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的城市定位从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提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空间格局从依珠江单中心格局发展为跨江通海的多中心网络型格局。新的历史时期,对标全球城市,广州需要在主动承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上,集聚高端要素,不断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为此,在认识和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广州提出了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的"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并从城市空间结构、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建设、城市风貌、生态格局等方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竞争力,探索实践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交通枢纽是国家中心城市优化配置国家资源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集聚辐射作用的平台,是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笔者通过对重庆——我国唯一内陆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机场、铁路、港口和高速公路等辐射范围的比较研究,判定重庆作为内陆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基本建立。为进一步壮大国家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深度拓展重庆在全球的联系和服务范围,提升国际地位,笔者提出进一步完善枢纽机场综合规划和规划空铁港联运系统的实践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愿景。然而,自总规批复以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上海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利用全球科技论文数据构建“全球知识合作网络”与“全球知识组合网络”,分析大变局时期上海在全球科创版图中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上海在全球知识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仍有显著提升,但与顶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比尚存在差距;上海“两个扇面”功能发生结构性调整:外向度显著降低,内向度显著提升;上海在全球知识组合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在传统工程应用领域具有显著比较优势,而在新兴前沿基础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上海科技创新发展路径表现出“路径依赖”和“路径更新”并存的特征,但也存在“路径锁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做强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本文首先概述了历史上徐州的中心城市地位的历史演变,并从交通、产业金融、生态等七个领域,通过首位度分析法,详细介绍了徐州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的目标与路径。具体分为建党100年和建国100年两个阶段目标,并提出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从历史维度说明中国始终保持着多中心发展的态势;论述国家中心城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重点比较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的概念,指出它不单纯是由资本流动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也不仅仅由GDP总量所决定,而是由该城市在中国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得益于国家顶层设计,边疆城市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进而谋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地位;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要突破体制机制之障碍,融入国家区域发展之大局中去。  相似文献   

6.
张振广 《规划师》2015,(1):211-216
基于我国城市快速扩张及空间无序蔓延的事实,研究结合典型的多中心大都市—杭州市,对我国多中心大都市地区城市蔓延的表现、特征、成因及控制路径进行分析。杭州市城市蔓延的成因主要有市区经济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连续调整、缺少引导的惯性发展与控制失效、行政分割与多层级控制的重叠混乱。据此,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我国多中心大都市城市蔓延的有效路径:打破城市填充式建设的现状、构建弹性的城市空间结构和构筑内部紧凑的多中心生长模式,并划定"刚弹并举"的外部控制性城市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5,(Z1)
基于我国城市快速扩张及空间无序蔓延的事实,研究结合典型的多中心大都市—杭州市,对我国多中心大都市地区城市蔓延的表现、特征、成因及控制路径进行分析。杭州市城市蔓延的成因主要有市区经济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连续调整、缺少引导的惯性发展与控制失效、行政分割与多层级控制的重叠混乱。据此,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我国多中心大都市城市蔓延的有效路径:打破城市填充式建设的现状、构建弹性的城市空间结构和构筑内部紧凑的多中心生长模式,并划定"刚弹并举"的外部控制性城市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8.
曹传新 《规划师》2013,29(8):81-85,91
中心城市区域化是我国城市—区域发展中的普遍趋势,当前中心城市区域化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城镇的一体化。中心城市区域化是应对外部压力、地域连续性和地域联系加强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组合城市、簇群城市和都市区三种形态类型,能够更好地响应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和促进空间均衡。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分别通过规模扩张、产业集群和区域协调等路径实现中心城市区域化。延龙图一体化是比较典型的中心城市区域化类型,在应对东北亚合作、促进吉林省域发展及平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格局的价值导向下,根据其发展基础和阶段,宜采取组合型的空间形态和区域协调型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国家中心城市是协调区域发展的空间支点,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门户。成都于2016年4月晋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围绕"四中心、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成都提出了"157"总体发展思路。本文从分析成都的地缘特征、经济基础、区位交通等发展条件入手,总结提炼成都在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成都方略",重点解读成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双轮驱动",建设天府新区和提升城市软环境等方面的"大手笔"和"新动作",并结合时代要求和成都自身不足,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 《城乡建设》2004,(3):34-35
“长三角”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功能建设 长期以来,"长三角"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都是作为孤立的市域行政中心城市进行建设的,没能主动大胆地按"长三角"城市群次级极核城市的区域城市化发展需要,引导城市的综合功能提升,在城市功能发展上引发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62-64
