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减小某FSAE赛车转向时转向轮的磨损,在ADAMS软件中,建立了该赛车前悬架和转向系统的模型,并进行了前轮同向跳动仿真和向右转向仿真。借助于ADAMS/INSIGHT软件,通过选取两组不同权重系数,对转向梯形的断开点位置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再次进行双轮同向跳动仿真和转向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车轮前束角变化量减小,转向特性曲线更加接近理想转向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2.
轮胎过早磨损的原因有:轮毂轴承松旷,使车轮摆动;立轴销套松旷,导致外倾角变化:转向拉杆球头松旷或转向拐臂松旷,导致前束值变化;拉杆变形,直接影响前束值和外倾角:轮毂变形,使车轮在行驶中来回摆动;前束值或外倾角调整不当。  相似文献   

3.
汽车前轮偏磨问题分析与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五菱V1旅游现先车前轮偏磨问题,通过运用UG_motion运动分析和数学计算方法相结合,对前轮前束和外倾角的匹配进行仿真技术分析和数学计算,找出轮胎偏磨的原因,提出了一种解决前轮独立悬架前轮胎偏磨的解决措施实施方案;并结合检测线侧滑量检测和实车试验,最终解决了五菱V1车前轮偏磨问题.  相似文献   

4.
应用ADAMS/car软件建立某轿车的双横臂独立前悬架,对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前轮定位参数进行双轮同向跳动仿真。应用ADAMS/Insight模块,以车轮外倾角、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和前束角为设计目标对悬架的结构关键点进行优化分析。优化目标为:使前轮定位参数在车轮跳动的过程中的变化量处在更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使悬架的运动特性更符合理想设计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HELUX底盘汽车前轮偏磨问题,建立计算数学模型,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对前轮前束与其他前轮参数的匹配进行技术分析和数学计算,找出轮胎偏磨的原因,提出了一种解决前轮独立悬架前轮胎偏磨的措施实施方案;结合检测线侧滑量检测和实车试验,解决了HELUX底盘汽车偏磨问题.  相似文献   

6.
车轮外倾角和前束角的匹配非常重要,一旦车轮外倾角和前束角匹配不当,就会造成车轮有较大的侧滑量,造成严重的轮胎磨损,严重影响到汽车动力性、经济性,甚至安全性。文中通过ADAMS/view对双横臂独立悬架模型进行车轮同向跳动的仿真实验,导出前轮侧滑量,车轮外倾角和前束角随仿真时间的变化的数据。通过综合优化软件包1st0pt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前轮侧滑量随外倾角和前束变化的函数。最后论述了该函数能解决的问题并通过XUFX数学函数寻优进化算法-竞赛取冠算法找出了该函数绝对值的最小值的最优解,使汽车侧滑量保持在要求的范围内,保证汽车安全稳定的行驶。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矿用汽车前轮定位参数-转向机构的设计方法,即综合考虑汽车直线行驶状态的侧滑量、转向过程中车轮转角误差、车轮跳动过程中车轮摆角,建立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汽车前轮定位参数-转向机构设计模型.详细叙述了模型的设计变量、约束条件、优化目标的构成.比较了基于不同优化目标的前轮定位参数-转向机构的设计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保证了汽车在3种运行工况下都处于比较理想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ADAMS的车辆空气悬架-转向机构的运动学仿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在ADAMS软件环境下建立了某种型号客车的包括转向机构在内的空气悬架转向系统的多体运动学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研究。得到了随着车轮跳动该型悬架的各项定位参数的变化规律,并且发现内、外侧车轮的偏转角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满足理想的转向轮偏转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电动汽车麦弗逊前悬架设计及参数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整车设计参数及悬架设计理论,设计某款电动汽车的麦弗逊前悬架。基于UG/Motion利用UG的开放接口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实现麦弗逊前悬架运动学仿真模型的参数化设计、前轮外倾角与前束角的匹配设计和前悬架系统的运动学仿真分析;通过与ADAMS的仿真结果相对比,验证系统的正确性;将遗传优化算法与多体运动学分析方法相结合,以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量最小和车轮侧向滑移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对麦弗逊前悬架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对比初始设计与优化设计的仿真结果,验证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优化分析显示,麦弗逊前悬架摆臂前后点坐标的变化,对前轮定位参数及车轮接地点滑移量随车轮跳动量的变化曲线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汽车前轮外倾角与前束值是前轮定位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根据前轮侧滑机理,考虑前、后车轴推力角,以及轮胎特性和车辆结构参数,对外倾角与前束值之间合理匹配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参照GB 7258—2004的要求,通过试验的方法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为汽车开发过程中外倾角与前束值合理匹配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