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3405回采工作面形成后,根据两顺槽实测高程、断层和坑透的异常区预测分析该工作面内隐伏的陷落柱和断层较为发育,构造将会成为影响回采和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以该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槽波地震勘探技术探测工作面内的断层、陷落柱分布,为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3.
为了对煤田地震采空区更好地进行探测,结合以往应用实例,采用时间剖面和能量剖面联合对比解释为主,多属性平面属性解释为辅,并结合其它属性联合分析的方法,对采空区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利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解释技术,采空区解释是可行的,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查明煤矿地质构造及主采煤层赋存情况,给矿井生产提供有力地质保障,采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从野外施工方法、资料处理解释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维地震勘探对大于5m的断层及主采煤层赋存情况的探测起到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6.
7.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地震勘探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煤炭开采地质调查中的重要方法。地震勘探技术在地下采空区探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为中国采空区探测发展奠定基础。针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在中国煤炭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保障采空探测技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查明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寺河矿W2303工作面内部的地质异常情况,在工作面两侧顺槽及切眼分别布置了检波器,利用炸药作为震源,开展槽波透射勘探,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构造零误揭.分析了综采工作面构造探测中槽波透射勘探技术的应用,并结合后期回采过程中的异常点揭露情况进行了对比,提高了槽波勘探对小构造的解释精度.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激发极化法、井中磁测法、井中充电法、井中电磁法、自然电位法等在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中比较常用.分析并总结了以上各种方法在金属勘探工作中的优势与作用,为相关勘探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地质断裂及裂隙带为研究对象,利用TEM法进行勘探,详细介绍TEM法的方法原理,探讨TEM法的应用范围,对TEM法在区域断裂及裂隙带勘探中进行系统研究。并利用应用工程实例,探讨TEM法在区域断裂及裂隙带勘探中的应用的可靠性及其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粘弹性边界在弹性地基地震动输入中的应用,并实现柔性地基的地震动输入,系统研究了弹性和柔性地基上动力人工边界及其地震动输入方法,对均质弹性地基,分析了弹簧刚度系数不同取值方法、网格尺寸和模型截断边界范围的影响,在将底边界和侧边界均设置为粘弹性边界时,现行弹簧刚度系数的不同取值方法均可行,网格尺寸应小于波长的1/20,截断边界范围不需考虑上部结构尺寸;对规则水平成层柔性地基,底边界可设置为粘弹性边界,当侧边界设置为截断自由边界时截断边界宽度应不小于地基高度的15倍,当侧边界设置为粘弹性边界时截断边界宽度应不小于地基高度的2倍。对不规则成层柔性地基,底边界可设置为粘性边界,侧边界可设置为截断自由边界,其宽度应不小于地基高度的10倍。分析表明,这些动力人工边界的设置方法可将最大相对误差控制在5%左右,满足实际工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13.
在能源需求的拉动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进之下,以地震勘探技术为主体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推进油气勘探开发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效益的最主要推动力。分别从理论研究、野外采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和仪器装备等5个方面,简要阐明了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以翔实的资料和数据,逐一论述了当前国外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地震采集仪器系统、高精度和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陆上和海上地震采集新方法),处理技术(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地震资料处理能力),解释技术(隐蔽油气藏预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地震综合解释软件),以及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时延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井中地震和盲源地震技术)的发展水平。强调指出了推进地震勘探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指出必须用中国特色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中国特定地质情况下的油气勘探开发问题,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地震勘探新技术开拓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国内寻求新突破,国外寻求新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油气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利瑞波技术作业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对瑞利波技术的实践应用做出全面分析总结,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探测效果精准,能够为生产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5.
线性扩散波洪水演算方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求解了线性扩散波方程在自由下边界条件下的解析解,着重探讨了如何将扩散波解析解用于天然河道的洪水演算之中。利用运动差分解的数值扩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模拟扩散波物理扩散的概念,导出了一类推求扩散方程数值解的方法,据此建立了具有预见期的洪水演算方法,并将这 两种方法应用于两条天然河道,均得到了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