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CTPI)在HCC 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d、术后6~8d和30~40d分别行双源CT灌注扫描,经肝脏CT灌注软件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彩色灌注图,在图像上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参数值,观察TACE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及肿瘤的大小改变,评价TACE治疗肿瘤的疗效。结果TACE术前9例肿瘤呈均匀高灌注,15例呈不均匀高灌注。术后8例瘤灶内碘油沉积密实,16例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像显示碘油沉积区域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及缺乏区域仍有血流灌注。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8d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的肿瘤组织HA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8d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肿瘤最大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TACE术后,16例残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A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直观和定量地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动脉增强分数(AEF)值在肝细胞肝癌(HCC)行TACE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TACE术的30例HCC患者,于术前1~3 d、术后30~40 d 分别行常规CT三期灌注扫描,应用CT Kinetics软件计算AEF参数值。AEF值为(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组17例,治疗无效组13例。有效组术后AEF为(0.351±0.090),无效组为(0.438±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AEF值0.392为临界值预测TACE术后疗效,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73.2%,曲线下面积为0.876(P<0.001)。结论 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AEF能定量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 疗效的早期评价,且不增加格外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利用能谱CT探讨TACE在HCC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4例HCC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利用能谱分析软件(GSI)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用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观察病灶,在病灶最大层面测得首次发现未经介入治疗患者的HCC病灶(A组)、TACE术后无碘油沉积的部分病灶(B组)、术后远处新发病灶(C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碘含量并计算其标准化碘浓度(NIC)、肝癌碘浓度比率(ICratio)。结果 TACE术后B组ICratio值明显低于A组和C组ICratio值,分别为(0.43±0.09)、(0.66±0.06)、(0.63±0.04),B组和A、C组ICrati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ICrat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以上TACE术B组部分病灶ICratio值小于1~4次TACE术后部分病灶ICratio值,分别为(0.38±0.07)、(0.46±0.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灶术前ICratio值在碘油沉积区(0.65±0.05)与无碘油沉积区(0.61±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术后无碘油沉积HCC病灶部分同样具有一定疗效,且疗效与介入次数有关,而对远处新发病灶并无影响。同时能谱CT可以很好地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普美显(Gd- EOB- DTPA)MR成像在肝癌TACE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确诊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 术后行上腹部DWI及Gd- EOB- DTPA动态增强扫描,定性分析TACE术前、术后肝癌活性成分,坏死和复发转移情况。测量TACE术前、术后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信号值(signal intensity,SI),并计算术前、术后病灶的动脉期对比增强比(CER)和动脉期的信号比(SIR),对定量参数ADC、CER和SIR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共检出肝癌病灶45个。TACE术后瘤灶内残存及复发部分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 ADC图上信号低于正常肝组织,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减退,肝胆特异期呈明显低信号;瘤灶内坏死部分DWI序列呈低信号, ADC图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强化,肝胆特异期亦呈明显低信号。肝癌病灶术前、术后ADC值分别为(1.52±0.16)×10-3 mm2/s和(1.70±0.28)×10-3 mm2/s,术后肝癌病灶的ADC值普遍升高,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TACE术后的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减小,与术前相比,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组肝癌病灶的术后ADC值大于无效组,而其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均小于无效组,两者术后的ADC、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DWI和Gd- EOB- DTPA 增强MR成像能有效评估肝癌TACE术后病灶存活及坏死情况,检出早期复发、新发灶及转移灶,对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和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1~4次肝癌TACE治疗后1~6个月行CT和DSA复查,2项检查间隔时间为3~5d。分析和比较CT和DSA对肿瘤残存和复发的显示情况。结果碘油沉积形态可分3种类型:密整型,缺损型,稀少型。密整型9例(20.0%,9/45),CT与DSA6个月内复查均未见复发。缺损型32例(71.1%,32/45),32例中DSA示27例病灶残存或复发,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9例残存或复发,CT于动脉期见病灶显著强化者16例,门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者3例(提示有门静脉参与供血),DSA发现该区有明显染色及供血,另有8例CT与DSA表现不一致,CT双期增强无强化,但DSA可见肿瘤血供及肿瘤染色;稀少型4例(8.9%,4/45),CT双期增强轻度强化,DSA提示肿瘤为少血供。结论肝癌TACE治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和高发的肿瘤之一
