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星 《施工技术》2008,37(4):100-101
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中心为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其梁柱交角各异、结构内型钢尺寸较大、梁柱节点钢筋密集等导致施工困难.采用连接板和连接器连接钢筋和型钢,通过焊接、型钢腹板开孔、增加构造钢筋等措施解决箍筋遇型钢问题.采取自密实混凝土和辅助振捣来浇注混凝土,并合理利用技术间歇时间,缩短了工期,保证了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
对超高层建筑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柱施工流程、型钢混凝土柱(包括钢柱柱脚锚栓设置、安装基础节、上部结构钢柱安装、劲性混凝土钢筋施工、型钢混凝土柱模板施工等)、型钢混凝土梁以及梁柱节点的连接等细节施工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工程中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过程中重点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凯恒中心型钢混凝土柱的施工实例,针对结构的设计特点,着重介绍了型钢混凝土组合工艺的施工方法,以及使型钢、钢筋、混凝土的组合结构三位一体的施工工艺,减少了施工中各工序的相互影响,而采取的特殊梁柱节点构造措施和施工技术,解决了框架柱箍筋的就位及梁受力筋与型钢的连接难点。  相似文献   

4.
介绍超长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筋劲性钢骨梁柱施工关键技术,对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跳仓法施工以及预应力筋、钢筋穿劲性钢骨的节点做法优化进行阐述,最终实现加快工期、节约经济成本目的。  相似文献   

5.
型钢混凝土结构常运用于超高层结构中,由于型钢混凝土柱其承载力是型钢、混凝土与钢筋三部分承载力的叠加,因此具有变形能力强,抗震性能好、用钢量较省、受力较合理等特点,但在施工过程中梁筋与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布置是施工难点,本文运用BIM三维软件对型钢混凝土柱与梁筋的连接布置进行三维施工可视化与型钢和钢筋进行碰撞检测,并对型钢结构梁柱节点连接布置进行优化,并据此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达到方便施工,指导施工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提出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选型和布置中要注意的问题,说明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安排施工工序,加强型钢梁柱安装、钢筋绑扎、模板工程和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周后雄  曹成安 《施工技术》2012,(Z1):111-114
成都国际商城工程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大梁施工。由于梁柱内型钢断面较大,加之钢筋布置密集,施工困难。通过在钢筋与型钢连接中采用了增加肋板、并筋以及在混凝土浇筑中采用自密实与普通混凝土配合使用等新的工艺与方法,试验与检测表明,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8.
陈明留  陈飞 《施工技术》2005,34(7):68-69
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中,型钢柱和型钢梁及钢筋混凝土柱梁钢筋相互穿插布置,特别是在大跨度密筋钢骨中,梁柱型钢截面大且钢筋布置较多,钢筋与钢筋之间、型钢梁柱与钢筋之间空隙均较小,梁柱节点密集复杂,采取常规混凝土浇筑方法施工极为困难,施工质量也很难保证。图1钢骨梁剖面示意1工程概况北京华贸中心商贸广场工程地下4层钢骨梁截面为900mm×1600mm,跨度为12m,钢骨梁内的型钢跨度12m,截面为H形,截面尺寸600mm×1200mm,同时梁配筋为上铁2032,下铁5032(见图1);钢梁两端为钢骨柱,由于钢筋密度大及大截面钢骨的存在,钢骨柱柱头及钢骨…  相似文献   

