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环境脆弱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人类面临日益加强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压力。本研究以鹤岗脆弱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指标分析探讨了鹤岗市城市生态资源建设的评价分析,从而指出目前鹤岗市城市生态资源建设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建设基于森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与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新疆地区煤炭资源分布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结合新疆矿区煤层赋存特征及开采工艺特征分析了煤炭开采导致的主要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即开采活动对区域水资源的破坏,对土地土壤资源的破坏,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典型煤火灾害的危害等。从政策、技术层面提出了解决及减缓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问题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3.
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海宾 《煤》2009,18(9):12-14,39
通过分析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矿业可持续发展和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必要性,总结了绿色开采的内涵及当前存在的绿色开采技术,从而论述了实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汪惠清 《中国矿业》2004,13(3):37-39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和重要生产原料,其需要量将持续增长。西部有丰富煤炭资源,开发西部煤炭资源,将成为提高煤炭产量的新增长点。在开发西部煤炭时必须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煤炭资源合理开发与现代化露天开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国 《采矿技术》2006,6(3):59-62
在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有效供给能力,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露天开采,降低煤炭资源耗竭速度,提高回收率,使煤炭资源发挥其最大潜能,实现煤炭资源有序合理开发.同时从世界露天开采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动向和我国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炭资源入手,预测了我国露天采煤发展前景,阐明了我国露天采煤科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观点认为,矿产资源开发主要带来消极影响,但现在的观点认为,矿产资源开发必然造成环境扰动,但是大部分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扰动较小.本文从开采规模、开采阶段、开采方式以及油气开发等方面具体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小,认为应根据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扰动的特点不同,采取差异化的措施.此外,对保护区的核心区和"...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山西煤矿开采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现行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胡隽秋 《中国煤炭》2012,38(10):5-9,33
作为国家"十二五"第十四大煤炭基地,新疆煤炭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相对短缺。基于超前谋划、防患于未然的考虑,针对当前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紧迫问题和难点问题,从坚持"两个可持续"和建立"两型社会"目标出发,借鉴内地省区经验和做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石油天然气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我国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主要生态破坏 ,及其油气田的生态环境损害的恢复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提供新疆煤炭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开采的对策,促进新疆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相适应,总结分析了我国煤炭能源基地建设规划和新疆煤炭资源赋存特征、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现有开采方法特点。分析表明,新疆地理环境特殊,与中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采矿后环境变化的地质条件与特征不明;煤炭开采引起覆岩活动与地质灾害规律不清;煤炭开发与环境的相容性以及可采性不确定。研究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开采的环境效应,需要重点考虑煤炭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容性、采矿方式影响生态要素及系统的可逆性、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煤炭资源的可采性这3类关键问题。因此,针对新疆煤炭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开发的研究不充分及区域环境容量已对煤炭资源开发规模与布局形成倒逼机制的形势,提出了新疆煤炭资源宏观开发策略与微观开采技术相结合的策略,重点需要加强新疆煤田资源赋存特征、水文循环与水资源转换特征、生态环境脆弱特征研究,划分出煤炭资源-水资源-自然生态环境组合类型;煤炭开采引起覆岩活动与地质灾害规律、生态环境损伤机理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价值与技术经济条件的新疆煤炭资源可采性研究的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优化煤炭产业布局、制定合理的煤炭开发规划、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因地制宜划定生态红线,同时对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研究推广矿山绿色开采技术,促进新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萍 《中国矿业》2003,12(9):70-72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十分重视本辖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都强调在对辖区内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旅游业进行科学规划。在实地考察研究之后,笔者对内蒙古多伦县旅游资源特征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对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要点进行了阐述,最后笔者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甄别并提炼出了四项关键战略因素——煤炭资源的优劣和控制能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资本运营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并就如何掌控和调动这些因素提出了战略建议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老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开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完善了矿区分类,针对老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开采技术进行研究,揭示了老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创新发明了薄煤层沿空留巷的碎矸护巷新方法,实现了薄煤层采掘工作面的矸石不升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收集整理近十年铅资源相关统计数据,从我国铅资源的储量、产量、供需关系、进出口及市场价格等方面着手,深入分析我国铅资源的开发现状,指出我国铅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我国是世界铅资源大国,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铅资源开发存在资源保障程度偏低、矿石依赖进口严重、再生铅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找矿勘查,提高资源储量;增强国际合作,减少矿石依赖;加快发展再生铅产业,高效利用资源;严格监督执法,保护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5.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煤炭工业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难点进行了综述评论,旨在引起对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俊杰 《中国矿业》2004,13(8):17-19
分析了煤炭工业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发展机遇,提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阐明了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和保证,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并针对煤碳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特点,提出了技术创新方面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定义发展是一个系统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理论对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学模型,总结出“天人合一”型、“天塌人亡”型和“人必胜天”型发展模式存在及演化的条件,对目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闭环控制模式,讨论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神经控制系统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矿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实施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本文立足于我国矿业的特点与现状,就实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实施方案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含煤区分布规律、资源量和储量、煤质特征、基础设施等条件,探讨中国企业在哥伦比亚博亚卡省从事煤炭资源开发的前景。哥伦比亚的煤炭资源量175.34亿t,煤种为高品质无烟煤和烟煤。博亚卡省的煤炭资源量为30.87亿t,煤质较优,区域交通条件好,是投资中小型优质煤矿的理想地点,尤其应持续关注该省的冶金煤分布区。赤塔—乌维塔—埃斯皮诺地区的煤炭资源量为3.59亿t,冶金煤占87.2%,是博亚卡省资源潜力较为可观的地区,可作为开发的重点地区。中国煤炭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开发当地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国内外煤炭城市采空区土地稳定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论述了煤炭城市采空区土地特点。界定了煤炭城市采空区土地开发利用潜力的基本概念。分析探讨了煤炭城市采空区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评估的必要性及评估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关键技术。指出当前煤炭城市采空区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评估研究包括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评估模型、评估平台与评估示范五个方面。把握煤炭城市采空区土地可以开发利用的实际潜力。以期科学引导煤炭城市采空区土地的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为地面建(构)筑物的选址、沉陷区治理及土地复垦等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现代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