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秦蕾  杨帆 《城市建筑》2013,(21):29-30
本文介绍了"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中有关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专题研究展"中国当代建筑展览文献展"的概况,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状况、特点、主要问题,以及展览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涛  杨昌鸣  滕军红 《新建筑》2012,(5):116-118
建筑以人为本,风格当随时代,这两个基本原则揭示了建筑界的一个普遍"常识",即"风格"是果,不是因。历时150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新风格"探索历程说明:中西成熟的建筑"风格"不是中国现代建筑"新风格"的来源;当代中国建筑应该放弃无果的"风格"借鉴,思考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和风格紧随时代,专心研究当代中国人及社会对建筑所提出的真正要求如此,中国当代建筑的"新风格"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相似文献   

3.
陈宁 《建筑与文化》2012,(11):80-81
"巨石"建筑是当代建筑中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它的大量涌现与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主导下的美学变迁有紧密联系。原始的巨石建筑是古人对于"崇高感"的朴素表达,而当代建筑则体现了利奥塔后现代美学对于"崇高"的重新诠释,呈现出更为多样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4.
自然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66-167
建筑师不要想去做传统的"中国性"建筑,而应去做当代的"中国性"建筑。  相似文献   

5.
纪念性的建筑来表达作为群体的社会文化与作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在当代语境下,对建筑纪念性的表达是残缺的,其表达方式缺乏对于建筑纪念性"意义"的原真性体现。该文通过对纪念性建筑的现状分析,探讨通过重塑"意义"的手段来表达当代语境下建筑纪念性的方法,并从"文化"与"纪念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人们对纪念的具体诠释中可以看出时代的精神面貌。人们通过具有理念"的角度解读"意义"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2013,(21):6-15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透视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和探讨当代建筑问题的前沿阵地,《时代建筑》杂志对不断涌现的中国年轻建筑师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2005年第6期杂志曾以"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实践"为主题,推出了一批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建筑师如张斌、张轲、祝晓峰等。  相似文献   

8.
在"建筑是什么"的追问中思考"建筑该怎样":建筑是"容器",在给人便利舒适使人乐在其中时要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建筑是"综合体",可从产业联结、功能转换、追随技术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建筑是"具体化的时代相",当从经济、面向平民、强韧等角度来反思当代建筑。  相似文献   

9.
邱浩修 《世界建筑》2011,(2):134-137
信息与网络通讯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实质与认知活动模式有了根本的改变,传统建筑与环境设计方法在功能性、技术性与美学等层面已经逐渐无法符合时代变动的要求,因此,今日许多前卫建筑师开始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探讨更能反映体验经济时代适切的新设计概念与方法,从虚拟现实、延伸真实到实体与数字虚拟环境结合的实虚共构设计方法,产生许多如信息建筑、互动建筑或混成建筑等新的相关设计观念,本研究透过对当代"实虚共构建筑"的质性分析,从伊东丰雄早期的风之塔、迪勒与斯科费迪奥的混沌建筑到Cloud9最近的栖息旅馆等10多个代表性案例,归纳出"轻逸"、"移形"、"触发"和"网络"4个关键性的设计构筑主题,探究案例间构筑表达与设计意涵在结构、功能、美学意义上之整体关连,期望帮助设计者能更有效地探索实体空间与虚空间迭合时产生的可能空间构造模式与其相对应的设计诠释,体现后数字时代所应具备的空间特质。  相似文献   

10.
杨秉德  池丛文 《华中建筑》2009,27(11):60-62
使用Sketch Up软件电脑建模图式语言表达模式,剖析2000年以后建成,具备完全不同的功能要求、环境要素与构思出发点,但是均使用"建筑领带"设计手法创作的优秀建筑作品,论述当代建筑师应用"建筑领带"设计手法的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11.
卢紫荫 《建筑与文化》2016,(12):152-153
光是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与设计作品的交汇点。随着近年来对自然光的研究逐渐升温,康一直是这个主题中不可逾越的部分。康的作品展现出极高的精神性。他的建筑哲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建筑作品更是作为他的建筑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与他的思想相伴相生。文章对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中关于光的理论与其在建筑作品中自然光设计的关系进行阐释,并选取"光之刃"作为"光的过滤器"的一例进行分析,以为当代自然光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中、西方传统建筑中对光的不同应用为主线,从传统文化层面浅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基于此,笔者还进一步通过对现代建筑中成功范例的分析,说明了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建筑师是如何从光的角度以及建筑的深层含义上与传统文化相呼应,从而达到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并以此为例,为我们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动感和光创造的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保罗·安德鲁对自己建筑创作思想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建筑师对个性化和风格问题毫不关心,他所追求的是作品内在的连贯性,明晰性及其与外界的关系.他关注空间本身,关注自然光在空间中的演出,关注溶解在光线中的结构形式。他坚信通过与诗、文学、绘画和科学的交流能使建筑更丰富。只有当建筑以谦逊的姿态出现时,它才能获得艺术带来的意外的天赐之福,充满活力,充满无法预知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光·材料·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善用清水混凝土。文中简述了他对混凝土材料的认识,一方面,是对清水混凝土制作方式的探究,如何使其质感与色彩融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就是对日本传统建筑光空间的体验和对西洋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光空间的感悟,引发作者深入探索更具个性的光空间。  相似文献   

15.
怎一个“间”字了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追忆建筑与光的关系呼吁现代建筑要重新关注生命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6.
鞠伟  马兰 《华中建筑》2007,25(7):54-56
该文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建筑空间中由"光元素"带来的审美体验,以及构成这种审美体验的思维特征和视知觉特点,为设计人性化建筑光环境提出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汪愫景 《南方建筑》2006,(5):100-104
本文从灭点、空间观念和光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图像与西方透视图像进行了对比,说明并分析了当代中国建筑图像中所普遍存在的违背西方透视法则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柱上轻钢屋盖单层房屋结构屋盖为轻钢结构,屋盖以下沿纵向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两者对温度变化引起的胀缩变形的适应能力不同,如何合理设置伸缩缝成为该类结构设计的难点之一。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该类结构的节点的伸缩缝设置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逝者的仪式:柏林鲍姆舒伦韦格火葬场设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徒娅 《时代建筑》2004,(3):106-111
本文介绍了阿克塞尔·舒尔特斯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柏林鲍姆舒伦韦格火葬场,介绍了设计者试图在作品中继承一种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建筑精神的构思,以及如何通过材料与光线的对比达到建筑空间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行者刘 《时代建筑》2009,(2):120-129
文章叙述了柯布西耶遗作费尔米尼的圣皮埃尔教堂的设计与建造历程。作者通过分析揭示了柯布在宗教建筑中对用光手法的不断演进与突破;此外通过对柯布一系列草图的分析,试图理清建筑师设计思路的发展,并阐述其建筑设计体系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