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刍议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的外来社会思潮,能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仅是因为其满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的现实需要,更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上是相融相通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关系的梳理,试图找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契合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融合,最后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成分,又要去其糟粕,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这一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是其实践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是其文化契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这一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是其实践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是其文化契机。  相似文献   

5.
王汉青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7,21(2):F0003-F0003
李军林博士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研究》一书于2006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作者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又一新作、力作。早在2005年3月,李军林博士就出版了专著《文化的传播与超越——论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自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人民群众的实践自觉的三者和谐互动与有机统一,创造与发展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的特殊形态,二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两个主要面相,在此进程中,生成了两种主要形态,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以革命遗迹为"底板"的红色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再造的产物,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展望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转型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对传统上将儒学为中心的我国传统文化系统内的道德空想主义、均平主义与专制主义展开深入揭露与批驳。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在实践理性、社会理想以及价值目标等存在精神的契合性,才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认清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天然联系;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使党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融合,即是立足中国现实,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满足实践需要,推动实践的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里的文化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两个方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筛选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和糟粕,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核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继而重点从实践层面论述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期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文化强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它使中国传统的实事求是实现了由学风到思想路线的提升,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转换,使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实现了新的飞跃,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推向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营造了特定的情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环境建设序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了极其重要的准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明确提出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党一定范围内得以实现;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广泛共识,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理想追求和客观世界认知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二者能够融合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墨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发挥了指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是与传统文化生态交融的过程,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生态,即外儒内法(儒表法里)、释道墨各家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传统文化生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始终,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融合之下的中国发展道路同样具有鲜明的特征,相比于西方发展道路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的生机与活力,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在欧洲文化土壤中滋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广大无产阶级信仰的真理。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公式,必须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实践和开放的特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和“转型期”双重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已成为必然.“结合”的路径和切八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度追问、历史反思与批判性建构。两者“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即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两个向度。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成果的取得得利于他与中国民间文化的深厚而密切的联系,也与他善于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中吸取反抗精神与均平思想有关。然而,客观地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吸取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难免有不足之处。因此,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合理扬弃,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值得我们重视且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学术界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社会功能和研究动因、学科特点及其建设原则、学科定位及其路径选择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就;但在研究对象、基本问题、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上陷入了一定的理论困境之中,需要我们找寻其摆脱困境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并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深入系统研究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专题学术专著。该书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历程为经,以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纬,按照历史与逻辑的顺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下,将周恩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直接关联和有机融合起来,从理论、实践、精神和价值等四个层面进行深度研究,揭示了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理论和实践本质,彰显了本研究的理论、学术和当代价值。主旨鲜明、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史论结合、方法多样,文笔生动、语言精准是该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