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于口令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性要求,分析Izabachene等提出的口令认证的两方密钥交换协议存在服务器泄漏伪装攻击,在该协议的基础上,利用服务器不直接存储客户端的口令明文而存储口令的验证值,提出一种新的可口令认证的两方密钥交换协议,并对协议进行了安全性的分析。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新协议具有两方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属性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2.
加密密钥交换协议(EKE)的目的是利用安全性低的口令协商安全性高的密钥,进而利用密钥对以后的通信进行加密或身份认证,从而实现安全通信.基于验证元的EKE是针对服务器泄露攻击问题提出的.本文基于椭圆曲线密码系统的特点,给出了一个基于验证元的3EKE,该协议中,服务器通过口令实现对用户的认证;协议能够抵抗服务器泄露等攻击,...  相似文献   

3.
对于口令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性要求,提出一种口令认证的三方密钥交换协议,利用服务器存储客户端口令的验证值、双线性对与基于身份加密算法等内容进行协议的设计,并对协议进行了安全性和效率的两个方面的分析。分析表明,所提出的协议具有口令认证的三方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属性要求,也具有较好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动态口令系统Radius接口的简单实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亮  戴英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32):142-144,202
在网络安全领域,认证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如今,动态口令认证已逐渐成为主流的认证趋势,然而各动态口令厂商都有自己的认证接口,这就加大了动态口令与原有系统的集成难度。该文介绍了国际通用的RADIUS认证协议,并针对动态口令系统的特点,实现了该协议的简单化版Radius服务器,成功地解决了动态口令与原有系统的结合问题。简化的Radius服务器克服了一般Radius服务器对动态口令系统针对性不强的缺点,运行起来更加稳定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动态口令验证因子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虞淑瑶  张友坤  叶润国  宋成 《计算机工程》2006,32(10):145-146,209
传统的密钥交换协议一般只考虑到通信过程的安全性,忽略了服务器端的安全性。一旦服务器被攻陷,则所有用户的口令信息部将被窃取,攻出者就可以冒充合法用户登录系统。目前有一些协议运用零知识证明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但都需要较大的计算量。一种基于动态口令验证因子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DV-AKE)被提出,其服务器的口令验证因子是动态变化的,使用了轻量的散列函数来实现零知识证明,尤其适合于轻量的客户端和有大量用户同时连接服务器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B/S 模式下公共网络中进行身份认证的安全问题,设计了使用静态口令和动态口令结合进行一次一密身份认证的方案,它将认证服务器与应用程序服务器分离,使静态口令认证在安全通道内进行,有效保障口令的安全。动态口令认证采用著名的Schnorr 身份认证协议,其私钥采用复杂的混沌序列生成以确保密钥敏感安全性,结合Java Applet 技术对公共网络上传输的信息采用对称DES 算法加密,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方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安全保障性。  相似文献   

7.
魏福山  马传贵 《计算机学报》2012,35(9):1823-1832
网关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允许用户和网关在服务器的协助下建立起一个共享的会话密钥,其中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认证通过低熵的口令来完成.已有的网关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对用户的匿名性研究不足.该文基于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提出了具有强匿名性的网关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并且在随机预言模型下基于标准的DDH假设证明了协议的安全性.新协议可以抵抗不可检测在线字典攻击并且计算效率高,安全性和计算效率都优于已有的同类协议.  相似文献   

8.
刘柱文  李丽琳 《计算机应用》2011,31(10):2687-2688
口令认证密钥协商使得参与通信的用户用一个低熵的口令就可以实现实体认证,并能通过不安全的信道安全地生成共享的高熵会话密钥。为此,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椭圆曲线的三方口令认证密钥协商协议,新协议将参与者的口令巧妙地隐藏在传输的消息中,确保了口令的安全性。新协议的安全性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服务器并不需要完全可信。安全性分析和性能分析显示,新协议以较低的代价实现了通信双方的安全通信。  相似文献   

