷内内幕潜山成藏与凸起相比往往具备一定的优势。通过对牛驼镇凸起潜山及内幕地层、构造特征、储盖组合、供油条件、保存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牛驼镇凸起夹持于两个富油气凹陷之间,油源供给充足,油气运移通道畅通,并且存在下古生界至新元古界、中古元界3套内幕储盖组合。由于下古生界寒武系(府君山组除外)、中元古界蓟县系洪水庄组为盖层,蓟县系雾迷山组为储层的储盖组合分布范围局限,蓟县系杨庄组、长城系串岭沟组能否起盖层(隔层)作用,是凸起形成潜山内幕油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基于黄骅坳陷与冀中坳陷和辽河坳陷潜山内幕成藏条件对比研究,分析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潜山勘探潜力,明确勘探方向。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勘探程度偏低,潜山内幕成藏地质条件好,潜山类型多,分布面积大,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勘探领域。通过评价黄骅坳陷重点圈闭,提出有利(Ⅰ类)圈闭面积占48%,主要分布于歧口凹陷,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潜山内幕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大多数圈闭分布在洼槽区,深大断裂较发育,使寒武系—中新元古界白云岩优质储层与沙三段主力烃源层能够形成"侧向对接",易形成较大规模的"新生古储"式潜山内幕油气藏,由此提出羊二庄潜山带上1号圈闭(羊二庄潜山)作为首选风险目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成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钻井、地震、试油、分析化验等技术方法,对潜山内幕寒武系府君山组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储层、盖层、供烃方式及圈闭类型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冀中坳陷潜山内幕寒武系发育府君山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存在寒武系馒头组—徐庄组盖层和青白口系隔层两套稳定有效的盖(隔)层,组成区内最有利的储—盖—隔组合,具备深源断层纵向输导、近源断层横向输导、源内不整合面输导、断层—不整合面复合输导和断层—高效储层复合阶梯状输导5种供烃方式,形成断块型层状、不整合顺坡、不整合逆坡和断层—不整合复合4种潜山内幕圈闭类型;明确了储层—输导—盖(隔)层是潜山内幕成藏的关键因素。据此评价优选了Ⅰ类勘探区3个、Ⅱ类勘探区2个,指出河西务潜山带、文安斜坡西潜山带—南马庄潜山带和长洋淀潜山带是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4.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内幕储层特征及其形成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运用沉积岩石学及储层地质学方法,利用岩心及薄片观察、测井解释及实验分析等手段,认为冀中坳陷长城系高于庄组、蓟县系雾迷山组和寒武系府君山组发育碳酸盐岩潜山内幕储层.储层岩性以结晶程度好、各种粒屑含量高及泥质组分较少为特征;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溶孔、溶洞及各种裂缝,较少发育大型洞穴;储层类型包括孔隙型、孔洞型和裂缝-...  相似文献   

