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包豪斯设计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传播到中国,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进程。其中,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引入,是最具历史意义的部分。本文聚焦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这位代表性人物,对他主持期间的包豪斯预备课程展开研究。从课程构建的多重训练方式出发,追溯其思想渊源,解析"完整的人"和"总体作品"这两个核心概念,透视预备课程在包豪斯教学体系整体架构中的基础作用,以剖析预备课程与建筑以及建筑师培养之间丰富而深刻的关联。同时,本文也检视莫霍利-纳吉教学探索中的视觉化倾向,揭示包豪斯内在矛盾性,为进一步反思包豪斯的中国影响提供关键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溯了"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第一次是1940年代美国包豪斯教学对于圣约翰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基础课程的短暂影响。第二次是1980年代之后"三大构成"对于大陆建筑院校全面的冲击。两次相隔近四十年的教学变革组成了包豪斯抽象形式训练向建筑学转化的历史,也揭示了国内建筑基础教学从布扎传统向现代空间教育逐步转型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的是现代建筑巨匠密斯在包豪斯的建筑教育实践,论述了其具体内容与特点以及对中国建筑学术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包豪斯思想对于同济大学建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包豪斯注重时代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精神内涵,深刻影响了同济建筑教育思想的生根和发展。随着老一代建筑教育家的不断耕耘,注重空间设计、融合在地文化与新技术工艺的思路,启发了同济建筑建构教育体系的延伸与发展。十余年来,随着数字化设计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促进了同济包豪斯思想与数字技术文化的融合,并呈现出鲜明的发展特色。文章通过系统介绍近年来开展的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模块建设、书籍编撰出版、期刊论文发表,建设“数字未来”全球线上、线下一体学习平台,以及建筑实践探索等持续性的、系列化、立体化的行动,完整论述了同济大学对建筑包豪斯思想的传承、探索与发展,指出了在继承同济学派注重空间建构特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同济建筑教育思想与实验探索正在与时俱进、持续关注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下,设计科学与文化艺术融合的时代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建筑技术系列课程是建筑技术教育中核心课程和扩展课程组成的教学课程体系。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使建筑技术教育在多学科的教育背景中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宽口径学科发展要求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材、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建设,解决大学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使课程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蒋天洁  马震  陈倩云 《山西建筑》2014,(11):267-268
通过对独立学院的建筑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分析,指出了建筑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教学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建筑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在各高校推广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各类教学网站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教学工作者对教学网站的辅助教学作用定位不准,网站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网站建设过程过于繁复且难以维护等方面。文章在深入探讨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网站的定位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大学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一个示范性的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辅助教学网站。网站内容涵盖了基本课程信息、教学资源共享、拓展资源推介、教学论坛平台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教学论坛的建设,开辟了一个师生在线互动的平台,有效解决了教师答疑时间和学生课下学习时间难以配合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论坛上的答疑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对于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对相关力学问题的深入理解,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室内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有合理的培养途径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建筑形态和室内设计是紧密结合的,所以建筑基础课程在室内设计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文章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总结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加深理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任务,明确自身的使命,这是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所不具备的。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建筑环境学核心基础课程作用的5点措施,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杰  杨渝南 《山西建筑》2015,(9):237-238
以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为例,对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对课程的教学现状和现有问题的分析,尝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刚 《风景园林》2014,(5):152-157
在当今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技术飞速发展,地域性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建筑与景观的二分关系被打破,风景园林与建筑愈加密不可分,越来越多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实践,需要跨越两者的藩篱进行深度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由于课时较短,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必须加以精炼才能适应该专业需求。从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造型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整合设计建筑造型与景观造型的能力。围绕这一主线,提出相关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提出应在建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从场地/场所、功能/空间、结构、构造,材料、建筑技术这4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提出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做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瑛  吴桂宁  潘莹 《华中建筑》2008,26(12):271-272
该文概述了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发展历史,总结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该课程由传统的基础训练型到现代的认知型以及进一步发展到综合(适应)改良型的各阶段特点,对广义建筑学中这一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并由此指出建筑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与时俱进,自我调整完善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建筑之根》和《建筑的地域性》两本论文集,相隔50年的时间尺度,探讨了美国地域建筑研究的历程。两书前后照应,以美国为主线清晰地展示了地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本文分析了两书的前后传承关系,对书中重要的人物与事件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阅读,介绍了美国地域建筑的起源和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伟 《中国园林》2007,23(5):14-16
针对我国目前规划设计行业的现状及规划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业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指出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学科结构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意识理性客观的分析,提出了现代规划设计教育的科学构架和人才选用的标准。设立以工作室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解决中国规划设计类专业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宗旨并最终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5.
卢峰 《室内设计》2015,(6):28-31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建筑 学专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共存。本文结合我 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相关工作,探讨了 当前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在学制设置、通识 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所面临的需求变化与 发展趋势,提出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与校企合作等办学平台,推进以创新能 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育模式改革,逐步使 建筑学专业教育成为我国高校专业教育改 革的示范窗口。  相似文献   

16.
周扬 《华中建筑》2011,(10):175-177
该文简述了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作业设置,在此基础上,从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外部环境认知”课题在课程中设置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包括认知内容与层次、成果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效果等.  相似文献   

17.
陈瑜 《华中建筑》2009,27(11):164-165
目前的建筑教育中构造课程和设计教学人为分裂,脱节严重 加之教学过程中普遍的重艺术轻技术想法,导致建筑设计脱离建筑本体和工程实际。因此结合本院构造课程教学的传统积弊和本科院校建筑设计的发展要求,从构造与设计整合、构造内容革新、教学实践手段等方面介绍了构造课程改革的思路、具体尝试以及成果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黄翼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07,25(8):229-230
从倡导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从德育入手,注重教与学的方法,避免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误区,进而分析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9.
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防灾减灾"课程为实现深化专业知识培养、与主干设计课程衔接以及教学模式从认知型向研究型转轨,近年来进行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包括:结合"安全+建筑+设计"专业特色、以建筑防火为核心形成课程架构和关键环节;以防火规范为根本依据、高层建筑为关键突破、建筑设计为主要目标,来推进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施;运用案例分析、加强实践环节以强调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建筑减灾防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建筑安全设计综合素质,强化了新教学体系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