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PAO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为治疗糖尿病伴发跛行患者及下肢严重缺血患者而进行的63次介入治疗。治疗手段包括:单纯PTA及PTA加支架置入。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共85支,包括髂动脉15支(17.6%)、股动脉36支(42.4%)、腘动脉20支(23.5%)、胫动脉14支(16.5%)。采用Kaplan Meier曲线法确定通畅率(根据超声复查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1.9个月(6 ~ 36月);结果 63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37例(占58.7%)、合并冠心病19例(占30.2%)、吸烟史占52.2%。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97.8%,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ABI值明显升高(由术前0.397 ± 0.136 升至术后0.783 ± 0.134;P < 0.01)。6、12、24和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4.4%、57.9%、49.8%及40.7%,相应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1.1%、79.1%、65.7%及54.1%(P < 0.01)。相应的肢体保存率分别为93.3%、86%、83.3%及83.3%;结论   经皮血管再通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优点,同时还不阻挠必要时外科血管重建手术,深受众多患者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对75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测量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及狭窄率,将其中同意行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39条患肢)纳入介入治疗组,治疗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对下肢动脉严重狭窄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将拒绝行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60条患肢)纳入保守治疗组,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6 ~ 36个月,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情况。对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治疗组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有效率为90.0%,1年内发生再狭窄而导致截肢率为10.0%;保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62.2%,截肢率为3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治疗组3年开通率为57.7%,截肢率为23.1%。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下肢膝下血管病变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27例,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Rutherford-Becker分级以及踝肱指数。对不同病变类型及不同球囊的技术成功率进行比较,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防治方法。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手术失败。狭窄性病变和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结果不同,χ 2 分析P<0.01;选用较短的冠脉球囊和长的膝下专用球囊对病变的开通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χ 2 检验P=0.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主要有急性血栓形成、导丝穿破血管壁、斑块脱落及管壁夹层等,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结论PTA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理想选择,术前对患者下肢动脉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7.
8.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众多患者的肢体健康。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技术已经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轻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表现为静息痛,常合并足部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糖尿病的病程超过10年或年龄大于 65岁外周血管病变的罹患率将显著增加。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善,包括低剖面、长球囊的应用,膝下/踝下动脉内膜下成形术,逆向穿刺或经足底足背动脉环技术,冷冻治疗,内膜斑块的环形切割、准分子激光消融,药物洗脱支架、球囊的应用,以及介入治疗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作战,使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腔内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经过介入治疗,患者的症状缓解了,感染控制了,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截肢平面,保全肢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数—— — 踝臂指数(ABI )、弹性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振动觉阈值(VPT)之间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664例,其中男362例,女302例;共1328条腿。根据ABI 检测分成ABI <0.9、0.9~1.3和≥1.33组,观察其与VPT的相关性;观察PI和RI 与VPT的相关性。结果当ABI <0.9和ABI ≥1.3时,VPT分别与ABI 成负相关(r=-0.57,P<0.05)和正相关(r=0.61,P<0.05);VPT与PI成负相关(r=-0.68,P<0.05),与RI成正相关(r=0.83,P<0.01)。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率、血压、血脂、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后,多元逐步回归提示只有RI与VPT独立相关(SE犤B犦=0.471,P<0.05)。结论T2DM患者中,周围动脉狭窄或硬化越严重,其振动觉阈值越高,即神经病变越严重,其中血管阻力指数与振动觉阈值成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肾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5年内28例共36支狭窄肾动脉行经皮肾动脉内支架成形术(PTRAS).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随访血压、血肌酐、抗高血压药用药情况,并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重复血管造影以判断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PTRAS技术成功率为100%,其原发通畅率为82%(肾动脉86%),继发通畅率为89%(肾动脉90%).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血压分别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血压控制的临床有效率(治愈+改善)分别为100%、92.9%及89.3%;血清肌酐值、抗高血压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6例下腔静脉双膈膜性 Budd-Chiari 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结果,其中5例表现为下腔静脉长段阻塞,1例为短段阻塞,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由于采取了分次破膜,明显降低了开通的难度和风险。作者认为:血管内支架(EMS)植入可有效地防止双隔膜性 BCS 术后再狭窄,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田洪  刘磊 《工业加热》2013,(2):166-168
【摘要】 血管内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方法存在许多潜在的并发症。本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主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进行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4.
李菁  王珏  朱悦琦  张培蕾 《工业加热》2014,(10):865-869
【摘要】 目的 探讨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方法110例症状性血管闭塞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巴曲酶治疗(5 u/d × 6次,隔天应用),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以12个月为随访终点,通过下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者血管超声来评估血管再狭窄或者再闭塞的情况。统计踝以上截肢、死亡人数,以及截肢或死亡累积发生率,运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来评估保肢率和存活率。结果 12个月后,实验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9%,对照组为42.8%(P = 0.002)。MRA及血管超声显示膝下动脉(P =0.003)和长度 > 10 cm(P = 0.001)再狭窄发生率高。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管成形术12个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保肢/存活率分别为78.2%和93.5%(log rank检验,P = 0.032 4)。结论 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减少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尤其针对膝下病变 > 10 cm者,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挽救率。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 63例AMI患者在发病12 h内接受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随访1~14个月.结果 63例患者中61例(96.8%)介入治疗获得成功.3例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58例置入支架.全部获得TIMI 3级血流灌注.5例发生无血流现象,行冠脉内尿激酶溶栓血流改善.5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4例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1例死亡.5例心原性休克患者有2例住院期死亡.随访期主要事件发生率17%(5/60),其中2例猝死,1  相似文献   

18.
杜猛  张锦生 《工业加热》2011,(11):858-861
【摘要】 目的 比较导管介入直接溶栓和系统性溶栓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自2008年8月- 2010年8月采用导管介入直接溶栓和系统溶栓治疗44例DVT患者,患者平均年龄(42.3 ± 8.7)岁,其中23例接受导管直接溶栓治疗,21例接受系统溶栓治疗。所有病例患DVT的平均时间为(5.9 ± 4.5)d。通过外周静脉或介入导管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溶栓后残留静脉狭窄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和(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导管直接溶栓组中 20例(86.9%)栓塞静脉段复通,3例(13.0%)行PTA治疗,残留狭窄以支架成形治疗。系统溶栓组21例中,4例(20%)栓塞静脉段复通,1例并发肺栓塞死亡。结论 在治疗急性DVT中,导管直接溶栓法疗效优于系统溶栓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100例接受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或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的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胆管癌39例,转移瘤22例,肝移植后胆管病变18例,原发性肝癌15例,胆囊癌6例.测定术前,术后3~7 d、8~14 d血胆红素水平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79例行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21例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所用支架4种31枚.术前血清胆红素含量与术后3~7 d胆红素水平差别有显著性(P<0.05),与术后8~14 d胆红素水平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TA、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12例行PTA治疗,12例行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分析并比较疗法的疗效。结果PTA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踝臂指数(ABI)和经皮氧分压(TcPO 2 )明显增高;随访临床症状评分及ABI保持稳定,TcPO 2 明显下降;血管造影,11例血管狭窄程度和末梢染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12例保持通畅,7例末梢染色较术后变浅。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ABI和TcPO 2 明显增高;随访临床症状评分、ABI和TcPO 2 保持稳定;12例血管狭窄程度和末梢染色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12例保持通畅,末梢染色较术后加深。PTA、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的患者之间,术前、术后临床症状评分、ABI和TcPO 2 无明显差异,但随访临床症状评分及TcPO 2 有明显差异。结论PTA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症状,马来酸桂哌齐特是PTA治疗后有益而且必要的补充。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可作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常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