[1]
,目前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仍然是运用最广泛的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2]
。TACE术后影像学评价对于进一步治疗和提高疗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螺旋CT扫描是PHC影像学复查的首选方法
[3]
,但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漏诊,DSA是检查TACE术后肿瘤复发和残留的金标准
[4]
,但由于其为有创性检查,不宜作为常规复查手段。本文通过对45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CT与DSA的影像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对肝癌TACE术后随访价值及其对进一步治疗的指导意义。1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45例肝癌患者资料,45例中男39例,女6例;年龄29~81岁,平均51岁;病灶最大直径1.0~19.5cm。于TACE治疗后1~6个月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间隔3~5d行DSA检查治疗。复查时采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平扫,再经前臂静脉注入80~100ml 碘海醇后行螺旋CT肝区双期增强扫描,注射速度3ml/s。扫描时间:肝动脉期25~30s,门静脉期55~65s,扫描层厚5mm。肝动脉DSA检查设备为美国GE公司LCV+血管造影机,将导管置于肝总动脉或超选择插入远端肿瘤供血动脉,必要时放于其他肝外侧支动脉,对比剂总量30~80ml ,流速2~6ml/s,观察肿瘤血管及染色。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CT扫描可作为显示肿瘤残存和复发的首选检查方法,DSA是观察肿瘤变化和评价疗效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两者的结合对病灶的显示和后续治疗作出更好指导。 相似文献
6.
7.
【摘要】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低剂量全肝灌注成像在氩氦刀治疗肝细胞肝癌(HCC)近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预行氩氦刀手术治疗的HCC患者20例,且术前2 ~ 3 d和术后30 ~ 45 d均行全肝灌注扫描,并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全肝灌注参数的变化;并与同期行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20例患者的全肝灌注辐射剂量对比。结果 ① 氩氦刀术前,瘤体的肝动脉灌注量(HA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值均高于瘤旁及正常肝组织的HAP及HAPI值,而门静脉灌注(PVP)值低于瘤旁及正常肝组织,且三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对比分析瘤旁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HAP、PVP及HAPI值,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94,0.084和0.988)。② 氩氦刀术后,瘤体HAP、HAPI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VP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70)。瘤旁肝组织HAP、HAPI及PVP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正常肝组织HAP、HAPI及PV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③ 全肝灌注剂量低于常规上腹部平扫结合增强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20排全肝低剂量灌注是一种评价氩氦刀治疗HCC的近期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 ),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 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CTPI 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 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5 cm以下肝癌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5 cm以下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1 ~ 2 d及术后3 ~ 4周行肝脏CT灌注成像,通过获取的灌注参数分析栓塞前后的肿瘤组织、栓塞前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及栓塞后肿瘤活性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栓塞前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F),肝动脉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表面通透性(PS)较正常组织显著增加(P﹤0.01),而栓塞后肿瘤组织血流各组灌注参数(血容量,BV除外)较栓塞前显著降低(P﹤0.01),栓塞后的肿瘤活性组织较正常组织BF, PS,HAF,HAP增加(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5 cm以下肝癌的诊断、TACE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及术后残余活性病灶的显示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定性和定量评价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的能力。方法对16例行TACE术后肝癌患者分别进行DWI、上腹部增强CT和DSA造影检查。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500s/mm
