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九僧”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但很少受到后人的关注。从其诗歌入手,对他们的交游、诗歌艺术两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这个诗僧群体在承袭“晚唐体”的同时,也体现了宋初诗歌发展的某些新面貌,呈现出过渡时期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七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末以来,吟咏七夕的诗歌作品很多,唐代有关七夕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诗的特征,认为正是唐人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变换视角,开拓意境,使七夕诗得以推陈出新,真正成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独特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发起了关于诗歌语言口语化的大讨论,多年以后,由于网友的参与,曾经的废话诗作品再次被翻出来,网友们或笑之、或骂之,鲜有支持之声。从梨花体乌青体大热现象入手,讨论了废话诗歌的创作主张、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的承继关系、废话诗歌为人诟病的原因等问题。认为废话、口语入诗,亦还是诗,有其特有的存在价值,只是废话诗派的创作鲜有佳作,还须改进。  相似文献   

5.
王禹偁诗学杜甫,是北宋尊杜第一人,他对杜甫的师法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探讨王禹偁在讽喻精神、诗歌体式、主题构思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杜诗的学习,从整个宋代杜甫接受史和阐释史的角度讨论了王禹偁学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诗歌大国,"诗酒文化"是中国诗歌特异的存在形式,也是中国诗歌源流之一,"诗酒文化"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和文化意蕴,成为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文章以"物质的酒"与"精神的诗"在数千年的遇合与结合中演绎的"文化现象"为聚焦,从诗歌学、美学、文化学角度作出学理阐释与新的论说,揭示"酒"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元素的历史渊源、内在机理与精神特性,解读其双重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辨析其与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天然的精神联系与美学关系。  相似文献   

7.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综合了陶渊明咏写田园和谢灵运摹形山水的传统而出以变化,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较多地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退的思想和闲适自足的情怀,做到色彩清淡,意境深幽。  相似文献   

8.
韦应物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乏关心民生疾苦的"兴讽"之作。结合韦应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主题、意境、风格等方面对其"兴讽"诗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南朝宋代诗人鲍照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发展改革了“柏梁体”,又对唐朝歌行特别是七言歌行产生深远影响,使鲍照文学接受在盛、中唐时期出现了一个高峰期.很多唐朝重要诗人在诗歌中颂咏和追慕鲍照,并在歌行创作中对鲍照开创的七言体范式、诗歌气质、诗歌内容和诗句化用等方面多有借鉴和发挥,名篇众多,使鲍照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从《全唐诗》、《全唐文》、《唐大诏令集》等收集的武则天的诗歌中,可看出武则天确有相当高的文学才华,其诗歌具有古质典雅、清新明快的风格。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执政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为唐代文学繁荣及后世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文革”语言研究主要涉及其修辞特征、语言风格特征、语用特征以及性别语言特征等.这些特征是“文革”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其根源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群众的特定心理状况.“文革”语言镌刻着特殊的文化印记,具有格式化、刻板化、标准化、粗野化的特征,这种语言固然通俗易懂、平白上口,然而强烈的政治色彩遮蔽了语言使用者的个体情感,因而语言内涵日益苍白,表意功能日益弱化,语言活力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和运用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语言的“大众化”“形象化”“情境化”和“时代化”等“四化”视角,探讨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和运用,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以文字入诗并不起源于庆历诗歌,可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内部与外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庆历诗歌在充分吸收与借鉴前人以文为诗这一艺术手法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以文字入诗是其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初步形成了宋诗的基本特征,使宋诗最终走向了以文字入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范畴观的区别、认知语言学“连续体”概念的局限以及“精确性”和“模糊性”的描述对象.认为不宜将“客体模糊”作为语言模糊现象的成因。“客体模糊”中的“客体”是人们主观认识的客体.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莽汉主义"诗歌的一些特点,分析了"莽汉主义"诗歌流派在中国当代诗坛昙花一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诗教”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朵奇葩,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并且非常重视“诗教”的各种社会功能。但“五四”以来,“诗教”传统受到的“西风东渐”的影响,时至今日,诗教传统文化也未能恢复其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语文教育有义务和责任呼唤“诗教”的回归,用诗歌特有的艺术美感来丰富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丰厚的文字土壤中,找到奠定自己人生大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中叶以后,各种名号的使职差遣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他们分割了中央和地方各种正规机构的职权,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使职差遣制在唐代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历史特点,对唐宋政治制度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为平台,借助电视传媒手段,产生了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普及热的“易中天现象”。这股文化信息传播潮流是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方面适应社会时代宏观背景、契合社会文化心理趋向的产物,透露出社会文化心理的最新气息,也体现出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信息传播改革方向,在人性化、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等方面给予现代语言文化信息传播许多启示和期望。  相似文献   

20.
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重情"的传统,是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从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风格和文学思维的角度看,在语言风格、缘情说和骚体的成因三个方面,陆机的文学和文论作品与"骚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陆机的文学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