5.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103古潜山储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方法利用古生物化石确定地层时代;通过岩石学研究,探讨潜山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目的为曙先低潜山带的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结果曙103古潜山地层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和下古生界寒武系两个地层单元组成;储集空间为孔─缝型,整体上看曙103古潜山储层是由两个孔隙连通单元组成的复合块状油气藏,指出了角砾状云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岩。结论曙103古洛山在地层和储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认识,一是证明了辽河盆地内部有古生界存在,扩大了盆地内古潜山储层的勘探领域;二是为辽宁省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冀中坳陷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具有潜山油气藏形成与富集的良好地质条件,已发现了以任丘潜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大中型潜山油气田(藏)。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积极预探隐蔽的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又发现了牛东1超高温深潜山油气藏、长3古储古堵潜山内幕油气藏等多个隐蔽的富集高产潜山油气藏,展现出该领域的良好勘探前景。碳酸盐岩深潜山储层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储集物性好,且具有油气早期充注、长期充注和高压充注特点,成藏条件优越;潜山内幕存在多套储盖组合,可以形成多种源山接触方式,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与潜山内幕储层物性的耦合关系控制油气成藏。隐蔽的深潜山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发现,主要得益于解放思想、精细研究、模式创新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低位古潜山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济阳坳陷富台油田位于埕南陡坡带下降盘二台阶上,具有“坡下山”的成藏特点。研究发现,在二台阶潜山带上发育2种古潜山类型,即以“两洼之古梁”为背景的古梁低位古潜山和发育于生油洼陷中心的隐伏低位古潜山。前者其上被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四段所覆盖,古潜山顶部以石炭一二叠系为盖层,古潜山主体以奥陶系、寒武系为储层,以前震旦系片麻岩为基底。形成多层古潜山内幕块状油气藏;后者以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底部和奥陶系顶部之间的不整合面为盖层,以寒武系、奥陶系为主要储层,形成新生古储古潜山内幕油气藏。其中,寒武系是近期发现的区域性新高产含油层系。据此认为,在济阳坳陷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一侧寻找类似的古潜山油气藏将取得一定的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8.
廊固凹陷深潜山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其空间展布可构成3个明显的构造带,即大兴断裂潜山构造带、河西务断裂潜山构造带和凤河营—侯尚村构造带.各深潜山带油气成藏静态要素空间配置存在明显差异,大兴断裂潜山构造带顶面储层可能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烃源岩及上覆盖层为优质的沙三段-沙四段泥岩,断面与不整合面为其重要的运载体系;河西务断裂潜山构造带和凤河营-侯尚村构造带顶面为石炭系-二叠系砂岩或奥陶系石灰岩储层,并发育内幕碳酸盐岩储层,前者烃源层以孔店组为主,同时可能兼有石炭系-二叠系和沙四段烃源层的部分贡献,油气输导以不整合面和断面为主;后者烃源层以优质的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为主,桐柏镇断面是其主要的油气垂向和侧向输导通道,潜山内部不整合面对潜山内幕油气成藏十分重要.根据成藏模拟结果,各潜山构造带勘探前景存在明显差异,大兴潜山构造带为首选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华北燕辽沉降带中上元古界和寒武系较为发育,地层总厚近万米,其中油苗也较为普遍.本文对冀北宽城地区所出露的地层剖面,在大量的样品实验测试基础上,对中上元古界和寒武系的生油条件、地化特征及其油源作了初步探讨,认为Zjt、Zcg、Zjh、ZqX的深灰色灰岩和页岩为较好油气源岩,区内油气显示主要来自铁岭组灰岩和洪水庄组页岩;中上元古界中部的蓟县系有机质热演化较低,仍处于生油阶段,而其上覆的青白口系、寒武系和下伏的长城系有机质热演化较高,巳进入过熟阶段早期.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发育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垂向上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条件,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成藏和多期改造,油气成藏条件十分复杂,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盖层研究对于优选勘探层系和钻探目标至关重要。采用典型油气藏盖层分析、地震资料解释及实验分析等手段,总结归纳出两类区域盖层与两类局部盖层:两类区域盖层分别为上奥陶统暗色泥岩(“黑被子”)与中寒武统蒸发岩(“白被子”);两类局部盖层分别为碳酸盐岩潜山上覆泥岩(“新被子”)与内幕致密碳酸盐岩,并通过地震解释与井控的方法厘定了“黑被子”“白被子”“新被子”的分布。通过对已发现油气田(藏)盖层与成藏的关系、盖层之下油气藏类型的统计分析,认为区域盖层与下伏致密碳酸盐岩构成复式盖层控制主力成藏层位;局部盖层之下的油气藏类型主要受储层渗流能力控制,即局部盖层与均质储层组合表现为构造控藏特点,局部盖层与非均质储层组合表现为大面积准层状分布特点。建议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新区勘探重点方向调整为满西低凸起奥陶系与寒武系盐下白云岩;致密高阻碳酸盐岩的封盖能力存在风险,建议在开发阶段进行精细评价。  相似文献   

11.
静北潜山地层岩性主要为变质陆源碎屑岩、混和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及硅质岩等,与邻区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岩性特征极为相似;微古植物有20属种,特征化石及化石组合特征可与邻区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对比;潜山地层中的伊利石结晶度为122~150,b0值为9.00~9.066,变质程度为浅变质绿片岩相,而邻近区域只有中元古界具有这样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也与邻区中元古界的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类似,而与古生界的差别极大.综上所述,静北潜山地层应与邻区中元古界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相当.  相似文献   

