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但目前农村地区环境透支问题凸显.认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和谐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夯实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内在动力;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切实维护好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和谐的行政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的行政文化是由行政人员创建和发展的,并且是由行政人员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探讨和谐行政文化与行政人格塑造的辨证关系,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行政文化和塑造高品质的行政人格,最终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新区迅速向城市近郊甚至远郊渗透,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善城郊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构建城郊生态网络之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因素蕴涵着建立一个美好、优质的现代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多民族社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需要在承认文化差异和相互理解、尊重、宽容、接纳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中总结出各族共享的“共同文化”,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某种“文化的一体化”,达到各民族在基本价值观念上的彼此认同,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多元文化之间和谐共生共进的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的和谐元素是社会和谐思想的承载者,"和谐理论"可溯源于中外古代文学艺术理论,如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和的谐美理论。当前文学艺术存在着创作方面不和谐、评论方面不和谐等突出问题,应当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脉动,从激浊扬清、褒美贬恶,疏通民意、化解矛盾,倡导环保、关注自然等方面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7.
和谐新农村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不公平严重影响和谐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在分析农村环境不公平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应该从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确立和谐发展理念,完善法律保障、加大环保设施和技术保障等五个方面人手构建农村环境公平.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阵。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发展路径,必将减少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和谐与合作,是针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而提出的可行之途、必走之径。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人格的构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和谐人格的培养既是自身成才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分析大学生和谐人格基本特征以及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状况和大学生表现特点,提出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的主要措施,从而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更好地在广大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助于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促使农民更快地向市民转变.但是,这个转变过程中面临着资金、体制等方面的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关键是要政府加快体制创新,在财政和物资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托。这是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决定的,这个根本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践行这一目标时,必须普及科学技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科技农业步伐;2、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体系;3、加大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村科技队伍;4、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主体,其现代性不足易加深网络文化生态危机,同时,网络文化生态危机也对大学生现代性的培育提出了挑战: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与大学生理性判断能力不足;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大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不足;网络法律机制不健全与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缺乏;网络伦理危机与大学生网络伦理价值观缺位。鉴于网络环境现实性和虚拟性并存、大学生受众被动性与主动性并存、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亟需从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理性培育机制、网络法律及伦理教育普及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现代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审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采取切实的措施,整体推进,建设真正的符合环境正义和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农村.就此,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审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以下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生态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整农村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公正和环境正义;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地区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孟子思想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他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观念,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分析制约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成为当务之急。要立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从社会变迁、观念因素、制度因素和物质因素四个方面依次推进,分析和总结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正视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本土化人才危机"、正确理解农村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加强农村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人、文化与自然,具有天然的矛盾对立性。但对立不等于对抗,在对立中可以求得和谐,这就需要生态智慧。传统社会的生态智慧,是自发的、被动的、甚至是盲目的顺应自然节律的结果。工业文明是征服自然、反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对生态智慧的反动。现代意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内核的人类生活方式,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是自觉形态的生态智慧,是对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模式的"颠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以培育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还是一种理想的政府模式与制度安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良好的行政生态环境愈加显得重要,从行政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行政生态要素;分析制约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阻碍因素,指出我国行政生态环境中的不合理现状,讨论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农村文化呈现出乡土性、归属性、直观性、季节性和多样性特征。文章通过分析农村文化的现状,提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理念,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大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的保护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两岸要实现统一在文化上要有相应的整合,文化生态保护将有利于两岸文化的进一步整合。闽南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文化生态保护上应该从整合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这三个方面进行维护,以利于闽南文化生态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主要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和崭新平台。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活力的需要,同时也是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大学生到农村去,帮助建立乡村文化建设中心,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可以在改善农村文化现状和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