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在资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循环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废弃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简称为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变换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  相似文献   

3.
一、循环经济需要降解塑料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而根本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包装业亟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庚莉萍 《中国包装》2005,25(5):49-52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在资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循环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基本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并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废弃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反复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根据与此,笔者从分析城市生态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的背景入手,探讨了城市生态产业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社会进步程度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会卓著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循环经济需要降解塑料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而根本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标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反馈式闭合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同样,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标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的标准化工作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模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物流产业体系的发展为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支撑,是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态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生态经济标准体系的需求分析1.1生态经济的实现形式生态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循环经济的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相对于传统的线形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打破了传统上的行业划分界限,不同的行业在生态的背景下进行产业耦合,实现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物质生产和…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我国的工业正在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向靠近。在工业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对能源的循环利用。本文对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在我国更为有效的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出了合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殷瑞钰:钢铁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以3R为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但“3R”只是原则,不是实现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全部要素。循环经济必须注意到物质循环链、能量循环链的构建应以合理的时间、空间配置为前提,而且实施循环经济是有循环成本的、有资金流动增值内涵的,所以实施循环经济还应该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五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概念不同,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主要是根据资源利用方式的特征来划分经济形态,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循环型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指出了我国循环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于健 《中国科技博览》2013,(20):272-272
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是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纽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启动和推广离不开政府财税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转移性支出,通过调整税制和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使资源回收利用、循环使用,把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从根本上缓解资源供给的压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节约降耗和培育循环利用产业提高经济效益,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计量》2005,(5):20-20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6.
《世界标准信息》2009,(12):58-61
1、循环经济的概念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指导思想,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庾莉萍 《湖南包装》2006,(3):11-13,16
近年来,“循环经济”的概念颇受关注。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经济发展无限和资源有限矛盾的根本出路,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废旧塑料资源被现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类的第二矿藏”,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一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包摘 《湖南包装》2004,(3):46-4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对外宣布,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的战略举措。将从4个方面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展环保产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保障。(包摘)国家将从4个方面力推循环经济@包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随着循环经济的兴起,必然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及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并着重阐明了在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