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9SiCr钢以正火组织作为原始组织进行加热淬火的工艺及其性能。淬火组织晶粒细小,残留碳化物细小而弥散,机械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中碳钢冷轧薄板冲压零件经淬火回火处理后电解酸洗,有时在零件表面出现了闪闪反光的斑点。精密铸造零件正火后酸洗时也出现这种酸蚀斑,见图1。  相似文献   

3.
<正> 一、引言 钢件淬火奥氏体化前的原始组织、通常均用平衡组织(珠光体型转变产物),而不用非平衡组织(马氏体、贝氏体、α-Fe魏氏组织等)。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过虑粗大的非平衡组织加热时会获得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即所谓组织遗传)和淬火后容易发生过大变形及开裂等疵病。  相似文献   

4.
研究正火、正火+淬火+中/低温回火、调质处理的50SiMnVB钢的硬度及微观组织,发现50SiMnVB钢通过860℃×120 min(油冷)淬火+600℃×60 min(水冷)回火这种调质工艺处理后,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利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SHPB实验装置对这种调质工艺处理后的50SiMnVB钢常温下的准静态和动态力学特性进行了测试,得出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采用参数识别法和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调制50SiMnVB钢较宽应变率下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均质化退火、完全退火,对减轻34CrNi3MoV钢的带状组织、消除混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应用OLS4000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JEM-2100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对34CrNi3MoV钢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利用α′γ循环相变的过程对34CrNi3MoV钢在800,900 ℃分别进行3次细化晶粒的正火,统计各个温度、各个正火次数下的晶粒直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800 ℃下随着正火次数的增多,晶粒细化效果明显;而在900 ℃下却没有这样的细化趋势。经过调质处理的预备热处理+一次正火后的试样与原始管坯试样的力学特性相比,低温韧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模拟技术、显微分析方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连续油管用粒状贝氏体钢在TIG焊接过程中,接头热影响区不同部位的微观组织和宏观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热影响区与母材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对比表明,在接头热影响区中,过热粗晶区以长条状铁素体组织为主,冲击功相对较高。正火区和不完全正火区组织以多边形铁素体为主,晶粒之间晶界清晰,块状铁素体之间为片状和粒状珠光体组织,冲击功较低;回火区没有发生明显相变,晶粒尺寸比母材略有增加,组织发生了微小的回复再结晶,材料的冲击功有所回复。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 言 为了维持高的硬度和强度并兼有足够的韧性,高碳工具钢和合金工具钢通常进行低温范围的等温淬火,使在钢的基体组织中形成一定数量的下贝氏体组织。用金相显微镜很难区别下贝氏体组织和经低温回火后的马氏体组织,尤其是在这两种组织都十分细小的情况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上述两种组织时,能清楚地分清它们各自的特征。为  相似文献   

8.
正火45MnVRE钢的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C-Mn-V非调质钢中加入混合稀士元素,试样经正火得粒状贝氏体+上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及残留奥氏体混合组织。与不加稀土的42MnV钢比较,显微组织迥然不同,42MnV钢正火得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物理化学相分析表明,稀土在钢中有固溶量,它影响了过冷奥氏体的分解,起了合金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激光已由实验室中的“珍品”而发展成为尖端的工业工具。起初,这种新工具主要用于工业上的钻孔和切割。但是随着健全可靠的高能激光装置的逐步发展,现在激光已经用于焊接和表面处理。在工业上激光淬火是一种经济可行的金属加工工艺,并且能直接与较低花费的常规工艺如感应淬火相竞争。 鉴于激光束的限域度和高能密度,使它不同于大多数的常规热源。它不应该认为是“整体”热处理,例如沉淀硬化、球化、正火及其它整体淬火工序等。因此,多数工业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前 言 随着透射电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高强度钢强韧性机理的研究更加深入了。马氏体形态及其亚结构研究是其中一重要课题。许多研究结果指出,在相同的屈服强度下,板条马氏体比片状马氏体有好得多的韧性。近十年来,一些研究工作指出,对某些高强度钢采取比正常淬火温度高出100~300℃淬火,可在不降低强度的条件下,使断裂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40钢车轴由于锻造加热不当造成的过热。制定了高温正火(950℃)+常规正火(830℃)工艺消除了车轴过热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正交试验一次淬火、二次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对20CrMnTi渗碳钢组织和扭转强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淬火能明显细化和强化组织,获得扭转强度最大的最佳工艺为二次860℃淬火,220℃×4 h回火;二次淬火对20CrMnTi钢的扭转强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正交试验一次淬火、二次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对20CrMnTi渗碳钢组织和扭转强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淬火能明显细化和强化组织,获得扭转强度最大的最佳工艺为二次860℃淬火,220℃×4 h回火;二次淬火对20CrMnTi钢的扭转强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 言 气体渗碳并淬火钢的高疲劳持久性来自其高表面硬度和表面层残余压应力。渗碳钢表面层理想显微结构是马氏体加一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然而一般说来,渗碳过程中低合金钢中一些合金元素,如铬、锰、硅的内氧化引起局部区域淬透性降低,并使靠近表面处出现非马氏体组织。这些组织异常被认为是渗碳钢的一种表面缺陷,而且在工业渗碳过程中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般情况下,为了使钢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大都采用传统的“高温奥氏体化→淬火→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固然,这种工艺与其它热处理(如正火、退火)工艺比,在钢材化学成分固定的前提下,可以赋于钢材较高的强度水平;但是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点,如:自较高的奥氏体化温度急剧冷却(淬火)时,钢材尺寸会发生变形;尽管后来经过回火,但仍具有较甚的裂纹源,因而导至较差的断裂韧性;为了保证较大工件淬火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等温淬火球铁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等温温度的升高,单一等温淬火所得奥贝球铁的强度和硬度降低,而延伸率和冲击韧性提高;采用阶段等温淬火可得粒状贝氏体球铁,这种球铁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7.
<正> 前言 众所周知,马氏体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通常对钢进行淬火是为了得到马氏体组织。中、高碳钢淬火后,得到中、高碳马氏体,低碳钢通过强烈淬火后得到的组织称为低碳马氏体。  相似文献   

18.
<正> 低碳钢(包括低碳合金钢)经淬火之后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工业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淬火低碳钢的优良机械性能,与其具有板条状位错型马氏体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40MnMoV钢900℃奥氏体化后空冷而获得复合的金相组织,其中包括非典型上贝氏体(无碳化物,组成相为:15%~20%富碳奥氏体+铁素体)、块状复合组织(主要组成为下贝氏体+马氏体+奥氏体),正火后的金相组织随着回火温度而发生变化。重点研究无碳化物的非典型上贝氏体的回火转变:在400℃以下回火不析出碳化物,只是富碳奥氏体的体积百分数减少;当回火温度在400℃左右时,可以观察到富碳奥氏体转变为碳化物,即无碳化物非典型上贝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加碳化物,这种回火组织形态相似于典型上贝氏体。  相似文献   

20.
<正> 前言 近年来对中碳低合金结构钢的研究表明,经等温处理后获得的M(马氏体)+B下(下贝氏体)复相组织是一种强韧性比较好的组织。这种复相组织与淬火回火单相马氏体组织比较,可在不降低甚至略有升高强度的同时提高韧性值。但这种组织用于环境工作时必须考虑应力腐蚀问题,如高强度螺栓,弹簧等构件,这类构件强度级别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