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成果。它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中国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在充分借鉴一般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之上,应立足本国的现实国情,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治理,提高生态意识,为生态文明构建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缘起于党首次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升华。"美丽中国"可以理解为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又重视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辩证法的角度而言,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内部具有结合紧密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美学意义而言,它全方位地体现了"和谐之美";从伦理道德意义而言,它体现的是道德创化之美;从价值维度而言,它体现了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价值跃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变革不合理的政治制度。这对于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大的启示。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将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生态文明实践,才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类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但目前农村地区环境透支问题凸显.认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新时期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而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文明乡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高素质的建设主体,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当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课题。儒道的哲学思想站在人类社会文明开端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但其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万物平等的思想内容,赋予了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更为丰富的历史内涵,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跨时代的文化意义。文章通过传统文化思想的视域,探讨当下存在的生态问题,阐释儒道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文化与自然,具有天然的矛盾对立性。但对立不等于对抗,在对立中可以求得和谐,这就需要生态智慧。传统社会的生态智慧,是自发的、被动的、甚至是盲目的顺应自然节律的结果。工业文明是征服自然、反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对生态智慧的反动。现代意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内核的人类生活方式,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是自觉形态的生态智慧,是对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模式的"颠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以培育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大力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审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采取切实的措施,整体推进,建设真正的符合环境正义和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农村.就此,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审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以下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生态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整农村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公正和环境正义;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地区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生态文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12次提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为出发点,解析了这一思想中人本思想的理论内涵,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人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道德场是道德场丰富和发展的产物,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场。生态道德场对于人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人们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对工业文明发展方式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反思及超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构建。20世纪70年代世界迎来了工业发展的高涨,在资源环境、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随之成为人类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规律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要求,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实现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和谐校园建设当中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也是核心。校园文化关系到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文化,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却面临着不良文化的冲击,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设,以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为社会层出不穷输送学有所成的精英、学者。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国家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平和亦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保障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发挥教育资源,把生态文明的文化传递给受教育者,以此培养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理性生态人。  相似文献   

17.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面临的若干问题,从推动深层文化认知、建设校本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培养高度文化自信三个方面提出了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中国古代先贤们的生态文化思想、中国古代诗词中描绘的生态文化境界,都蕴含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资源与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美丽中国"是在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把握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美丽中国"体现的是自然环境的绿色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的时代之美和永续发展的责任之美。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变发展路径,推动生态发展;健全生态制度,在制度层面保障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伦理的道德教育,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不仅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缘起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理论,同时兼具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新中国生态治理实践特色,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成就。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重逻辑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助于理顺其概念生成逻辑、中国化的演进逻辑以及现实路径逻辑,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