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周围性部分性脾栓塞,栓塞剂为医用明胶海绵,比较栓塞前后血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的数量变化。结果栓塞范围为50%~75%(平均为59%),术后随访6个月~3年,WBC术前为(2.15±0.67)×10 9 /L,术后峰值为(12.36±3.24)×10 9 /L,维持在(5.65±1.38)×10 9 /L;PLT从术前(31.39±13.81)×10 9 /L上升到峰值(178.26±123.07)×10 9 /L,然后维持在(116.28±31.52)×10 9 /L,WBC及PLT的术前和术后t值分别为11.08,8.38,P<0.00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CT导向下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脾亢)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CT导向下冷循环RFA治疗15例脾亢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PLT)为(62.0±9.8)×10 9 /L,术后复查血常规和增强CT或MR。结果RFA毁损范围占脾脏总体积(31.0±4.6)%,术后1个月PLT为(96±11)×10 9 /L,与术前相比显著增高(P<0.05),术后1例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冷循环RFA治疗脾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采用内膜下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支架植入对术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患者43例(43条肢体),其中24例(非支架组)行单纯内膜下成形术,其余19例患者(支架组)在内膜下成形后一期行支架植术。术后行CTA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部分再狭窄或闭塞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 ~ 27个月。结果 术后12个月保肢率为98%(42/4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2年死亡率为7%(3/43)。随访期内22例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非支架组3例闭塞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共有12条肢体行再次介入治疗。非支架组6、12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3% ± 7.6%、74.0% ± 9.2%和56.1% ± 13.5%;支架组分别为89.5% ± 7.0%、77.5% ± 9.9%和32.2% ± 16.6%。非支架组12、24个月的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9% ± 6.1%和64.2% ± 14.7%;支架组分别为94.4% ± 5.4%和39.0% ± 15.9%);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整体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远端血管通畅数目、股腘动脉闭塞类型和吸烟史对内膜下成形术后2年内一期通畅率有显著影响(r = -4.417,2.502,3.115; S χ =1.627,0.955,1.523;P = 0.007,0.009,0.041)。结论 内膜下成形术后不必常规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不会改善术后2年期内的通畅率; 2年期内通畅率与周围血管条件密切相关,吸烟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及PVP联合治疗25例(共32节椎体)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随访并分析其疼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椎体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及PVP,其中有15例患者行碘化油 + 吡柔比星乳剂化疗栓塞,所用碘化油平均1.8 ml[(1.4 ± 1.0)ml],吡柔比星10 mg,其余10例行吡柔比星10 mg灌注化疗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25例患者行椎体肿瘤血管化疗栓塞后1周内20例患者疼痛症状有所缓解(缓解率80%),1周内所有患者均接受PVP,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8例患者各1节椎体行双侧穿刺,其余均为单侧穿刺,技术成功率100%。11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3 ± 1.6)ml,21节腰椎为(4.2 ± 1.5)ml,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0.0 ± 5.6)个月,PVP术后24 h,1周及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100%(25/25)、96%(24/25)、84%(21/25)、82.6%(19/23)、78.9%(15/19)和69.2%(9/13)。结论 采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和PVP联合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椎体疼痛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 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 d 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 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 ± 1.5)ml,128节腰椎为(4.5 ± 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 ± 10.6)个月,术后24 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 ± 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 ± 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 < 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PVE)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9例无法或拒绝接受手术切除肝转移癌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6例)单纯行TACE,治疗组(23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观察比较2种疗法对患者术后肝功能、肝脏体积、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近期疗效和累积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①术后6个月治疗组有效率65.2%(15/23)高于对照组30.8%(8/26)(P = 0.04);治疗组肿瘤最长径总和由术前(9.92 ± 2.63)cm下降为术后(7.32 ± 2.61)cm,对照组由术前(10.34 ± 3.12)cm下降为术后(9.13 ± 3.42)cm,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个月及13个月,累积生存率比较P < 0.05。②肝脏体积变化比较:对照组术后肝脏体积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术前非栓塞叶体积为(481 ± 251)cm3,术后2,4,8周分别为(523 ± 250)cm3,(548 ± 249)cm3,(552 ± 249)cm3,分别比术前增加(10.1 ± 7.6)%,(16.1 ± 10.9)%,(17.2 ± 11.5)%。③术后肝功能:两组患者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均不明显,治疗组术后第1,3天,ALT、AST、TB等指标较术前明显升高,至术后第7天下降(P > 0.05)。两组相比,术后第1天、第3天ALT、AST、TB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第7、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PVE联合TACE能够有效的控制和缩小肝转移癌,改善患者累积生存率,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肝转移癌安全有效的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 对206例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进行造影及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随访,造影证实再狭窄组32例,共38处病变;无再狭窄组174例,共229处病变。测量并比较两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及内膜增生面积;术前及随访时均行MMP检测,比较两组PCI前后MMP1、MMP 9变化;按最小管腔面积(MLA)分为MLA > 5 mm2、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组,比较3组的MMP 1、MMP 9水平。结果  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有更大的斑块面积、内膜增生面积及更少的最小管腔面积;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MMP 1水平无明显差异,无再狭窄组PCI前后MMP 9水平无明显差异,再狭窄组术后MMP 9明显升高,手术前后分别为(2.03 ± 0.56)ng/ml 比 (2.89 ± 0.33)ng/ml(P < 0.05);MMP1水平与MLA面积无关;MMP 9水平在MLA > 5 mm2组明显低于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各为(1.45 ± 0.32)ng/ml、(2.93 ± 0.45)ng/ml 和 (3.09 ± 0.65)n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CI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MMP 9水平较术前升高,但与再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后最佳受孕时机。