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了大豆11S蛋白分别与3种不同荷电量卡拉胶组成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热性质、凝胶流变性质及微结构,并探讨了共混凝胶的成胶动力学及机理。结果表明:ι-卡拉胶对大豆11S蛋白的相容性比κ-卡拉胶弱,添加λ-卡拉胶样共混体系更易发生相分离;添加3种卡拉胶均提高了大豆11S蛋白的热变性温度,但降低了热焓值,影响效果依次是λ-卡拉胶﹥ι-卡拉胶﹥κ-卡拉胶;共混凝胶随卡拉胶所带负电荷的增加其弹性模量值呈降低趋势,且凝胶网络结构由蛋白-多糖双连续结构转变为蛋白凝胶网络单连续结构;增加卡拉胶所带负电荷可降低共混凝胶形成过程表观活化能,同时降低了温控程序终点的弹性模量值。  相似文献   

2.
大豆蛋白组分/葡聚糖复合体系相行为及热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浊度、相图及DSC热性质分析研究了中性多糖葡聚糖(DT)对大豆7S蛋白及11S蛋白热稳定性、相行为及热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葡聚糖分子质量或浓度可加速大豆7S蛋白热聚集,葡聚糖对大豆11S蛋白热聚集的影响趋势同7S蛋白。相图分析结果表明当葡聚糖分子质量由10 ku逐渐增加到67、100、500 ku,大豆蛋白组分/葡聚糖形成稳定混合物的区域逐渐减小,同时不稳定区域也呈降低趋势,但凝胶区域呈上升趋势,与大豆7S蛋白/葡聚糖相图相比大豆11S蛋白/葡聚糖相图中随葡聚糖分子质量增加凝胶区域进一步加大,相分离区域相对较大。大豆7S、11S蛋白体系中添加葡聚糖提高了7S、11S蛋白的热稳定性同时降低了热焓值,且此趋势随葡聚糖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利用相体积法绘制魔芋胶与脱脂乳蛋白混合体系的相图,并研究不同质量分数0%、0.025%、0.05%的κ-卡拉胶对混合液质量分数11%脱脂乳粉、0.35%魔芋胶、12%蔗糖相分离行为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κ-卡拉胶宏观上能有效地抑制混合体系相分离的产生;流变行为表明所有样液均呈现假塑性,κ-卡拉胶添加量增加使体系的假塑性增强,滞后环面积增加;频率扫描结果显示未添加κ-卡拉胶的样品体系呈现流体特征,添加κ-卡拉胶的样品体系均表现为弱凝胶特性。同时,加入κ-卡拉胶体系的动态模量随频率变化的稳定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4.
利用相体积法绘制魔芋胶与脱脂乳蛋白混合体系的相图,并研究不同质量分数0%、0.025%、0.05%的κ-卡拉胶对混合液质量分数11%脱脂乳粉、0.35%魔芋胶、12%蔗糖相分离行为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κ-卡拉胶宏观上能有效地抑制混合体系相分离的产生;流变行为表明所有样液均呈现假塑性,κ-卡拉胶添加量增加使体系的假塑性增强,滞后环面积增加;频率扫描结果显示未添加κ-卡拉胶的样品体系呈现流体特征,添加κ-卡拉胶的样品体系均表现为弱凝胶特性。同时,加入κ-卡拉胶体系的动态模量随频率变化的稳定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5.
研究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共价复合物(soy protein isolate-dextran grafted conjugates,SPI-g-DEXT)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与葡聚糖(dextran,DEXT)溶液共混物相行为及微结构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PI-g-DEXT的接枝率为49.92%时,共混溶液表观黏度、黏弹模量、宏观相分离时间及形貌结构中多糖相分散度随添加量(0、0.10、0.20、0.30 g/100 mL)增加而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SPI-g-DEXT添加量为0.20 g/100 mL时,共混溶液相容性随其接枝度(0%、30.73%、49.92%、62.84%)增加而增加。添加共价复合物SPI-g-DEXT于SPI/DEXT共混溶液后,稳态剪切及动态黏弹流变性、宏观相分离时间、微观形貌结构和尺度主要取决于SPI-g-DEXT加入后增容作用与空间位阻作用的竞争结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室温下,NaCl浓度0.1 mol/L,pH 7.0时不同大小大豆蛋白热聚集体和κ-卡拉胶混合物的相分离行为,并以天然恕豆蛋白和κ-卡拉胶混合体系作为对照体系.通过离心、化学分析和目测建立了相图,结果表明:较大的聚集体和κ-卡拉胶的混合体系具有较窄的均相区域.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了相分离体系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出相分离后蛋白质聚集结构间存在交联.对共聚焦图像进行灰度水平变化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的混合物间微观结构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流变研究进一步证明相分离体系形成了相互交联的网状微观结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聚集体和卡拉胶的相分离是由于排空相互作用(depletion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7.
葡聚糖对大豆7S蛋白凝胶流变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变形振荡流变及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葡聚糖分子质量对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及动态黏弹性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黏弹性质随添加葡聚糖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主要由于大分子质量的葡聚糖可以扩大其在葡聚糖/大豆7S蛋白混合体系中的空间占有体积和降低大豆7S蛋白的临界凝胶浓度所致.同时提高变温速率和葡聚糖分子质量对大豆7S蛋白凝胶黏弹性质有协同增加效应.增加葡聚糖分子质量7S蛋白凝胶结构逐步由相分离结构转变为互穿型蛋白-多糖双连续结构.  相似文献   