本文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呈现出典型的"俱乐部"特征,城市的对外企业联系度、人员联系度、人力资本和发展的集约程度对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而城市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等物质资源禀赋条件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影响较小。通过分区域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对外企业联系度、人员联系度、人力资本和发展的集约程度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影响的大小和方向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现象。地方政府依靠资源开发、土地流转以及偏离比较优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如何依托资源禀赋采用符合比较优势的集约的发展模式,并逐步提升联系度和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双子座"支撑长江经济带,成为长沙新一轮战略目标。随着水、陆、空、铁交通条件的改善,长沙区域地位日益突出,城市腹地发展成熟,依托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平台,其内生发展模式绿色高效,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外溢效应明显的文化辐射,使得长沙将来成为中部的发展核心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在城市功能和作用、城市开放模式、市场主体规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发展瓶颈。本文对长沙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和瓶颈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今天经济格局和城镇体系是改革开放政策塑造的,城市地位基于世界产业分工,镶嵌在全球城市网络,因此不可能按照行政等级形成均衡的"中心-边缘"模式,更没有所谓"突破胡焕庸线"的基础。所以,即便有国家中心城市,也应该更多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省政府主导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往往不下地级市,不能直面实体城市,基本上到不了建制镇一级,使得这些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此也就杯葛了规划自身的作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应该是:全球城市香港在外,中心城市广州、创新城市深圳高高在上,一群专业镇、工业园区、市县行政中心所在地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其本质就是"广州、深圳之间的竞争和他们与腹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世界城镇化展望》预测和我国新型城镇化顶层政策设计表明,亚洲和中国将成为世界城镇化的焦点之一,中国特大城市的有机生长将成为世界城市史发展必然。从我国区域节点城市的战略发展定位出发,应当进一步明确城市在世界上的定位,在全球要素整合的背景下,实现城市能级的跃迁,以产业升级为路径,提高城市的区域和全球发展质量。历史经验表明,伦敦、纽约和东京在20世纪的城市格局中占据全球引领地位,牵制全球资源的分配和经济的走向。结合全球产业分工、市场要素流向、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体量,以及中国城镇化可预测的总体规模,中国一、二线城市应当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明确新的高阶定位、承接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分工、提升城市在全球地理中的要素优势、进而带动国内城市群整体的功能升级。在当前,推进全球城市战略规划是我国特大型城市发展的方向,国际化、多元化、引领性等必须成为城市战略定位的核心导向。因此,开展创建全球城市的战略规划方法学研究,有助于为我国特大城市的创建提供规划技术参考,提升对全球城市发展规律理论化认识和实践性转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心城市的近今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涛  刘君德 《城市规划》2000,24(3):26-30
90年代以来 ,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积极迈进 ,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 ,中心城市的自身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回顾了 80年代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 ,从定量确定中心城市的角度 ,着重探讨了 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提出了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的若干宏观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开放住区是改善城市形象、整合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力途径,然而,城市发展的理想和现实制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寻求平衡,保证合理的开放"度"尤为重要。立足中国城市住区的实际,从城市设计的视角进行分析,开放住区的本质在于实现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资源的共享、城市交往的活力、城市发展的有序。在此基础上,通过体现居住空间相对独立性的空间融合、兼顾居民基本需求前提下的资源共享、保证日常生活秩序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和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变化下的实施过程,实现对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  相似文献   

17.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已成为深圳等港口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和竞争中,深圳与香港、广州等两个中心城市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生态位理论,以深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模型的测算方法,通过港口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3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深圳、香港、广州等3个城市在湾区竞争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对深圳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扩充自身生态位、与广州错位发展,以及与香港协同进化等具体策略,以期为其他相似案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21,(3)
"花园城市"建设是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对建成环境空间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在明确城市建设对既有生态和生活方式造成威胁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建成环境建设更适于人们生活的城市形态。舟山虽具有营建"海上花园城市"的独特优势,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制约了城市的改造和提升,如何对现状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提升,将其转化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的条件、实现"建成环境—生态资源"协同发展的路径是构建"海上花园城市"的关键。文章提出在建成环境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构建促进景观环境感知提升的"海上花园城市"生态化建设框架,探索从夯实生态本底到提升景观感知体验的规划路径,以期制定适应自然生态过程、"让自然做功"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策略,促进舟山"海上花园城市"的整体空间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3):102-105
大数据背景下,创新驱动战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依靠大数据分析及科技创新也成为太原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本文结合太原市的发展现状以及大数据战略的突出优势,针对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太原市中心型城市建设的具体路径,以进一步促进太原市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从而更好地践行"中部崛起"的宏伟战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昭鲁中心城市当前规划建设的基本进展和态势,认为当前昭鲁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显著、规划引领作用日益加强、建设实施步伐稳步加快、管理运营机制逐步完善。然而。在一体化体制机制、专项规划编制、产业支撑能力、人口集聚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鲁甸"撤县设区"工作,在顶层设计上实现昭鲁一体化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昭鲁中心城市在规模拓展和质量提升相结合、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相协调、中心城市和周边乡镇相呼应的过程中,实现远期昭鲁"同城化发展"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