方法 选择山东淄博市妇婴保健院收治输卵管不通的不孕患者635例950条输卵管行介入再通,对术后不同受孕时机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介入再通后受孕率1 ~ 4个月组与5 ~ 8个月组、9 ~ 12个月组有明显差异(χ2 = 82.629, P < 0.05、 χ2 = 170.08, P < 0.05),以后逐渐递减,5 ~ 8个月组与9 ~ 12个月组则无明显差异(χ2 = 24.297, P﹥0.05)。前6个月受孕率明显高于后6个月(χ2 = 154.51, P﹤0.05)。前4个月输卵管妊娠率较高,以后逐渐递减,半年后明显降低。结论 成功介入再通后4个月内为最佳受孕时机,我们主张前半年积极采取受孕措施创造受孕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介入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4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介入断流术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分析复发再出血、曲张静脉转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0%(48/49),病死率为2.1%,术后1、6个月和1、2、3年再出血率分别为0、2.1%、12.5%、24.5%、27.9%。复发再出血原因分别为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25.0%、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8.3%、消化性溃疡16.7%。结论介入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 使用海藻酸钠微球栓塞13例甲亢患者的25支甲状腺动脉,选择的适应证为内科抗甲状腺治疗效果欠佳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作为手术或131I治疗的替代疗法.结果 12例患者栓塞后1个月血液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接近或达到正常,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效果不明显.随访超过6个月的病例在停用或间歇少量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的情况下可有效控制症状.1例效果不明显者拒绝再次介入治疗.所有病例未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亦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联合介入术式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对30例高危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行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B组15例行单纯PSE术,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脾功能亢进均得到缓解,联合术式患者曲张静脉全部得到栓塞,A组术前、术后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P<0.05),奇静脉内径变小(P<0.01),血流量下降(P<0.01),血流速度降低(P<0.01);B组门脉管径变小,流速降低,流量下降(P<0.01),但奇静脉管径无明显改变,流速降低,流量下降。两组奇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随访13~16个月,B组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例,继发性门脉血栓形成1例,而A组未再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出现门脉高压性胃肠病(PHG)2例(均有胃镜证实)。结论联合术式能有效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侵袭性小,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差难以耐受外科分流及断流手术的患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9例肾癌术前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性栓塞技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术前单纯性栓塞组8例,化疗性栓塞组11例,对其手术过程和病理切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地实施术前栓塞,栓塞后手术可见肿瘤血供基本中断;病理可见肿瘤坏死明显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讨论肾癌术前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性栓塞对减少围手术期的风险及预后均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经股动脉插管,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共118例.位于大脑半球116例,小脑半球2例.病变大于6cm者52例,3~6cm者59例,小于3cm者7例.单支供血动脉13例,2支37例,3支以上68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 15例.结果完全栓塞病变21例,栓塞90%以上57例,70%~90% 27例,50%~70% 8例,栓塞<50%者 5例.结论 NBCA为永久性栓塞剂,应作为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栓塞材料在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中产生栓塞后反应(栓塞综合征)的情况.方法 39例肝硬化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11例使用钢圈栓塞,15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13例使用PVA颗粒栓塞.栓塞面积一般在70%左右.结果 39例均达到治疗效果,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钢圈组、明胶海绵组及PVA组中度以上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1.8%、100%和100%.钢圈组术后第2~5天为疼痛最严重时期,明胶海绵组及PVA组术后1~7 d为疼痛严重期.33例患者出现中度发热(38.5℃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1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GDC栓塞治疗.6例GDC栓塞过程中出血,立即中和肝素,并继续栓塞止血.1例为术后CT证实的出血.术后对症治疗.结果 7例术中破裂者中5例致密栓塞,<90%栓塞2例.4例恢复好,1例轻残,2例术后1周死于颅内高压.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发生术中出血与术中操作、动脉瘤以及患者血管条件有关,继续栓塞可以挽救大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5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所用材料为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及明胶海绵颗粒.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栓塞术后子宫大小与肌瘤体积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150例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8例完成单侧栓塞.术中造影显示子宫动脉明显增粗,肌瘤滋养血管呈螺旋状,肌瘤染色明显,排空延迟.6例术后1周行子宫切除术,手术标本病理观察肌瘤呈点片状坏死,小出血点.随访3个月,症状缓解率达90.5%.其中子宫出血症状完全消失者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节段动脉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1月-2008年1月,对1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患者(4例病理证实)采用3F微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插管行病变供血动脉栓塞,其中平阳霉素+碘油栓塞8例、无水乙醇-碘化油栓塞8例,2例合并动脉瘤患者加用微弹簧圈栓塞。结果16例患者进行了23次治疗,其中8例为急诊栓塞。术后16例肾功能均无变化,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4个月~5年,血肿完全吸收,肿瘤大小从术前平均596.5cm 3 缩小为68.4cm 3 。2例巨大肿瘤首次栓塞后3年再出血栓塞治疗后手术切除,其余病例未复发出血。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用聚乙稀醇颗粒(PVA)彻底栓塞子宫肌瘤病理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通过超选择性两侧子宫动脉插管,用直径为250~355μm的PVA 100~250mg将子宫肌瘤病理血管彻底栓塞.结果 30例栓塞成功率96.7%,随访3~12个月.术后第1个月月经恢复正常26/27例;贫血好转20/21例;下腹部坠痛不适减轻15/17例;肿块消失1/3例;肿瘤压迫症状全部消失.术后3个月瘤体平均缩小40%以上;术后6个月瘤体平均缩小50%以上,其中2例完全消失;术后9个月瘤体平均缩小60%以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