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三个敏感地段的建筑案例出发,探讨源于场所的设计:如何从场地中传承一种精神,并支撑建筑发展.探究中国架构体系形成的半透明性建构体,对不同的场地作出多重回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需要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科学分析,从周边环境,功能要求,地域文化等各种限定设计的客观因素中,寻找对整个设计全局起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突破口,理性分析,转化为特定的建筑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3.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0世纪 60至 70年代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场所精神理论 ,从其时代背景、哲学渊源、精神内涵及实践等方面分别做了介绍 ,肯定了场所精神的可贵之处 ;然后指出了其作为一种理论和设计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结构和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 ,而且过分强调传统的分量 ;最后结合城市设计实践进一步说明其局限性 .正确地认识场所精神理论 ,对于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此设计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5.
场所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映东 《山西建筑》2007,33(18):26-27
结合建筑学及场所精神的研究背景,对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进行了研究,详细地阐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探讨了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业建筑设计的根本前提是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即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但是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倾向,与之并不矛盾。探究并结合商业建筑的场所精神,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这包括场所本身的社会功能与文脉精神、视觉美学效果和环境心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卫东风 《华中建筑》2009,27(3):266-270
喀什高台民居生土建筑顺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院落空间有序而精妙,色彩朴素而又不乏绚丽,在民族传统特色与伊斯兰文化背景的融合发展之中,创造了一种既封闭叉开放的淳朴祥和的人化自然。该文以建筑现象学原理为基础,对高台民居生土建筑的场所精神、空间形态、母体要素、视觉、触觉等体验分别加以阐释,给现代建筑与室内建筑师以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此设计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9.
10.
张军 《云南建筑》2013,(1):78-90
通过对丽江解脱林、大理苍洱迎宾馆以及大理波西米亚高尔夫会所的分析阐述,引出了对建筑地域性创作中再塑场所精神的思考,并基于此对地域建筑相关命题发掘出新的认识,力图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同时因时应景地借助特有的自然山水并举的手法,再塑具有时代精神的建筑场所精神,从而为现代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金瑾  徐筱婷 《山西建筑》2011,37(13):12-13
通过分析影响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思想,简要的说明了赖特一生建筑风格的转变。以赖特设计的独立式住宅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场所环境、自然要素和入口体验三个角度分析赖特有机建筑中的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对于现代景观也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的物质环境与村民生产生活行为的长期相互作用,形成了村落空间的物质秩序。同时,这种村落空间的组织结构长期影响和维持着村民的生活秩序。作为村落空间的一部分,村落公共空间表现着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质,是具有方向感和认同感的区域。文章以场所理论为基础,以冯家山公共空间设计营建为例,探索保持和延续村落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设计营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施维 《山西建筑》2011,37(18):1-2
针对人们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迫切需求,探讨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场所精神的建构及归属感获得的途径,着重阐述了场所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建筑师进行环境设计时应坚持对场所精神的追索、延续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中的现象学是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现象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观点,一种作为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场所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对人、建筑、场所之间关系有一种本质把握,在创作中树立基于发现的整体观念.本文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进行了对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阐述: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及其他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现象学原理;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现象学式的探索到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在第二部分,本文试图从自然场所、人为场所、特性与空间这几个方面,通过探讨分析,阐述如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原理实现在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费移山 《建筑师》2022,(2):62-67
空间流动性曾经是现代建筑的主要成就之一,也是其不断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正是通过绵延于建筑、城市、景观之间的流动性,使得建筑师能更为主动而深入地介入当代城市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但是面对流动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由此而来的流动空间对于场所空间的宰治,如何为人类创造生活的场所与交往空间,仍然是当代城市建筑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场所精神”与当代日本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要建筑还是特定文化的反映, 担负起文化同含的创造,它的表现方式就必然根植于它所建造的文化环境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建筑存在独特性和特殊性之中原因是因为建筑处在特定的场所,并要体现其“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8.
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罗伯特·诺伯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OL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了“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相似文献   

19.
费移山 《建筑师》2022,(216):62-67
空间流动性曾经是现代建筑的主要成就之一,也是其不断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正是通过绵延于建筑、城市、景 观之间的流动性,使得建筑师能更为主动而深入地介入当代城市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但是面对流动速度的不断提升, 以及由此而来的流动空间对于场所空间的宰治,如何为人类创造生活的场所与交往空间,仍然是当代城市建筑领域 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20.
肖晴 《山西建筑》2023,(16):177-179
传统寺庙具有丰富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文化内涵,其空间环境表达着独特的场所精神。以淮河流域传统寺庙为例,从建筑装饰构件、建筑装饰纹样、建筑色彩三个方面阐释传统寺庙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与表达方式,为传统寺庙空间建筑装饰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