12.
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与地质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克绳 《断块油气田》2010,17(5):525-528
在冀中坳陷内继冀门1井后所钻冀参4高断块上的任4井、于1975年发现了任丘油田,这是我国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潜山高产油田。油田为一古潜山复式油气聚集带,由蓟县系雾迷山组、寒武系府君山组、奥陶系马家沟组和亮甲山组3个古潜山油藏及古潜山上覆的下第三系(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油藏构成。油源为上覆的下第三系(古近系)沙河街组,具独特的"新生古储"的油藏地质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的再聚集模式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任丘潜山油藏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双重孔隙介质的底水块状油藏[1],构造裂缝发育,产油层位是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性以隐藻白云岩为主,颗粒白云岩次之,夹有泥质白云岩,。含泥质白云岩,储集空间可分成孔,洞,缝三大类,该油藏1975年发现,历经投产,高产稳产和产量迅速下降阶段,目前处于产量缓民递减阶段,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油水界面上升,油藏水淹体积加大,采液指数不断上升而要油指数不断下降,导致采油速率和产油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根据野外考察和大量室内分析化验资料,对阿尔金山的前古生代—古生代地层沉积层序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太古界和中上元古界构成了阿尔金山断隆带的结晶基底,古生界盖层仅零星分布。下奥陶统超覆不整合在青白口系和蓟县系之上,缺失寒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及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不整合在中上元古界的不同层位上,且中石炭统顶底层位不全,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为连续沉积。  相似文献   

15.
饶阳凹陷任丘潜山油藏油源对比及有效烃源岩成藏贡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一步研究饶阳凹陷任丘潜山油藏的原油来源及烃源岩的成藏贡献,根据原油和烃源岩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数据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潜山原油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其与烃源岩的亲缘关系,并通过地质条件分析解释了混源成藏的原因,最终确定了混源油的混源比例。C29甾烷20S/(20S+20R)参数反映任丘潜山油藏原油基本为成熟原油,Pr/Ph、G/H、S/H、C19/C23等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任丘潜山油藏存在3种类型原油,分别为A类、B类和C类。3类原油生物标志物参数呈现规律性变化,并且空间分布亦存在一定规律性。A类为马西洼槽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单一来源的原油,主要分布于任丘潜山北部偏东地区的奥陶系储层中。B类和C类原油为任西洼槽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段下亚段)和马西洼槽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混合来源的原油,其中B类原油中来自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的原油占比为60%~70%,其次为来自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的原油,主要分布于任丘潜山北部偏西地区的元古界雾迷山组和寒武系府君山组储层中。C类原油则以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贡献为主,来自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的原油占比较低,为30%~40%,集中分布于任丘潜山油藏南部地区的元古界雾迷山组储层中。整体上,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对任丘潜山油藏原油的贡献北低南高,而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则为北高南低。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研究饶阳凹陷任丘潜山油藏的原油来源及烃源岩的成藏贡献,根据原油和烃源岩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数据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潜山原油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其与烃源岩的亲缘关系,并通过地质条件分析解释了混源成藏的原因,最终确定了混源油的混源比例。C29甾烷20S/(20S+20R)参数反映任丘潜山油藏原油基本为成熟原油,Pr/Ph、G/H、S/H、C19/C23等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任丘潜山油藏存在3种类型原油,分别为A类、B类和C类。3类原油生物标志物参数呈现规律性变化,并且空间分布亦存在一定规律性。A类为马西洼槽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单一来源的原油,主要分布于任丘潜山北部偏东地区的奥陶系储层中。B类和C类原油为任西洼槽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段下亚段)和马西洼槽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混合来源的原油,其中B类原油中来自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的原油占比为60%~70%,其次为来自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的原油,主要分布于任丘潜山北部偏西地区的元古界雾迷山组和寒武系府君山组储层中。C类原油则以沙一段下...  相似文献   

17.
辽河坳陷变质岩潜山内幕油气成藏规律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形成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基本条件入手,提出"优势岩性"的概念,认为变质岩潜山中"优势岩性"可以成为储集层、非"优势岩性"成为潜山内幕的隔层。原岩恢复研究发现辽河坳陷部分地区的非储集岩(角闪岩类)的母岩为沉积岩,角闪岩继承了沉积岩母岩的层状结构形成潜山内幕层状隔层。在此基础上对辽河坳陷的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进行分析,提出了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具有层状结构,建立了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成藏模式。在潜山油气勘探中提出"岩性选优势、山内寻隔层、内幕探油藏"的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勘探思路,为辽河油田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勘探提供认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渤海海域渤中19-6潜山气藏成藏要素匹配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渤海海域渤中19-6潜山千亿立方米气藏的形成过程,基于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数据,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的手段,对其成藏要素及成藏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渤中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气强度普遍超过50×108 m3/km2,晚期持续供烃为渤中19-6潜山气藏的形成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