2
),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与上腹部增强CT和DSA造影检查相对照,观察碘化油沉积灶、肿瘤坏死组织和肿瘤组织在DWI上的信号特征;分别测量TACE术后病灶的ADC值和对应的CT最大强化值,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DWI显示TACE术后病灶内部信号较复杂,2例(2/16)病灶碘油沉积完整,DSA检查无肿瘤染色,CT图像显示为完整的碘化油沉积灶,DWI为均匀低信号;2例(2/16)病灶为碘油沉积但出现局部缺损,DSA检查可见缺损区肿瘤染色,DWI图像上碘油沉积区表现为低信号,肿瘤染色区为高信号;12例(12/16)病灶DSA检查可见无或稍许碘油沉积,造影见大量肿瘤染色,其内可见无或轻微染色的缺血、坏死肿瘤组织,DWI图像上肿瘤染色区域表现为高信号,缺血坏死区为低或较低信号;对14例(14/16)病灶内肿瘤组织的ADC值与其最大CT强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存在相关性(r=-0.76490,P<0.01)。结论DWI是一种灵敏的检测肝癌TACE术后肝内新发病灶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监测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活组织和坏死情况,小b值(500s/mm
2
)的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血供,可以用于肝癌TACE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应用增强CT减影法评价肝细胞癌TACE后是否存在残余的肿瘤活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临床确诊肝细胞癌并接受TACE患者22例,所有患者在第1次介入治疗之后均接受肝脏多期增强CT检查,并于第2次介入检查时评价肿瘤是否存在残余活性。使用增强CT动脉期图像减去平扫图像获得减影后图像,测量碘油沉积病灶减影后CT值,与第2次介入血管造影做对照,统计学分析减影后的图像判断肿瘤残余活性的能力。结果 22例肝细胞癌经TACE治疗患者中,第1次介入后共有37个病灶内见碘油沉积。经评价有肿瘤活性的病灶有34个,无肿瘤活性的病灶有3个。有肿瘤活性组的病灶减影后CT值为(79±68) HU;无肿瘤活性组中减影后CT值为(1±1) HU,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当病灶减影后CT值大于1 HU时,诊断肿瘤残余活性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975。结论 使用增强CT动脉期与平扫减影图像,可以准确且直观地判断肝细胞癌TACE后是否存在残余肿瘤活性病变。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2.
【摘要】 TACE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较为成熟有效的方法,术后快速准确、创伤最小地评价其疗效,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评价TACE术后疗效主要取决于CT和MR形态成像,但事实上肿瘤功能特性改变早于形态变化。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DWI)、多b值DWI、动态对比增强(DCE)成像等MR功能成像越来越多地用于定量评价肿瘤组织内水分子扩散和血流微循环灌注,且在评价肿瘤疗效上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就上述功能成像方法研究进展及在TACE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位于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83例HCC患者,将其中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58例(83个病灶)分两组。A组:共2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Ⅴ、Ⅷ段);B组:共35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分析经TACE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3个月复查的CT、MRI 资料,按照RECIST标准比较两组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4.3%、87.0%、8.7%和0、22.9%、68.6%、8.6%,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后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8.7%、73.9%、17.4%和0、34.3%、62.9%、2.9%,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后段组比前段组缩小明显(F=7.873,P<0.05)。结论肝右叶后段HCC经TACE治疗后短期疗效优于前段,对于不同位置病灶的综合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18F?蛳 FDG PET/CT显像在肝细胞癌(HCC)TACE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3例经TACE治疗后HCC残留或复发患者临床及PET/CT检查资料,患者均于TACE治疗后1.5 ~ 7个月行全身18F?蛳 FDG PET/CT显像,1周内行DSA造影并接受介入治疗。重点评价2种检查方法对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显示能力。结果 全组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T/CT显像检查及DSA造影检查。DSA造影证实肝内肿瘤残留或复发灶46个,PET/CT显像检出肝内肿瘤残留或复发灶共45个。以DSA作为参考标准,PET/CT显示肿瘤残留或复发灶的灵敏度为97.8%(45/46),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7.9%(46/47);PET/CT与DSA检出肿瘤残留或复发灶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者检出肿瘤灶的吻合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吻合度较强(系数k = 0.657,P = 0.000)。另外,18F?蛳FDG PET/CT全身显像新发现肝外转移3例,其中双肺转移1例,右侧肾上腺及肝门区、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1例,左髂骨转移1例。结论 18F?蛳 FDG PET/CT显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经TACE治疗后HCC残留或复发病灶,且真实性和可靠性好;同时18F?蛳 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是肿瘤远处转移探测最有效的方法,可较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协助临床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TACE术的相关问题。