9.
王周望 《四川建材》2012,38(3):28-30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主要对高架桥变截面现浇箱梁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重点概述了连续箱梁0#块施工流程及工艺,同时也对模板安装、混凝土施工和绑扎钢筋以及安装竖向预应力筋做了简要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邵天雷 《山西建筑》2010,36(11):159-160
通过工程实例,给出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施工工艺,并通过简图与实例照片的对比,对型钢混凝土梁柱的型钢制作、安装及钢筋和特殊节点的连接给出具体做法,使得型钢混凝土这一新兴结构形式的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较之相关规范及图集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无黏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UPSRC)框架梁的静力性能,对4榀UPSRC框架梁试件进行了竖向静载试验,主要的变化参数为框架梁中普通钢筋用量、型钢用量以及框架柱尺寸。对其裂缝发展、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普通钢筋及型钢应变、无黏结筋应力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PSRC框架梁整体呈“梁铰”破坏机制,梁端及跨中出现塑性铰,截面转动能力强;达到极限荷载时,跨中及梁端受拉钢筋均屈服,部分受压钢筋屈服,型钢受拉翼缘基本屈服,受压翼缘则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极限荷载后,UPSRC框架梁仍有较高的承载能力;无黏结筋应力增量与跨中挠度呈良好线性关系,且已有规范计算方法低估了UPSRC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无黏结筋的应力增量值;与型钢用量及框架柱截面尺寸相比,改变普通钢筋直径对UPSRC框架梁的极限荷载以及裂缝宽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经分析发现,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竖向荷载作用下UPSRC框架梁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榀柱中内置型钢和1榀梁柱均内置型钢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竖向反复荷载试验, 研究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破坏机制、滞回特性、延性、刚度和耗能等性能。结果表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是梁铰破坏机制,极限状态时 “拱效应”提高了框架梁的承载能力;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滞回曲线饱满,变形恢复能力小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位移延性系数均值为4.8,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为4.18,均有较好的延性;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介于0.258~0.323之间,说明2个试件破坏时截面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参数分析表明,试件延性系数受含钢率影响不大,随内置型钢截面高度与梁截面高度比值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两榀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和非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在竖向荷载及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与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型钢混凝土梁中采用预应力,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裂缝宽度,改善结构的正常使用性能;梁中施加预应力没有明显改变型钢混凝土结构优良的抗震性能,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低周反复加载滞回曲线饱满,抗震性能优良;在型钢混凝土梁中施加预应力,可以充分发挥型钢与混凝土等材料各自的优势。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和型钢混凝土框架的三线型恢复力模型,并利用该恢复力模型进行了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和型钢混凝土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1根φ16月牙纹钢筋、45根φ12及φ8光圆钢筋,24根φ5高强碳素钢丝高温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性能在高温下 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南京南站清水型钢混凝土柱综合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京南站首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竖向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柱,要求混凝土外观达到饰面清水混凝土效果。针对柱截面大、类型多、高度高以及型钢构造复杂、钢筋密集、清水饰面要求高等特点,进行了清水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柱包括钢筋深化设计和绑扎、模板支设以及混凝土浇筑、混凝土表面处理及保护等综合施工技术研究。工程实践表明,该项施工技术成功达到了设计要求,施工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6.
刘慧 《特种结构》2010,27(5):108-110
某建筑工程首层环向楼板面积大,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沿环向施加预应力,预应力筋居中均匀布置,具有一定的施工难度,本文对该工程的施工方法作介绍。  相似文献   

17.
唐红元  王泽云  贾益纲 《工业建筑》2012,42(7):152-155,170
介绍某化纤厂火灾后检测的方法和内容,包括构件的截面几何尺寸、混凝土强度、钢筋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等。根据检测结果和计算分析,对火灾后受损结构进行了安全性鉴定。并根据具体构件的鉴定结果,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加固维修方案。对受损柱,分别采用增大截面、外包钢和外贴碳纤维的方法加固处理;对受损梁,分别采用拆除置换、外包钢和外贴碳纤维的处理方法;对受损板,分别采用拆除置换、板底植筋外加喷射混凝土和外贴碳纤维的处理方法。按照该方案加固后的厂房结构完全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纤维增强聚合物筋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用其替代钢筋用于边坡加固是解决锚杆耐久性问题的途径之一。采用内置光纤光栅的GFRP筋制作锚杆结构模型,用空心液压千斤顶施加拉拔荷载,用光栅传感技术监测杆体应变,研究大直径喷砂GFRP锚杆在框架梁锚固条件下的受力破坏机制。研究表明,本试验大直径25 mm GFRP锚杆在拉拔力、平均黏结强度方面均达到相同直径螺纹钢筋锚杆的设计指标,最合理的框架梁厚度为30~40 cm;瞬时荷载循环对GFRP锚杆界面黏结状态无明显影响;持续荷载作用下杆体界面的黏结状态会发生蜕化,随时间延续蜕化向深部扩展,荷载越大扩展深度越大,蜕化速度越快;光纤光栅监测技术是发现和观察锚杆界面黏结状态蜕化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IDARC中PARK三线性恢复力模型应用概况的基础上,建议了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中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和角钢混凝土柱基于IDARC的恢复力模型,给出了IDARC中框架节点作为刚域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南京国际展览中心超长大面积预应力楼盖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二层框架为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不设缝结构,平面采用纵横后浇带,预应力筋用连接器连接。施工中采用针对性措施,解决了张拉端部固定、穿束、预应力筋连接和孔道灌浆中的技术难点,并运用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大面积预应力施工,有效地控制了梁板中的混凝土温度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