8.
研究山药、鸭皮、κ- 卡拉胶等添加量,以及加热方式等工艺参数对鸭肉丸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山药鸭肉丸品质主次因素为:κ- 卡拉胶>鸭皮>山药粉>加热方式;最优方案为:鸭皮10%、山药粉15%、κ- 卡拉胶0.25%,先70℃加热25min 后85℃加热20min 的两段式加热。  相似文献   

9.
亲水多糖对鲜湿面货架期内水分迁移及老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东  周文化  陈帅  黄阳 《食品科学》2016,37(18):298-303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差示量热扫描、Avrami数学模型研究瓜尔胶、可溶性大豆多糖、卡拉胶对鲜湿面贮藏期间水分迁移、热力学参数、老化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7 d的鲜湿面结合水含量:瓜尔胶>可溶性大豆多糖>卡拉胶>空白组(P<0.05);不易流动水含量:瓜尔胶>卡拉胶>可溶性大豆多糖>空白组(P<0.05);自由水含量:空白组>可溶性大豆多糖>卡拉胶>瓜尔胶(P<0.05)。多糖主要作用于淀粉及面筋蛋白表面极性基团所吸引的结合水;同时多糖对3 种水分流动性的束缚并非呈单一的线性关系,且能抑制鲜湿面淀粉老化过程中重结晶融化起始温度(T0)、重结晶融化终止温度(Tc)、老化焓(?H)的上升速率;老化动力学方程:Y空白组=0.732x-0.946,Y卡拉胶=0.744x-1.192,Y瓜尔胶=0.791x-1.328,Y可溶性大豆多糖=0.752x-1.114。  相似文献   

10.
采用哈克流变仪对不同分子量葡聚糖与大豆7S蛋白混合体系的凝胶流变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葡聚糖与大豆7S蛋白混合体系形成的蛋白多糖凝胶相对单一浓度的大豆7S蛋白凝胶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同分子量的葡聚糖与大豆7S蛋白混合体系形成的蛋白多糖凝胶黏弹性质随葡聚糖浓度增加而增加;同浓度葡聚糖与大豆7S蛋白混合体系形成的蛋白多糖凝胶黏弹性质随加入葡聚糖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浓度同类型葡聚糖体系凝胶形成的起始温度Tp0.25相似文献   

11.
大豆7S球蛋白凝胶光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深入地研究了大豆7S球蛋白凝胶光学和流变学性质与蛋白质浓度、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形成蛋白质凝胶(蛋白质浓度≥7.5%)的前提下,低的蛋白质浓度有利于大豆7S球蛋白形成透明性凝胶,但凝胶强度较低;温度>85℃有利于蛋白凝胶透明性和强度的提高;加热60min.较为适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显示大豆7S球蛋白透明凝胶具有有序微观结构;探讨了大豆7S球蛋白形成透明凝胶机理。可为进一步研究大豆蛋白凝胶的光学性质和研制透明的大豆蛋白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豆7S蛋白-糖体系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大豆蛋白糖基化改性过程中会引发非酶糖基化反应,形成有害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为提高食品安全性,模拟糖基化加工条件,构建大豆7S蛋白-糖体系模型,考察影响该体系AGEs形成的因素并进行有效调控。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λ_(ex)/λ_(em)=340 nm/465 nm)检测糖种类、还原糖质量浓度、pH值、反应温度、抑制剂种类及其浓度对AGEs形成的影响,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有害产物的形成及抑制效果。结果:糖种类为果糖、蛋白质与葡萄糖质量浓度配比1∶4、pH 9.2、反应温度121℃条件下产生荧光性AGEs的作用效果最强,4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染料木素、芦丁和木犀草素对荧光性AGEs的形成均可达到较好的抑制效果,且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糖的种类与抑制剂种类对AGEs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降低还原糖质量浓度、降低pH值和降低反应温度,添加0.1 mmol/L大豆源染料木素可有效抑制大豆加工过程中有害产物AGE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将大豆皂苷添加至内水相(W1),大豆蛋白添加至外水相(W2),以玉米油为油相(O),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多重乳液。探究乳液的整体稳定性、粒径特性、电位特性、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界面张力以及长期稳定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乳液的稳定性动力指数值呈上升趋势,粒径集中在6 μm附近,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电位绝对值最大(-30.2 mV),该体系表现出假塑性的剪切稀化行为,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黏度值最大(0.029 Pa?s);15 d后,所有蛋白乳液都出现了一定的分层现象,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稳定性动力指数最小(21.51)。在1%蛋白质量分数下,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的W/O/W型乳液稳定性优于大豆11S和7S蛋白。  相似文献   