方法 收集5例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合并脾功能亢进。5例患者TACE术前均行肝脏CT扫描,经肝动脉注入低于常规剂量的化疗药和栓塞剂进行化疗栓塞术,并对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脾脏栓塞约60%)。术后1周及1个月复查CD4T淋巴细胞、肝功能及血常规,定期复查CT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TACE术及部分脾栓塞术均顺利进行,5例患者共行10例次TACE术。CD4 T淋巴细胞在TACE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 > 0.05);血清ALT、AST、TBIL和外周血WBC在术后1周较术前升高(P < 0.05),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 > 0.05);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外周血WBC、RBC、PLT较术前升高。5例患者均随访36个月,其中4例死亡,1例存活。结论 TACE术对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免疫状况无明显影响,术后肝功能变化与一般肝癌患者相一致。严格掌握TACE手术适应证,用低于常规剂量的化疗栓塞剂对肝癌进行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评估碘油沉积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0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在碘油栓塞后术中行C臂CT检查,即刻评价碘油栓塞效果,对碘油沉积缺损部分予追加栓塞,术后1周行常规CT检查;B组(20例)术中不行C臂CT检查,仅术后1周行常规CT检查。结果 A组30例(54个病灶)中,X线透视图像可见碘油沉积病灶49个(49/54,90.7%),初次C臂CT图像可见碘油沉积病灶53个(53/54,98.1%);初次C臂CT图像显示碘油完全沉积病灶(Ⅰ型病灶)占68.5%(37/54),1周后常规CT图像显示的碘油完全沉积病灶(Ⅰ型病灶)占86.5%(46/54),其碘油完全沉积病灶比率高于初次C臂CT 图像(χ2 = 20.4,P < 0.05)。B组20例,33个瘤灶1周后常规CT图像显示完全碘油沉积病灶(Ⅰ型病灶)占66.7%(22/33)。A组常规CT图像显示碘油完全沉积病灶比率显著高于B组(χ2 = 4.16,P < 0.05)。结论 在肝癌TACE术中,行C臂CT可对栓塞效果做出快速评价,方便、有用,并且有利于获得完全的肿瘤栓塞,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作用。方法 对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01例次TACE治疗。术前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54例介入术后应用头孢呋辛(2.25 g,2次/d)3 d,B组45例介入术后不用抗生素。术后观察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体征1个月。对疑似感染病例行血培养检查。参照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认定有无感染。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结果 A组1例诊断为败血症,感染率1.8%(1/54)。B组1例诊断为败血症,感染率为 2.2%(1/45)。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术前无感染高危因素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无需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及索拉菲尼对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40例2009年12月至2014 年5月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其中20例采用TACE联合RFA和口服索拉菲尼(治疗组);20例行TACE联合RFA(对照组)。TACE联合RFA即TACE术后7 d~10 d天行RFA治疗,以下简称TACE联合RFA术。索拉菲尼于TACE术后4 d开始口服。400 mg 2次/d,若出现耐药则停药,每位患者行TACE联合RFA术不少于2次。结果 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 31.0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4.8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0%、50%,对照组分别为80%、55%、30%。1、2、3年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为6.8个月;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为5.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RFA和口服索拉菲尼能延长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行CT灌注(CTP)成像和彩色编码DSA(ccDSA)成像在评估兔后肢急性缺血-再灌注(I- R)损伤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10)。兔右后肢缺血3 h后,实验组接受再灌注,对照组仅作假手术;分别在0、6、12、24 h作双后肢影像学评估(n=10)。实验组每一时点进一步随机均分为CTP亚组和ccDSA亚组,分别获取双后肢CTP相关参数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和ccDSA参数对比剂峰值(peak),计算双后肢各参数比值AF- R/L、BV- R/L、C- R/L和peak- R/L;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分别与AF- R/L、BV- R/L、C- R/L、peak- R/L比值作相关性分析,对AF- R/L与peak- R/L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再灌注过程开始后,AF- R/L、BV- R/L、C- R/L、peak- R/L平均比值分别由1.07±0.08、1.03±0.06、0.93±0.15和1.09±0.04下降至0.75±0.11、0.85±0.14、0.71±0.18和0.45±0.08。AF- 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44、-0.62、0.57(P<0.05);peak- 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71、-0.66、0.59(P<0.05),与AF- R/L间相关系数为0.70(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行CTP成像与ccDSA成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反映兔后肢骨骼肌I- R损伤发生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