9.
研究在认证服务器拥有公私钥对和客户端有容易记忆的弱口令条件下,实现强认证和密钥交换的安全协议.对Wangr的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发现该协议不能抵抗许多种攻击方式.提出一种在不安全网络上集口令认证、口令更改和密钥建立的方案,通过对新方案与Hwang-Yeh方案、Peyravian-Zunic方案、Peyravian-Jeffries方案和Wang方案进行的安全性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口令认证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口令认证密钥交换(PAKE)协议的设计者忽略了长期密钥泄露可能造成的危害.文中发现仅仅依靠口令的安全性设计可以抵抗口令泄露攻击的三方PAKE协议是不可能的,所以文中采取服务器通过公钥实现认证的方法,设计一个可以抵抗口令泄露攻击的强安全性协议,其在随机预示和理想密码模型下基于ECGDH假设具有前向安全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可信计算组织提出的可信网络连接框架规范无法安全高效地支持未来移动计算和普适计算等应用场景,针对该问题,在完整性验证中采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双向认证方法,提出一种可信网络接入与认证协议,提高通信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身份认证时采用对称密钥算法,减少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加解密运算时间,提高通信效率。使用安全等级较高的通用可组合安全框架对协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达到通用可组合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密文硬盘可以解决本地存储空间不足、存储安全性低等问题,为用户提供资料的安全备份。本文分析了网络密文硬盘的实现原理,分析并指出文献中基于AES的网络文件传输协议和认证协议在应用中产生的瓶颈,设计了一种采用随机数的用户认证方式应用于网络密文硬盘系统中,提高了认证的效率和可靠性。理论分析和实际测试都表明该方案可以大大提高服务器端的签名效率,从而提高通信传输效率,解决服务器端的通信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物联网络在用户身份验证上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一种轻量级的动态化密钥协商的物联网身份认证协议(DLT)。该协议在用户进行登陆验证上使用了时间戳值,这使得恶意攻击者不能使用早期的消息,可以防范重放攻击以及拒绝服务攻击;在认证和密钥协商阶段采用了用户、服务器、控制服务器三者之间的互相验证,并且在公共信道上对服务器密钥和随机值进行了分离处理,使得攻击者无法窃听到其他用户的安全信息。协议安全性分析及仿真对比结果表明,DLT协议相比对比协议具有更多的安全功能,可以防范多种网络攻击,并且协议的能量代价更低。  相似文献   

14.
因特网的日益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方便快捷,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Kerberos解决了这个问题。Kerberos是一种身份认证协议,提供了集中的身份验证服务器,提供了从服务器端验证用户、用户端验证服务器,以及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加密报文传输的安全功能。文中研究了Kerberos身份认证协议,完成和分析了运用Kerberos协议实现身份认证和安全通信的客户机/服务器程序的Java实现。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RFID安全认证协议可移动性差,以及现有协议密钥更新失败导致的跟踪、数据不同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密钥的移动RFID安全认证协议。采用随机数来动态选取认证密钥,既保证了密钥新鲜性,又避免跟踪与数据不同步问题,并且在服务器上对阅读器进行一个预处理操作,有效地阻止了外部非法阅读器对服务器发起的假冒攻击和拒绝服务攻击。分析了协议的性能和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达到了安全性要求且移动性强,计算复杂度低,适用于大规模移动RFID系统。  相似文献   

16.
周彦伟  杨波  张文政 《软件学报》2016,27(2):451-465
分析传统的匿名漫游认证协议,指出其匿名不可控和通信时延较大的不足.针对上述不足,提出异构无线网络可控匿名漫游认证协议,远程网络认证服务器通过1轮消息交互即可完成对移动终端的身份合法性验证,当移动终端发生恶意操作时,家乡网络认证服务器可协助远程网络认证服务器撤销移动终端的身份匿名性.该协议在实现匿名认证的同时,还具有恶意匿名的可控性,有效防止了恶意行为的发生,且其通信时延较小.安全性证明表明,该协议在CK安全模型中是可证安全的.相对于传统漫游机制而言,该协议更适合于异构无线网络.  相似文献   

17.
身份认证是建立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安全会话的前提条件。Kim和Chung提出了一种双方的双向认证方案,其以较小的计算量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但经分析发现,该方案并不安全:无法抵抗离线口令猜测攻击和无限次在线口令猜测攻击,也不能防止服务器伪装攻击。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隐患,利用非对称Rabin密码体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案,并基于BAN逻辑对方案的正确性进行了严格验证。最后还分析了新方案的安全性和性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OAuth2.0协议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为了增强OAuth2.0协议的安全性,本文首先引入数字签名技术,提出一个改进的OAuth2.0协议.它支持授权服务器对资源拥有者和客户端的身份认证.并且在计算模型下基于Blanchet演算,应用一致性对授权服务器认证资源拥有者和客户端进行建模,最后使用自动化工具CryptoVerif分析和证明了其认证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SIM卡的双因素认证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对GSM系统安全性的分析,结合双因素认证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GSM手机SIM卡的双因素认证协议,该认证协议使用给SIM卡内植入的种子数与GSM系统时间值进行密码运算,获得消息认证码,使认证服务器可以根据此认证码对用户进行基于SIM卡和种子数的双因素身份认证。该协议的特点在于利用SIM卡和GSM系统的已有资源,通过给SIM植入种子数,使手机实现了双因素认证机制中的时间令牌的功能。最后,对该认证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