14.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 native, globular plant protein–linear anionic polysaccharide aqueous system at 20 °C were investigated in conditions where biopolymers carry a net negative charge (pH 7.2, 0.1 M NaCl). The pea proteins–sodium alginate mixtures showed a phase separation mainly by thermodynamic incompatibility, characterized at both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cale. Phase diagram was established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provided accurate data on the microstructure morphology of the system, regarding its phase behavior. In admixture, sodium alginate induced a protein aggregation, certainly by a local deple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 Protein aggregates were present in both single-phase and biphasic mixtures, while increasing the sodium alginate concentration provided larger and denser protein microdomains, leading to a non-equilibrium state. By phase separation, the pea protein aggregates entrapped a part of the sodium alginate phase, thus modifying the protein volume fraction. Along a tie-line, a phase inversion phenomenon was detected, from a sodium alginate to a pea proteins-continuous phas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mixed systems depended on the biopolymer composition and were modified with respect to individual components. The protein-enriched phase volume fraction modified the flow behavior to non-Newtonian for starting concentrated mixtures; a shear-thinning at high shear rates was evidenced, while mixtures with a particularly high sodium alginate concentration (>0.8 wt%) had an apparent yield stress for low shear rates. Mechanical spectra showed that both protein enrichment within microdomains in the presence of alginate and stronge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with time impacted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G′ and G″ moduli) of the whole mixture.  相似文献   

15.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烧碱水解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简称大豆纤维)中的大豆蛋白,通过含氮量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研究了碱处理纤维的化学组成、大豆蛋白含量、官能团、结晶结构和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纤维中存在易水解和较难水解两类大豆蛋白;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的相容性较差,呈相分离状,且大豆蛋白以团块状分散于连续相的聚乙烯醇组分中;大豆蛋白含量与烧碱处理纤维的失重率之间,以及红外光谱中大豆蛋白酰胺Ⅰ、酰胺Ⅱ与849cm^-1处聚乙烯醇骨架的特征吸收峰的吸收强度比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这些关系可应用于大豆蛋白含量的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腈/大豆蛋白共混体的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得到性能优良的纤维,利用显微镜、红外光谱(FTIR)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测试聚丙烯腈/大豆蛋白共混体的相容性,探讨影响二组分相容性的因素以及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改进体系相容性的机制。结果表明:聚丙烯腈与大豆蛋白具有一定的相容性,该体系属于部分相容体系;大豆蛋白溶液经HEMA处理后,体系里形成了氢键作用,使得大豆蛋白与聚丙烯腈的相容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质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调质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水分分布、凝胶特性及微观 结构进行测定,研究调质大豆分离蛋白的蛋白组成对转谷氨酰胺酶诱导的蛋白凝胶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质大豆分 离蛋白中11S球蛋白所占比例对蛋白凝胶水分分布、凝胶特性及微观结构有显著相关性。11S球蛋白的质量分数由 60%提高到80%时,蛋白凝胶的横向弛豫时间T2先缩短后延长;凝胶的硬度、黏性、咀嚼性3 项指标值均有不同程 度的降低;蛋白凝胶的热稳定性先提高后降低,70%的11S球蛋白蛋白凝胶ΔH最低,凝胶中水分不易失去;11S球 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60%与70%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形成的微观结构表面较平整,孔洞较小且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18.
解离缔合反应是大豆蛋白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高级结构发生解聚或聚合的过程,是目前植物蛋白领域研究的热点。通常通过热处理使大豆蛋白发生解离缔合反应而改变其构象从而获得理想功能性质;大豆11S球蛋白是大豆蛋白主要成分之一,因此11S球蛋白的热解离缔合行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豆制品的后期加工特性、品质及其应用范围。本文概述了11S球蛋白基本结构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11S球蛋白热处理过程中蛋白浓度差异引起的体系性状变化,综述了离子强度、pH值、大豆7S球蛋白以及大豆脂蛋白对其解离缔合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应条件下11S球蛋白解离缔合反应机制,以期阐明在热处理过程中11S球蛋白的解离缔合反应机制,为将大豆蛋白解离缔合反应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获得高品质的大豆蛋白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